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當互聯網“遇上”三農 如何讓更多收益留在農村?
“如何讓更多‘互聯網+’的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如何更好統籌各種資源推進互聯網與三農的深入融合?”“政府、企業、農民在觸網的過程中各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經過一周的學習交流,參加2016年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的大縣局長們對于推進信息化進村入戶,思路越發清晰,信心更加堅定。
1、政府主導
● 搭建平臺 整合各方資源
在推進“益農信息社”進村入戶的過程中,各地試點對政府的角色定位一直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
北京市密云區農委李勝利介紹,“按照統籌公益服務、社會化服務兩類資源,構建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整合了‘公益、便民、電子商務、培訓體驗’”等多項服務。
目前,各地區結合自己地方特點,探索了多個不同的信息化進村入戶的成功經驗,搭建了不少信息化平臺,雖然使用便利,但增加了全國性數據對接統一的難度。對此,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說,相關部門已經著手部署推進大平臺與地方特色模塊的融合機制,爭取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對公益性服務的補貼。
2、企業跑車
● 讓消費品下鄉 農產品進城
除了政府要做好政策設計和基礎設施外,如何讓信息進村可持續發展,也是做好“互聯網+三農”的重要內容。
在浙江遂昌,信息化進村入戶主要交由當地的兩家公司運營。一家主要負責便民服務方面,根據服務內容收取一定手續費。此外,“遂昌的一些政府機關也會委托公司做一些農業信息的搜集,并支付一定費用。”遂昌縣農業局總農藝師朱金星說。
陜西洛川縣農業信息中心主任楊世峰說:“農民要的是產業服務,產品怎么種,怎么能種出特點,怎么能賣向市場,能賣多少錢。益農信息社真的要走下來,沒有市場效應不行。”
“近幾年,一些地方的物流成本從10元降到3.67元,這得益于各地政府對于‘地網’的大力支持,修公路,鋪設網絡,通暢了電子商務進村入戶的通道。”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孫利軍在談到企業“跑車”時說。
“到西部農村招聘電子商務人員是京東推進‘互聯網+’的一項重點工程。”京東集團執行副總裁藍燁表示,希望能與地方政府進一步做好對接,讓更多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勞動力進入到城市,通過寄送快遞實現脫貧。
3、農民取貨
● 點點手機 就能和整個世界對話
信息化對農民而言還很陌生,在現階段,只有從與農民息息相關的小事入手,才能逐步推動信息化落地。
從四川遠嫁北京十多年的大姐郭紅梅很興奮地拿著智能手機指給記者,他在家鄉的弟弟微信朋友圈上發的生活照,她說通過益農信息社的服務功能,“點點手機,就能和整個世界對話。”據八家村第一書記李昀介紹,益農信息社建立以來,該村有4位60多歲的老人開始用智能手機了。
信息進村入戶還要摒除各種虛假詐騙信息,河南省淇縣農業局局長劉新忠說,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很容易受騙,所以在信息化進村入戶過程中不僅要真正找準農戶需求,更不能傷害他們的信任。針對這一問題,農業部、各個地方以及電商企業都在著手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目前,阿里集團正在籌備“智慧鄉村”項目建設。其中重要一項就是上線民生數據云。水電、社保等實現一體化,讓農民不出村,在村淘點就可以取養老金,農村金融貸款問題到那時候會變得很便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