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發展。創新是發展的鑰匙,同樣也是脫貧的引擎。決戰“全面小康,不落一人”,要將農村改革與精準脫貧有效銜接起來——把農村改革中形成的創新理念融入精準脫貧措施,用農村改革的創新舉措構筑精準脫貧長效機制,用農村改革的政策紅利助推精準脫貧取得實效。同時,要把農民職業化理念浸透到農村貧困人口的思想中去——使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與農業技能脫貧有機結合起來,逐漸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貧困勞動力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打通貧困農業人口致富“造血”經絡,提升脫貧致富能力。
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理念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念,也是貧困地區發展、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的重要指針。是否實現了協調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在于我們的貧困地區是不是已經能夠跟上其他區域的發展節奏。在推進精準脫貧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青海貧困地區區域化特征,積極融入農業多功能理念,依托當地自然環境、農業資源、農耕文化等實際,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從空間到時間上的協調、一二三產業發展協調、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之間的協調、城鄉之間的協調。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農業觀光采摘園、農耕文明回味園、農業養生度假園等農業新型業態,實現精準脫貧與農業功能拓展有機結合,打造精準脫貧新路徑。
堅持綠色發展。在青海貧困地區,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的關系至關重要,要讓精準脫貧變為綠色脫貧、生態脫貧,要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比如,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坡耕地綜合整治、退牧還草、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時,項目和資金安排可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可通過探索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等,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獲得感。充分挖掘當地多種資源,發展生態休閑游、民族風情游、特色農業游、農事體驗游、養生游等,積極打造生態綠色旅游品牌,有效擴大增收渠道。
堅持開放發展。對外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是當代中國的鮮明特色和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實踐證明,只有走開放式脫貧之路,才能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引入更多資源,探索更好機制,特別是激活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要通過實施開放戰略支持脫貧策略與發展模式創新,推動脫貧思維開放、行動模式開放和參與機制開放。比如:互聯網+在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幫困工作中便捷、有效、快速的特點,近年來,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助推互聯網公益興起,尤其在扶貧幫困方面,涌現出大量“微扶貧”典型案例。青海有條件的地區既要利用電商,把農村綠色、有機、環保產品提供給市場,讓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有保障,農牧民(菜農、果農)收入有保證,還要借助互聯網+把貧困村、貧困戶的需求放到網上,用“互聯網+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整合城鄉社會資源,發展旅游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等,有力推動精準脫貧工作。
堅持共享發展。脫貧和共享,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就是要讓勞動者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要使我省貧困人口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穩步前進,就要念好“衣食住行、業教保醫”八字經,把“民生決定目的”作為理念,讓病有所醫、少有所學、老有所依、食品安全、收入均衡、就業保障、環境治理等不斷取得新成效,促使“大美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更牢固。
把“五大發展理念”落到實處,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突出培育產業“強支撐”,突出教育培訓“治窮根”,突出易地搬遷“挪窮窩”,突出兜底保障“全覆蓋”,只有如此,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我省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作者單位:中共海東市委黨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