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村位于江蘇省海安縣城南郊,15個村民小組,1219戶,農業人口4660人。2005年11月在全縣率先成立了股份合作社,真正實現了集體家底價值化、村民身份明確化、農民利益股份化、合作運行制度化、多方關系和諧化的“五化”目標。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萬元,股份合作社凈收益達780萬元。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小康村”、“全國文明村”。
股權量化的動因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泰寧村集體土地被大面積征用,集體經濟的結構和資產表現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村組集體資金積累增加。泰寧村兩委會在支持、服務政府項目建設的同時,主抓村級經濟的發展,把有限的征地補償費和勞力安置費用于村組經濟的發展,積極興辦村工業園,先后建造營業用房和標準廠房近8萬平方米。集體資產形態由土地為主轉變為以土地征用補償形成的房屋不動產、企業資產和貨幣資產為主,村級經濟不斷壯大,這為全村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和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在集體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產權的所有者難以界定。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村民因婚嫁、入學、工作等原因戶口遷出、遷入較多,集體資產的收益確定經常產生矛盾。二是農民要求平分集體資產的愿望較為迫切。部分村民出于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經常提出平分組級集體資產的要求。特別是區劃調整村合并后,村民擔心集體資產被平調、挪用,影響切身利益。為此,部分村民多次要求對集體資產進行徹底清查,并將土地補償資金直接以貨幣形式分配給農戶。三是失地農民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傳統的集體收益分配每年年終分配一次,因分配對象和相關政策每年都有變動,被征地農民的收益年年不同,老百姓吃不上“定心丸”。
為了穩定和增加村級集體和農民收入,泰寧村對原有的組級資產實行股份制,讓失地農民不僅有從事不同職業的勞動收入,而且通過集體資產股份量化,按股分紅,獲得長期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主要做法
宣傳發動階段。首先,召開村黨委、村委會干部會議,統一思想,并組織相關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成功經驗和做法。通過學習,大家充分認識到實施股份制改革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是集體經濟組織制度的一種創新和完善,它有利于保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有利于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對集體經濟實行民主管理與監督,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勢在必行。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明確在資產改制中必須把握的幾個原則,即堅持村組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原則;堅持群眾收入逐步增加的原則;堅持以組核算,組級資產全額量化到人的原則;堅持集體資產管理更民主、更規范的原則;堅持每戶所配股權量化到人,固化到戶(即生不添死不減)的原則;堅持以股民小組單獨核算,自負盈虧的原則。其次,召開老干部、老黨員、村民代表等不同層次的座談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通過宣傳發動,提高認識,最終同意改制的農戶占總農戶的98%。第三,在縣委農辦的直接指導下,制定了《泰寧村集體資產股份制實施初步意見》,以《致泰寧村全村村民的一封公開信》的形式,發放到各戶,加強政策宣傳教育,為股份合作制改革奠定思想基礎。
清產核資和股民確認階段。這既是整個股份制改革的重點,又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為此,鎮抽調農經站財務人員與泰寧村的理財人員,對組級多年來形成的集體資產進行清理核實,張榜公布,最終認定組級經營性資產2656.8萬元。在此基礎上,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群眾會議將清產核資的結果予以公布,并張貼在村務公開欄內,接受群眾咨詢監督。經村民代表討論,確定了符合認股對象的具體條件。然后采取進組入戶,逐一核實的辦法進行確認,將核對后的股民名單在村務公開欄中公示,時間不少于一周,其目的一是確認自己,防止登記遺漏。二是核對他人,接受群眾監督。經過幾上幾下,最后確定全村各組3975個村民符合配股條件,人均配股6738元。
組織實施階段。具體做了五件事:一是認真制定章程。章程分為總則、股份與管理、股東權利和義務、組織機構、資產經營、財務管理、收益分配、附則等共十一章28條。二是選舉管理機構。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由7名成員組成,主任、副主任各1名;監事會由5名成員組成,監事會主任、副主任各1名,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互不兼職。三是加強財務管理。股份合作社繼續執行財政部、農業部頒發的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單獨設賬、單獨核算,實行民主管理,財務收支情況和資產管理情況定期向股民公布,實行社務公開。四是規范收益分配。村股份合作社按總收入的5%提取管理費,按20%的比例提取公積公益金、10%~15%提取風險金,其余60%全部實行按股分紅。五是發放股權證書。股權證書是股民享有股份的依據,主要用于紅利分配、股額變動的記載,股東一戶一冊。
制度完善階段。主要是查漏補缺,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與其發展相適應的配套方法。
成效顯著
泰寧股份合作社經過十年的實踐,資產營運質量良好。2014年股份合作社凈收益達780萬元,比2005年的350萬元翻了一番。每股平均分紅1500多元。有的股民小組經股民討論,將收益的大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村組集體經濟滾動循環發展,集體經濟每年以10%的速度提升。集體經濟組織對轄區內失地農民的扶助和公共建設的投入明顯增加,社會事業長足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
集體資產管理股民說了算。通過村集體資產量化到人,農民真正擁有了財產權和收益權,村民成了股民,集體經濟的經營風險與村民的切身利益緊密掛鉤。同時,對村組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監督力度明顯加強,在民主決策和管理機制上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方針、重大經營決策、年度計劃、財務預算、年終分配等都必須經股民代表會議通過。合作社的日常經營和財務活動,由監事會檢查監督,并及時組織股民理財小組審計,及時公開公示,接受股民監督。新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為村級資產盤活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證,受到了群眾好評。
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通過股份合作社的規范運作管理,進駐泰寧村工業園區租用廠房、營業用房的企業和三產服務業不斷增多,近十年來共引進駐村企業68家,舉辦三產項目120多個,培育規模以上企業8家。轉移剩余勞動力2400多人。農民從事企業務工的收入人均達25000多元,三產服務、房屋出租收入人均5000多元。
居住環境逐步美化、社會事業不斷完善。村里成立了保潔公司,投入資產20多萬元,設置380只垃圾桶,落實專職保潔人員,正常開展保潔工作;投入71.6萬元,實施無害化廁所改造,建成三格式無害化戶廁1193戶;道路硬化興建水泥路面43.8公里,安裝路燈400盞。全村綠化面積19.36萬平方米,綠化率達42.2%。所轄村內三條河道5.7公里全面進行疏浚,完成土方6.83萬平方米,對河坡垃圾、雜樹、雜物及水面漂浮物全面進行清理,并實施長效管理。建設了村為民服務中心、村民(股民)代表議事室、衛生服務站近8000平方米,投資120萬元,修建了占地10.68畝的農民休閑綠地健身廣場。2012年,一次性通過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的驗收,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村民社會養老體系趨于完善。2006年,村級從積累資金中劃撥1700多萬元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全村2500多名16歲以上的村民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男60歲、女50歲以上的703人納入了失地人員養老保險,每月領取350元基本生活費,其余1798人參加了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現已退休人員每月享受1000元以上的退休金。到目前為止,醫保參保率達100%。全部村民老有所養,老有所得,解決了失地的后顧之憂。
干群關系更加密切。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村內決策更民主,財務更公開,管理更規范,干部更廉潔,民風更純正,形成了齊心合力奔小康的喜人局面。多年來無一例群眾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事件。連續四屆村委會選舉實行公推直選,村干部得票率均在90%以上。泰寧村也被評為江蘇省人民滿意村。
(作者單位:中共海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