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現代化的教育理念
一、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理解
鄉村教育的意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鄉村是指“以行政區劃的鄉鎮所轄的地域實體,它的外延是以鄉(鎮)政府所在的鄉鎮為中心,包括其所管轄的所有村莊的地域范圍。”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鄉村“不但用來指居民少的地方,而且也指與人口多來往較少的隔離開的定居區。”鄉村教育是個發展的概念,不同的時期內涵各異。
鑒于鄉村教育的發展歷程,本研究認為,當前的鄉村教育是指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將現代科學教育知識融于鄉村人文精神(懷舊、鄉愁)的區域基礎教育。現代鄉村教育有著重要意義:(1)認識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和“國家建設”抑或“民族建構”中扮演的角色和被賦予的地位;鄉愁、鄉愿、鄉里、鄉親、鄉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2)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鄉村,通過鄉村教育讓鄉村兒童學習鄉村生活必要的知識與技能。(3)通過鄉村教育傳承優秀的鄉村文化。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的機遇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機遇:(1)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如理性地看待問題,注重生產率,重視經濟效益、科技生產等;(2)新型城鎮化加速了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如城鄉教育的發展規劃、學校的建設與布局、教師的配置與培養等;(3)帶來了較好的硬件設施,如漂亮的教學樓、整潔的課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美麗的校園等;(4)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素質基礎培養、農村教育質量和效果、農村教育的轉型發展等。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的挑戰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忽略鄉村的城鎮化也會導致鄉村教育的生態危機。一般來說,生態危機是專門用來表明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的概念,主要指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基本生態過程即生態結構與功能的破壞和生命維持系統的瓦解,從而危害人類存在的現象。生態危機亦即人類存在方式的危機或人類文明的危機。它主要表現為:人口膨脹、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生態危機具有全球特征和人為特征。馬爾庫塞對生態危機的產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懷有輕視和征服的態度,“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噪聲,工業和商業強占了迄今公眾還能涉足的自然區,這一切較之奴役和監禁好不了多少。”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教育生態危機是指教育體系與其所處環境在進行物質轉換、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危害教育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的現象。教育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教育主體生態危機、教育功能生態危機和教育環境生態危機。教育主體生態危機包括學生主體生態危機、教師主體生態危機和管理主體危機;教育功能生態危機主要指“育才”功能的異化、社會功能的異化和自然生態功能的同質化;教育環境生態危機有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社會環境生態危機和規范環境生態危機。教育生態危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附加性,即教育生態危機是伴隨社會生態問題的產生而出現;二是人為性,即教育生態問題的產生是人為的結果;三是遲滯性,即教育生態危機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立即的,具有后發效應;四是持久性,即教育生態危機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能及時根除,往往要保留較長一段時間。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是指我國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到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當前的城鎮化推進戰略使鄉村教育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發生了重大改變,鄉村教育本身也進入一個劇變時期,舊的運行機制正在打破,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使得鄉村教育危機重重并呈現下列特點:一是鄉村教育生態環境的碎片化。鄉村兒童生活的生態環境因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取向使得農村傳統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變得支離破碎,難以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二是鄉村教育生態功能的功利化。鄉村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的大潮沖擊下其原有的人文教育的生態功能漸漸被功利化價值所取代。三是鄉村教育生態結構的紊亂化。鄉村教育生態系統主要由鄉村教育主體、鄉村教育環境和鄉村教育內容構成。鄉村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在先天缺少鄉村人文內涵的場域內互動,人文養分不足。鄉村教育環境又沒有完全轉化為城市教育環境,缺少轉型的基礎。鄉村教育內容沒有完全把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融合,以致使得鄉村教育生態結構既非傳統的鄉村生態結構,也非現代的城市生態結構。
二、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凸現
鄉愁的失憶:教育文化生態危機
鄉愁“一般是指身在現代都市的人對于飄逝的往昔鄉村生活的傷感或痛苦的回憶,這種回憶往往伴隨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緒”。鄉愁究其實質就是一種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不同文化體制的構成方式及其顯示出的相對穩定的特征,例如我國舊社會家族中的所謂五世同堂、家長權威、媒妁婚姻,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等家族倫理,由這些文化特質構成中國傳統家族制度的文化模式。鄉愁文化是鄉村少年精神的家園。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社會的文化內涵在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框架下被隱匿了。
一方面對風俗習慣的失憶。民歌、民間故事、民間曲藝以及舞龍舞獅、燈籠等各種民間文藝活動逐漸從鄉村消失,乃至絕跡,代際之間的鄉村文化交流已經完全讓位于對以金錢為中心的拜物教文化的崇拜,年夜飯也基本成了春節聯歡晚會的點綴。鄉村社會的獨特性已經或者正在全然喪失,完全淪為城市文明的附庸。特別是在對民俗、民風缺乏正確認識的思想影響下,一些承載傳統文化、具有教化功能的宗教、宗親文化遺產,均被視為封建迷信、封建宗族觀念而棄之,如寺廟、道觀、祠堂等都蕩然無存。
另一方面對家園環境的疏遠。在匆匆忙忙的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大拆大建,毀掉了大量自然遺產(包括古樹、池塘、河道等)和文化遺產,找不到過去的影子,看不到歷史,成為沒有記憶的城鎮。鄉村社會本應成為鄉村兒童健康成長的樂園,可在通往現代化的路途中,鄉村社會完全處于經濟發展的主宰之下,鄉村環境已變得面目全非。傳統的村落環境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使得如今的農村變得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像鄉村。
鄉里的消失:教育環境生態危機
鄉里作為中國鄉村的地域名詞,指家鄉、故里,表現的是鄉民所賴以生存的區域。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今天,鄉村的數量大幅減少,在過去的14年時間里,中國的行政村數量急劇減少。這些村莊以三種方式消失:一種是撤銷和兼并,即多個行政村合并為一個行政村;第二種方式是村改居,即將原來的村委會變成居委會,原來的村民身份變為居民身份;第三種方式是整村拆遷,或分散或集中安置到城市、城鎮小區和一些大型集中區。而全國居委會的數量從2003年的77431個增加到2014年的96693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城鎮化率2010年是49.7%,2011年是51.3%,2012年是52.6%,2013年是53.8%,2014年是54.5%,這五年中城鎮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也就是說每年平均有1600萬人成為城鎮人口。“鄉土中國”正在消亡,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鄉村傳統和文化正在斷裂。
鄉校的萎縮:教育場域生態危機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極力倡導和鼓勵群眾辦學,大量的“民辦小學”(又稱村辦小學,簡稱村小)得以興建,在最高潮時期,形成了幾乎“村村有學校”的格局,這些學校對于我國初等教育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場景已經悄然改變。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始于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終結于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的出臺。以湖南省為例,小學數從2001年到2013年共減少了20070所,平均每年減少1543.8所,平均每天減少4.23所。小學階段,2012年農村學校數為6836所,比10年前減少2/3以上;初中階段,2012年農村學校數為1622所,比10年前減少了近1/3。布局調整前“一村一校”的局面被完全打破,取代的是幾村一校,許多地方“成果”更為突出,甚至出現了一鄉(鎮)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學。
隨著學校消失,村莊的文化高地不在,村莊文化脈絡的維系受到了影響;青壯年、青少年長期“不在場”,對村莊的疏離感逐漸增強,村莊后繼乏人,綿延千百年的村莊文化面臨傳承及拓展危機。特別是伴隨著現代工業文明和新型城鎮化的行進,在以傳統農業文明為指征的村莊文化正在大面積式微,農村文化呈現虛化、空洞化的現實背景下,學校的進一步消失,無疑更進一步加劇了村莊文化的衰亡,給當下的村級文化建設帶來挑戰,對村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鄉親的弱化:教育主體生態危機
鄉親的弱化是指鄉村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親友的問候和同伴的鄉村童趣。鄉親的弱化帶來的是鄉村教育主體的生態危機,擾亂了鄉村教育生態的平衡發展。
首先是父母的缺失。近日,有新華社記者在湖南省邵陽縣黃荊鄉采訪時發現,僅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中,就有132個孩子處于“失母”狀態——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有116個孩子的母親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人社部2015年5月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大多數鄉村父母為了兒女的教育和生活,成為了工廠生產和城市建設的農民工,也成為了家庭兒女教育的重要缺席者。
其次是同伴的相離。鄉村同伴曾經是鄉民的美好回憶,它是兒時的鄉村生活快樂和痛苦的訴說對象。在曾經鄉村上學的路上有同伴的歌聲在空曠的鄉野回蕩,在放學的路上有同伴與自己跨過小溪的背影。可如今,上學的泥路變成了干凈的水泥路,摩托車和校車成為鄉村學生上學的工具,在摩托和校車馬達的轟鳴聲中短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到了學校。鄉村同伴已經不再有鄉村同伴的記憶,留下的是鄉村同伴的那份疏遠和陌生。再者,長時間的親友的別離是兒童不堪承受的一份痛苦回憶,網絡游戲、膚淺的城市生活體驗讓農村兒童有了身在異鄉的感覺。
三、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消解
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破壞了鄉村青少年成長的生活場域和精神家園——鄉村文化,導致鄉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綜上,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城鎮化催生了經濟至上的發展理念,壓抑了傳統人文價值的傳播;城鎮化割裂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聯系的紐帶,致使人們認為現代科技理念優于傳統人文價值;現代科技理念對教育的統領意識導致了傳統人文價值的淡薄。城鎮化發展不能以犧牲“鄉村的利益”作為代價,鄉村教育生態應與城市教育生態協同發展,即“城鄉共生應該是基本方向”。在此,本研究必須要強調兩點:一是“城鄉資源循環的平衡”。教育資源投入不能總是以城市為中心,要注意城鄉均衡流動,也就是教育資源既要有鄉向城流動,也要有城向鄉流動。二是“人才從城向鄉的回流”。鄉村教育培養的人才不應全部關注城市的發展,而應讓這些人才都有機會在鄉村本地獲得一個受人尊重的、體面的生活。而機會來自制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讓人才愿意下基層;另一方面要有一種機制,讓在大城市里工作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家鄉做貢獻。只有正確認識并采取解決措施,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的消解才有希望。
重識鄉村教育,融合現代理念
重識鄉村教育,融合現代理念,意味著鄉村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既要讓鄉村教育保持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讓鄉村教育必須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潮流。鄉村教育的特色是鄉土文化,而鄉土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色彩斑斕、廣袤厚重的鄉土文化土壤里,孕育出了整個民族的文化魂魄。曾幾何時,鄉土的,因為土,被鄙視,被排斥,被拋棄,鄉土文化在廣袤的鄉土中國,氣息殆盡。鄉村教育的鄉土氣息被西方教育的現代氣息所淹沒,中華民族傳統價值體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鄉村古老文化價值正處在文化傳承的斷裂帶上,隨時都可能隨風而去。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當前鄉村教育的重要內涵,讓它真正融入到現代科技理性的理念中。
重設鄉愁課程,強化文化記憶
鄉愁課程是讓農村兒童記住過去和當下鄉村原始風貌、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課程。鄉村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在深刻領悟鄉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現代科學知識,讓兒童以后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所以,鄉村教育在教學中,應開設鄉愁課程,讓兒童領悟鄉村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熱愛自己所在家鄉的山水,熱愛自己的親人、鄰居,熱愛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當兒童長大后,鄉村文化的血液才會在他們的身體里流淌,鄉村的一切都將成為他們以后回味的美好記憶。一位教育學者曾寫道:
“回想自己,我生長在湘中地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構成同年生活重要內涵的,一是鄉村伙伴與山野小溪、雞犬牛羊之間自然活潑的嬉戲交流;一是老人與年長者在田間勞動之余講述的民間故事,包括村里稍微多讀了一點書的成人所講的三國、水滸、西游記的故事,還有逢年過節時燈籠、舞獅各種民間活動,以及一場場跑幾個地方反復看的露天電影等。”
筆者就深有同感,正是童年的這些場景和故事成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鄉愁魂魄。重設鄉愁課程,強化文化記憶,是在當今城鎮化的過程中保留鄉村文化根基的一種較好方式。
重構鄉里環境,開辦家庭學校
“家庭學校”,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一些歐洲國家稱之為“家庭教育”。如今的家庭學校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孩子為受教育者、家長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學校不同于學校教育,意味著“以家為本”而非“以校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得到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務外,家庭學校還可以調用更多的社區資源: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運動中心、畫廊、展覽館以及親友和鄰居的智力資源,比學校教育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所以,鄉村教育應努力再現鄉里環境:首先,要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讓青山綠水永遠成為鄉村的風景;其次,要重視民間老建筑、宗祠、寺廟的保護,使之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載體;再次,重視鄉村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文藝活動等傳統文化的開發和保護,豐富鄉村居民的業余生活,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品位;復次,美化鄉村生態校園(包括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以鄉村自然文化氣息為核心,讓其成為兒童接受鄉村文化價值的陣地;最后,開辦家庭學校,提倡“書香運動”,培養鄉村社會的讀書藏書風氣。
重組鄉親集體,深化鄉土教育
鄉親集體是鄉村兒童成長的溫馨港灣,是一種鄉親聚合的共同體。“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等作為共同體的基本形式,它們不僅僅是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加起來的總和,而是有機的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共同體建立在一種與本能、習慣、思想有關的共同記憶之上,建立在一切親密的、私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中。”鄉親集體是一種懷舊的記憶集體,父母親友是鄉親集體的重要成員,是鄉愁的守望者,是鄉愁的繼承者,是鄉愁的傳播者,當然也是鄉村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因此,重組鄉親集體,深化鄉土教育,是解決鄉村教育主體生態危機的重要舉措:第一,政府和社會通過創造當地就業機會,盡量給孩子創造與父母、親友相聚的機會,培養親情;第二,政府要引導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還給鄉村同伴一片具有鄉村生態文化氣息的圖景;第三,在城市成立鄉村親友協會,定期讓父母親友與農村留守兒童團聚,增進相互之間的情感交流;第四、培養具有鄉愁文化的鄉村教師,使之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重要承擔者。
作者:聶清德,湖南農業大學體育藝術學院教授;董澤芳,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