原標題:家庭農場在中國:那些被忽視的真相和邏輯
家庭農場,是近些年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經營主體,它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增加技術、資本等要素投入,實行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業經營集約化水平。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成為近年來農業發展的亮點之一,一時間,更是成為媒體關注的熱詞之一。
1家庭農場是促進農業發展主要方式
在國外,特別是在一些歐美國家,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現象非常普遍,其發展已有百余年,家庭農場已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那里的家庭農場一般都擁有廣闊的土地,與之配套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也日趨成熟,呈現出機械化程度高,規模化、集約化等特征。
從家庭農場的存在形式來看,分大、中、小型家庭農場,美國、加拿大的屬于大型家庭農場,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屬于中型家庭農場,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屬于小型家庭農場。
在美國,占農場總數的25%的大農場生產了全國農產品總量的85%,這一比例還在逐漸攀升。在德國各地,家庭農場是農業的普遍形式,構成了德國農業的實體基礎。“大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100公頃以上,全國有2.93萬個,占德國農業企業總數的8.29%;“中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30—100公頃,全國有10.4萬個,占總數的29.44%;“小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在2—30公頃,全國有21.85萬個,占總數的61.94%。
縱觀這些國外家庭農場發展可以發現如下的經驗借鑒:土地租賃制度的建立和土地的相對集中,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經營規模化和組織方式多樣化,生產經營的專業化,農業生產的高科技化和機械化,政府對農業大力支持等等。
這些經驗有的與我國的政策相同,還有一些如高科技化、機械化、專業化等還存在些許差距,需要下一步繼續加大發展力度。
看到這些經驗的同時,還需要看到根本的差距,這就是國情的不同。國外的家庭農場具有地域、人口的特質,農村、農場往往人口少而耕地多,尤其是經過長期的城鎮化發展,人口大幅減少,土地集中化程度較高,還有相當部分農場的耕地是祖傳下來的,不需要土地流轉。這與我國人口多、土地少的實際情況不同,尤其是家庭農場的土地需要流轉其他農戶的,在經營上類似于種植大戶的升級版。
2 農民拒絕土地流轉的現象背后
那么在中國,如何發展家庭農場呢?
我們認為要發展好家庭農場,在市場化的條件下,需要尊重兩個主體的積極性,這就是農場主和農戶兩個主體。先看農戶的典型理性做法。隨著農民的外出打工以及現在農資的廣泛使用,現在農民的種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的農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適合本家庭的種植方式。
我的家鄉在河南東部平原地帶,土地是二年三熟。主要種植冬小麥和秋玉米、大豆等作物。
頭年十一月,冬小麥種到地里,基本上到春節都不用管理。春節后,趁著下雨,撒一遍化肥,然后家里的男女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
春天小麥生長旺盛,經歷了清明、谷雨等節氣,麥子開花的時節,最容易有病蟲害,這時他們已經提前付給不出去打工戶一定的農藥費和勞務費。在鄉村講究誠信,拿了別人的錢,一般還是要把農藥打到位,這樣蟲害不足為患。
等到“六一”前后,麥子成熟收割,他們就從外地回到家中,收麥子、種玉米大豆,前后二十余天,也可以照看一下家里的老人孩子,同時也算是休閑一下。
種完玉米或者大豆,緊接著打上一遍除草劑,等到玉米出來后,一根草也沒有,不用到地里干活除草。
接下來有兩種方式處理農務,一種是全家都外出,把化肥和農藥的勞務費交給村里的人,讓他們做;還有就是男勞力外出打工,婦女在家里干活,在家中主要是施化肥和打藥。等到國慶節前后,秋收之際,男勞力回到家中,一起收獲,然后耕地種植冬小麥。
這樣一年下來一畝地也可以收入一千多元,好的年景也有2000元。對于來回的路費,可以算作看望家人的路費。至于時間可以算作休閑。種地打工兩不誤,算是候鳥式打工。
在很多報道里,經常會見到沒有人流轉土地,需要一家一戶做工作,其實也發映出農戶的理性一面,認為還是自己種植比較劃算。
3 耕地收益最大化是關鍵
《農業部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4〕1號)指出,“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民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要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大多數農民把土地看作是“活命田”和就業“保險田”,所以寧愿粗放經營、撂荒,也不愿意流轉出去。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流轉需要長時間的合同,租地價格的預期上漲也是他們考慮問題的實際方面。如果把土地流轉給農場,千元左右每畝,甚至更低,還不如自己種植劃算,所以大多數農戶不愿意出租。
收入來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從事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農業生產”,并認為家庭農場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
目前我國的家庭農場,與傳統小農戶相比,具有“兩高兩低”的特征,并具有規范化、土地適度規模化的發展理性。“兩高”即農場主平均文化水平較高,農場平均資產水平較高。“兩低”即農場主平均年齡較低,長期雇工參與生產經營的比重較低,以夫妻二人加短期雇工為主要形式。
同時,家庭農場理想的土地規模平均為600畝左右。25%的農場主認為不擴大土地規模的原因是“土地規模已足夠大”。這兩個結果表明,家庭農場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于經營規模的適度性有較為理性的認識和把握。此外,簽訂正式土地流轉合同的農場高達95.38%,體現了家庭農場規范發展的特征。
在我們看來,家庭農場在農村形成規模和存在發展必須是雙贏的結局,不然的話農戶和農場主都不會讓家庭農場長久存在下去。從理論上講,農業規模化經營是走出這個困境的可行選擇,但這涉及土地權益分配這個牽一發動全身的總閘門。這樣說來,耕地收益的最大化成為家庭農場的關鍵。
據2013年3月20日《人民日報》之《家庭農場,能否緩解種地矛盾》報導,郎溪縣合溪村人36歲的李俊,從2007年建立家庭農場至今,流轉土地達到近700畝,“每畝地凈收入達到約400元,年賺近30萬元。”每畝地除去流轉費、生產成本等之后的凈收益只有400元,如果規模不大的話,利潤空間小的可憐。
上海市松江區農委主任封堅強告訴記者,一般經營100—200畝稻田規模,加上農業補貼等,一個家庭農場至少可收入近10萬元,幾乎比一般的打工收入翻了一番,他們得出結論是“種田比打工更賺錢”。
但是,不要光看這好看的結果,還要看農場主付出的資本有多少,收益和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打工需要這么多資本的付出嗎?有多少農戶可以出得起這些資本,這都是現實問題。另外就是利潤、利益的分配,把土地流轉出去應該沒有自己種植經營收入大,不然的話,家庭農場主也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4 從事農業生產是家庭農場的“紅線”
家庭農場可以說這是繼“包產到戶”之后最大一次對農村利益格局進行調整的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村土地所有權和承包權分離,釋放了農業生產力,而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規模化經營模式,再度將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這一次能否在后農業稅時代刺激農業和農村重現活力呢?
為此,我們認為需要做到如下方面:
發展家庭農場,從事農業生產是“紅線”。 人多地少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基本國情,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保障,國家一直強調一定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所以對耕地的侵占成為侵害國家安全的大事情。一定要不允許借助家庭農場經營變相改變耕地用途,應強制規定家庭農場以糧食種植為主。
比如公開的報道中,上海市松江區推出的“種糧+養豬”相結合的家庭農場模式,符合條件并有意愿的家庭農場主可申請代養松林肉豬,豬棚由松林公司按統一標準建造,雖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豬棚的建造是否改變了耕地用途,如果是的話,需要加以取締和制止,這根弦一定要繃緊。
發展家庭農場,農民自主自愿是“底線”。我國的惠農政策容易在基層演變成鄉鎮政府傷害農民的合法利器,這一點一定要時刻提防。即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順利向城市轉移,仍將有上億農民留在農村,長期依靠土地為生。因此要充分認識到,家庭農場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要靠農民自主選擇,防止脫離當地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人為歸大堆、壘大戶。任何時候都不能強迫農民違背自己的意愿進行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必須堅持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絕不允許通過強迫命令、變相命令、逼迫等方式侵害農民的土地合法權益。
發展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經營是“界線”。家庭農場的發展最終的目的是提高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致富,同時為了確保城市市民不借助家庭農場變相集中土地,一定要堅守這一界線,告訴“短視”的農民,不能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式的流轉土地。
一些企業改頭換面,改成農業企業,在獲得相關補貼之后卻不用于農業生產;更有甚者,企業借家庭農場的“殼”,獲得相關財政支持,而這些資金卻沒有一分錢投到家庭農場。為此家庭農場的主人應該是職業化的農民。這樣的話家庭農場的規模不宜太大、不鼓勵外來工商資本直接介入,農場主不能當“二傳手”,不要演變成對少數人的利益輸送。
發展家庭農場,適度經營發展是“主線”。 家庭農場發展與土地集聚速度成正比,土地集聚速度與城鎮化發展成正比,如果土地集聚了,但是附著在土地上的農民沒有轉移好,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要應對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家庭農場如何建尚處在摸索階段,一些地方在條件還不完全具備時,就搞“大撥兒轟”,“以數量比高低”、“憑規模論英雄”,盲目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甚至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這種急于求成、貪多求快的做法,勢必會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產生不利影響。
政府一定要通盤考慮,引導農民適度發展,同時借鑒國外家庭農場做法,做好農業生產區域的劃分,讓產品特色化、規模化、集中化,如每個區域主要生產1至2種農產品,促進農業發展壯大。
發展家庭農場,生態發展方向是“黃線”。 目前我國整體處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階段,生活富裕的城市人都想提升生活的品質,飲食品質的提升無疑就是首要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很多人都希望有屬于自己的小農場。
目前一些家庭農場,如京郊的小毛驢市民農園,里面有有機蔬菜、新鮮水果、有機雞鴨鵝魚豬等。他們的探索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雖然這些農產品打出各種綠色環保概念,價格幾倍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只是小眾消費,大眾對于高品質的農產品相對高的價格接受程度是非常坦然的,但是這一定會反過來刺激農產品升級發展的空間,影響到目前大部分農產品的培養模式。
家庭農場概念的提出其實就猶如城鎮化概念提出一樣,圍繞家庭農場展開的機會才是思考的關鍵。
發展家庭農場,政府提供支持是“托線”。家庭農場的發展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可以說,無論在何種階段,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都應該得到扶持。即使西方國家農場的發展,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生存也非常困難。尤其是面臨大的自然災害和疫情時,沒有政府的援手自身很難渡過難關。
目前家庭農場普遍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上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一旦遇上重大自然災害,后果是毀滅性的。政府可以出臺家庭農場信用評定辦法、貸款管理辦法,推行農機具綜合保險、務工人員意外傷害保險、大棚棚內瓜果保險等農場主迫切需要并有針對性的險種;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統籌解決產前、產中、產后的難題。在健全公益型服務組織的同時,扶持壯大合作型服務組織,推廣機械化生產和收割、勞務培訓和輸出、糧食烘干和運輸等貫穿全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所以,總體而言,家庭農場猶如萬里長征,目前我們只是邁出了很小的一步。
(注:唯有重新發現,方能洞察本質,進而啟示未來。“重識鄉土中國”是方塘智庫學術委員、《豫村里的中國》作者蔣偉濤先生進行的基于鄉村變革的新型城鎮化專題研究的成果專欄,致力于通過全球化、互聯網、城市化、技術革新、資本入場等多重時代背景下,多維度、寬視野、系統性求解中國鄉村變革的未來。)
(作者簡介:蔣偉濤,方塘智庫學術委員、《豫村里的中國》作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方塘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