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城鄉一體的戰略選擇。而有效的土地供給,作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與關鍵因素,應當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在這方面,江蘇省常熟市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
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近年來,因歷史上“歲歲豐收”而得名的常熟市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活躍農村經濟、致富廣大農民”的總目標,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注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收到了較好效果。
據常熟市農委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交融發展的農業企業共有18家。這18家企業有六個特點:一是分布面廣。全市11個鎮(區),10個鎮(區)擁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企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二是頗具規模。這18家農業企業,經過多年探索逐步壯大,2015年固定資產8.16億元,當年銷售收入15.89億元,實現利稅1.32億元,創匯632萬美元。三是特色經營。生產、加工、經銷的農產品以稻米、蔬菜、水產為主,也有林木、茶葉、水果等產品。四是聯結千家萬戶。農業企業大都以“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形式運行,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承包,把農戶分散經營納入企業規模經營,使一大批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分享成果、得到實惠。2015年這18家企業共與9.66萬農戶聯動,吸收社會就業10萬多人。五是開放度較高。這些農業企業的生產加工,以本地為主,也有跨村、跨鎮、跨市、跨省的基地,銷售網絡則有助于電子商務和現代營銷而遍布城鄉,有的還走向國外。六是實行雙向融合。大多是以農產品的生產為基礎,逐步融入加工和銷售,一二三產順向融合,也有以大型超市為依托,到農村建立生產基地和冷藏設施,實現三二一產逆向融合。初步實踐表明,常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雖屬起步階段,但已顯示了令人矚目的優越性與生命力,對新常態大背景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改革、促進城鄉一體,都有實在的效果與積極的效應。
加強土地管理是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的關鍵問題
從常熟市的初步實踐看,在引導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以創新思維、法治理念與務實精神,重視研究和探索土地問題,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并切實加強土地管理。
抓好土地確權。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是《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的法定要求,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當前這項工作正在各地展開,但實際工作中有些干部擔心情況復雜難調處、累積矛盾難化解、今后征地難開展,因而思想上有些顧慮,工作上不夠大膽。為此,要在進一步宣傳發動和試點示范的基礎上,把確權工作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抓手,切實抓緊抓好,特別是要加強調查研究,把基礎工作、原始情況搞實搞細,妥善協調和處理各種具體問題,嚴格依法辦事,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讓農民吃下“定心丸”,更好地維護農民把土地流轉給農業企業或以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的合法權益。
引導土地流轉。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不適應或不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迫切需要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以擴大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常熟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競相發展,各展其長,產加銷結合、一二三融合的農業龍頭企業因效益看好而尤為矚目,方興未艾。因此,在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土地流轉。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包辦替代或草率從事。同時要統一制定流轉合同,規范流轉行為,完善保障機制,確保規范有序。
提高土地集約經營水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企業,普遍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但更重要的是提高集約經營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利用效益。從常熟市18家農業龍頭企業的實際情況看,總的來說集約程度還不算高,加工度、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還比較低。因此,要牢固確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把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使有限的土地提供更多的產出。要借鑒工業經濟產學研結合的經驗,引導和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協力推動產業融合的科技創新。重視提高種植、養殖水平,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培育推廣富有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適合當地種植和休閑采摘的農產品新品種。加強品牌建設,打造更多的名牌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加強農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產業融合人才,充實和優化農村科技隊伍,改變僅靠中老年農民搞農業的局面。還要注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新業態、新模式引入農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發展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
推動土地融資。資金不足是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大瓶頸。在加強金融創新、發展農村金融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以緩解農業企業的融資難題。當前,國家有關部門允許試點探索,常熟有的商業銀行針對農業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扶持措施,但前置條件比較多、貸款數額比較小。《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擔保權能”,從國家政策層面上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具體探索,積極穩妥地邁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的步子。根據有關農業企業的要求,建議對有關土地法規作出適當補充和修改,使土地承包權抵押融資有法可依,防范相應的法律風險。并具體研究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的評估,注意培訓評估人員,健全評估組織,建立評估規則,逐步完善評估機制,兼顧評估市場的一般規則和農業生產的特殊因素,合理評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還可依托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監管服務平臺,納入土地承包經營及流轉、抵押等業務,建立統一的操作規程,規范辦事和交易行為。
保護和利用好土地資源。任何經濟社會活動都要嚴格實行保護土地資源這項國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要十分重視土地特別是耕地的節約集約和保護。這不僅是提高農業企業的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而且是關乎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對于農業企業來說,在保護耕地方面更有直接的責任。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特別是加強土地用途的管控,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擅自變更土地用途,需要使用土地的,嚴格履行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并加強土地整理和土地改良,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防止掠奪式經營。
依法供給土地。土地供給指的是農業企業的加工、儲運、冷藏等設施的用地需求,許多農業企業呼聲較高。我們引導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從中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就要認真研究和妥善處理一些具體問題。在土地供給問題上,總原則是依法辦事,盡力服務。建議在年度建設用地以及通過土地整治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適當安排農業企業的建設用地,有些倉儲等設施,有需求無指標,能否在設定用途、時限或不動用混凝土等條件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盡可能滿足其合理用地需求。還要引導農業企業入駐農業園區,共享相關服務場地和設施。
(作者系江蘇省常熟市政協原副主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政協報2016-06-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