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齊禹等: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鏈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 作者:王齊禹?張永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7 錄入:吳玲香 ]

生態農業遵循生態循環經濟的一般規律,把傳統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單環式”的線性發展模式,改造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向多環式”與“多向循環式”相結合的反饋經濟及循環經濟模式。具體表現為“3R”特點:“減量化”(Reduce),即盡量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節約資源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即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用品污染;“再循環”(Recycle),即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我國傳統農業采用的是一種初級的循環生產方式。從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樸素生態觀到種養結合、地力常新的農業實踐,都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受到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的推崇。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演變,農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享受現代工業的成果,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另一方面,過多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食用安全性受到影響,而且農機具及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使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處理不當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家庭新型燃具的使用影響了秸稈的充分利用,處理不當則造成大氣污染。傳統農業初級循環的生產方式已演變為“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生產方式。因此,如何從區域自身特點出發,科學有效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把傳統農業的線性增長方式轉變為生態優先、循環發展的生態循環經濟增長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更長時期內農業領域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生態良性循環鏈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模式

我國循環農業發展較快,各地都研究創新了一些生態農業良性循環生產模式,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比較有影響的發展模式初步可分為3種類型:

1以立體復合種養為主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立體復合種養是指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興利避害,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農業經營模式。這一模式最著明的例子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塘,它是池中養魚、池埂種桑的一種綜合養魚方式。從種桑開始,通過養蠶而結束于養魚的生產循環,構成了桑、蠶、魚3者之間密切的關系,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蠶沙、蠶蛹、繅絲廢水養魚、魚糞等泥肥肥桑的比較完整的能量流系統。該系統中,蠶絲為中間產品,不再進入物質循環,鮮魚是終級產品,提供給人們食用。桑基魚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業的前進,已經發展成一種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類似的種植模式有稻鴨共作、稻田養魚、“蓮藕—黃鱔(或泥鰍、鰱魚、鳙魚)”等。

2以沼氣為鈕帶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該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是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農村沼氣池紐帶,將畜禽養殖、沼氣生產和作物種植有機結合,三者相互依存,優勢互補,構成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沼氣和土壤培肥同步,種植養殖并存,能量流、物質流良性循環,成為清潔能源開發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一種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態模式。特別是規?;笄蒺B殖場,由于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備成本較高,發展以沼氣為鈕帶的循環農業模式將極大地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適合在農村沼氣發展較快和相對集中的地區應用。主要模式有:“糧—畜(禽)—沼—糧”模式、“糧—畜(禽)—沼—果”模式、“糧—畜(禽)—沼—菇(菜)”模式等。

3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主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該模式根據食物鏈和營養級的量比關系,通過農藝或工藝措施,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畜產品加工剩余物等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多層次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環境污染,又帶來了經濟效益,并且優化了社會投資結構,有利于實現生態與社會的雙重效益。如以秸稈循環利用主導的模式有秸稈還田( 包括過腹還田)、“秸稈—食用菌”等模式;以畜禽糞便循環利用為主導的模式有“畜禽—草(菜)—魚”“畜禽—菇—蚓—鴨—魚”等;農畜產品加工剩余物的循環利用也可以加工產生生產成飼料、肥料等。

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公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識

充分認識發展循環農業關系對我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大力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意義,增強公眾參與發展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企業和農民采取有效的循環農業措施,利用農業的可再生資源,變廢為寶,合理利用,推進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的實施。

2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的本質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轉變和革新,順利實現這一轉變和革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科技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應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循環農業的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的利用途徑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攻關,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居住小區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加大扶持力度,為發展循環農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制定扶持政策,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污染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必要的經濟制裁。加大對循環農業的投入,保證循環農業的技術研究經費、培訓經費和組織活動經費,引導循環農業的發展,保障循環農業健康發展。建立循環農業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并納入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改變過去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做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概覽》6月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电影 |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亚洲日本乱码中文在线 |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