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是鄉村旅游產品的一種類型,它是農民依托當地獨具特色的旅游風景資源,利用寨院舍開發農事風情和本土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經營的一種特色旅游服務。這也逐步成為人民勤勞致富的有效途徑。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兩面性,在農家樂鄉村旅游大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那么我們目前的這種農家樂鄉村旅游形式怎么能達到國外民宿、臺灣民宿的發展水平呢?本文將從農家樂起源、分類、現存問題,列舉國外民宿、臺灣民宿成功案例來淺析,從而找到能幫助改善目前農家樂存在問題的方法。
農家樂作為旅游生態的一個分支目前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旅游形式。國內外學者對農家樂起源的探討也日漸深入,由于探討的角度不同,接觸的材料多寡及側重點不同,所得結論也不盡相同。
1.國內外農家樂的起源
1.1洋農家樂的起源
“洋農家樂”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中世紀時歐洲大陸各國的貴族就已經開始有定期到鄉村休閑度假的習慣。1855年法國參議員歐貝爾帶領一群貴族到巴黎郊外的農村度假,向當地人學習制作鵝肝醬餡餅,伐木種樹,挖池塘淤泥,學習養蜜蜂,與當地農民同吃住。此后“農家樂”在歐洲悄然興起。這一時期,英國和德國的貴族也有到鄉村農場、農莊旅游的習慣。1865年的意大利“農業與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意義上“農家樂”的誕生。但起始階段的“農家樂”只是上流社會貴族的休閑娛樂活動,普通民眾很少參與。
1.2我國農家樂的起源
我國有關農家樂起源的記載最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為接待外事的需要,山東省百家莊村率先開展“農家樂”旅游活動。20世紀70年代初,在北京近郊四季青人民公社、山西昔陽縣大寨大從出現了“農家樂”性質的政治性旅游活動。20世紀80年代初在深圳舉辦的荔枝節和貴州朗德上寨的民族風情旅游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家樂”。但把這種旅游形式以“農家樂”來命名,則始于1987年休閑之都——成都的郊區龍泉驛書房村舉辦的桃花節。從此,各種形式、各具特色的農家樂在我國廣泛開展起來。
2.農家樂的分類
2.1.農家園林型。以郫縣友愛鄉農科村、溫江縣萬春鎮等西部川西壩子農家民俗旅游為代表。這里位于農家樂“國家生態示范區”內,是享譽全國的花卉、盆景、苗木、樁頭生產基地,“農家樂”發端于此。它薈萃著川西平原農家休閑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現著“農家樂”的巨大魅力。
2.2.花果觀賞型。以龍泉驛的書房村、工農村、桃花溝、蘋果村等東郊丘陵的農家果園游樂為代表。龍泉山果品遠銷全國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龍泉驛區的經濟支柱。但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以春觀桃(梨)花、夏嘗鮮果的花果觀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經大大超過果品收入。賣果不如賣花,讓人先飽眼福,后飽口福,它反映了人們消費觀念的嬗變。龍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著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觀光農業,開啟了宜林山區發家致富的新思路。
2.3.景區旅舍型。以遠郊區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縣的朝陽湖、彭州市的銀廠溝、大邑縣的西嶺雪山等自然風景區為代表。低檔次農家旅舍價格低廉,游客感覺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風景區,花費居家度日的錢,享受景區的自然環境,景區“農家樂”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歡迎。
2.4.花園客棧型。以新都縣農場改建的泥巴沱風景區、邛崍市前進農場改建的東岳漁莊等為代表。把農業生產組織轉變成為旅游企業,把農業用地通過綠化美化,使之成為園林式建筑,以功能齊全的配套設施和客棧式的管理,使之成為在檔次上高于“農家樂”低于度假村的一種休閑娛樂場所。向現代化譜寫上光彩的一筆。
3.農家樂現存在的問題
3.1.食品安全問題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較樂于成群結隊或結伴在旅游中選擇“吃農家飯、品農家茶”。一些旅游者甚至現場購買“農家樂”里還在飼養的豬、羊、狗、雞、鴨等畜禽,要求現場宰殺后烹飪。這種做法實際上隱藏著不少問題,現場宰殺的畜禽幾乎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部門的檢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經營者是無法分辨出來的。而“農家樂”中的廚房、碗筷也缺乏正規的消毒措施,沒有衛生防疫部門的監管,很難達到與城鎮餐館相提并論的消費要求和衛生標準。有的經營點甚至還出售明令禁止銷售的保護野生動物,如野豬、蛇類、青蛙等動物。
3.2.景區安全令人擔憂。
由于大部分的“農家樂”點規模少、基礎設施落后,大部分鄉村游客旅游歸來后,都在抱怨景區停車難,停車場缺乏安全保衛人員和措施。“農家樂”不少景區是村集體或私營業主自行開發的,旅游景區的設置、安全設施的規劃甚至連最基本的導向指示牌也沒有,讓游客進入其中就像是無頭蒼蠅瞎轉悠,人流量大的時候特別危險。有的“農家樂”點連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項也沒有,有的游客甚至還被狗咬傷、貓抓傷的現象發生。
3.3.服務有待提升。
點的茶半個小時都上不來,車被堵住個把小時也找不到堵車的車主,有的甚至連固定停放車輛的位置也沒有,大部分都是依路停靠和隨意停放。“農家樂”發展雖有五年左右的時間了,但服務提升依然是最大難題,服務“短腿”日漸凸現。據調查統計:國際旅游業界公認,超過80%的旅游利潤來自“回頭客”。
4.國內外民宿分析
4.1英國民宿
B&B是英國一種傳統的旅館經營方式。B&B是英語Bed and Breakfast 的縮寫,也就是提供床鋪和早餐的家庭旅館服務方式。盡管和旅館飯店相比,B&B提供的服務和設施有限,但是它低廉的價格對于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英國夏季的旅游者中,多數人會選擇B&B這種住宿方式。英國的B&B不同于吵雜的青年旅館與擁擠的旅社,熱心的主人通常會帶游客去享受采收農產品、喂食牛羊的樂趣,探索鄉村的奧秘。在公元1990年英國的一項休閑旅游調查,發現有八成的英國民眾每年到農村旅游至少一次,他們大膽預測英國在21世紀時最大的產業將是「觀光產業」,因此值得協助推動與發展。今日,英國大約有40%的旅客選擇民宿過夜。
前主管英國民宿的英國觀光局表示,B&B的機構必須經過國家或當地公家單位的申請并經過認證才可掛牌營業,且依規定要繳交營業稅的。另外英國還有屬于民間或業者所經營的Farm House或Holiday Homes之營利組織,它們一般是利用農舍或民間的房舍來提供游客住宿,并附帶提供環境解說與導覽等多項貼心的服務,因此在價格收費上高于普通民宿。
無論是由官方經營或是間業者經營,英國的民宿在經營上有下列特色:
(1)等級制度:英國將農家民宿設施比照旅館分級認證方式,它是由觀光局制定審查標準,共分為四級,依序為登錄(Listed)、1冠(1-Crown)、2冠(2-Crown)及3冠(3-Crown);每年并由觀光局以不預先告知方式進行查核。這種分級制度一開始實行時是從「硬件面」來作評分認定,近幾年來則著重在「軟件面」,包括地毯質地、窗簾及房間色調、起居室空間、服務等評分來界定等級,并且加以輔導業者從事民宿經營,可見英國政府對觀光發展與民宿推行的重視程度。其目的就是要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并提升民宿的水平。
(2)規范民宿經營:英國主管部門訂定各種法規加以規范,包括消防設施、室內改裝之許可、食品衛生查核、稅額標準等,民宿經營業者所設定之容客量超過6人以上者,在衛生條件上將有較為嚴格的限制,課稅也較重,因此大多數的經營者都將容客量定于6人以下。
(3)主動提供民宿經營咨詢以及訓練課程:政府為增進農家調適農業變局,主動提供農家民宿經營之咨詢及訓練全套課程,其內容包括農場住宿設施、農場顧客利用法、農場環境之保全維護、農場附設運動及游憩設施等方面,并設立專務團體,其成員包括農政、觀光、農業推廣組織、大學、義工團體(Volunteer)及民間業者組織。
從上述三大特色可以發現到,英國對民宿在政策法令上的制定一點都不亞于對旅館的制定,并且加以輔導業者從事民宿經營,可見英國政府對觀光發展與民宿推行的重視程度。
B&B業在英國已發展超過100年,各地方政府對于經營B&B有嚴格管理,業者必須獲得核準才能對外經營,開放住宿的時間都是主人家中空出的房間,如何經營布置端視主人的品味。一般而言,B&B的訂價依雙人房做標準,價格依地區及設備而異,包括城堡、農舍或海邊別墅,部分建筑有數百年歷史,值得入住體會,部分B&B主人提供餐廳甚至客廳供客人使用,部分房間甚至有單獨的衛浴設備和電視。
4.2.臺灣民宿
臺灣較大規模民宿最早大約于民國70年左右在南部墾丁公園附近出現,因為國內觀光風潮逐漸興起,民眾到該處附近游玩。到了晚間無處可住時,當地民眾提供家中余屋「借」給游客使用并收取部分清潔費,一方獲得暫住解決困擾的住宿問題,另一方藉由提供服務收取利潤,堪稱兩全其美、雙方均蒙其利。長此以往,當地很多人覺得有利可圖,陸續整修房舍,幾近于「開張」的方式招攬游客上門,是為濫觴隨后逐漸開展臺灣民宿的發展歷史。和墾丁公園民宿發展同時,阿里山因知名度高,一直是國內外旅客必游之處,鄰近的原住民聚集處豐山地區,成為民宿另一股發展潮流,臺灣省山胞行政局為幫助住民利用閑置的土地,自民國78年到80年間從全省山地鄉中選定八個地點,富有農、林、漁、牧、觀光、人文等特色之處推展民宿。民國81年屏東好茶村、臺東海端鄉利稻村、南投仁愛鄉、阿里山村等四處獲選推廣山地民宿。相關管理辦法從民國83年規劃草案,直到90年底「民宿管理辦法」才正式公布施行。原則上來說,民宿發展是先從熱門景點開始,待周休二日風行后,人們休閑時間增多開始往偏遠地區跑。然而偏遠地區缺乏興建觀光旅館的條件,游客只得找尋和拜托民居給予暫住的方便,因此一些偏遠山區,例如:溪頭、草嶺、石壁、瑞里、司馬庫斯等山地部落,就陸續有了民宿的蹤影。
目前臺灣民宿經營模式可概分為三類:一、價格大眾化,提供較多房間數。二、價格大眾化,提供較小規模房間數,業主采副業方式經營,對個別顧客較為細心體貼。三、走高價位路線,非常有特色且提供房間有限。前兩類價格都比較平價,業主以招來更多游客為訴求;而第一和第三類多以正業方式經營,由于需客量大,業主的營運壓力也較大。目前民宿業者經營大多為6至15間為主,其次是以主業副業心態從事經營,業主抱持的熱誠與否關系著民宿未來走向、經營模式和能存活多久時間的關鍵因素。
臺灣民宿也有它特有的經營特色:
(1) 核準制:依據交通部觀光局研訂「民宿管理辦法」之規定,經營民宿不需要辦理營利事業登記證,但須向各縣市政府觀光單位申請,符合規定即通知繳費并發給申請人「民宿登記證」及「專用標識」。取得合法經營民宿權利,可連結政府網站,政府并會主動加以宣傳,輔導辦理相關研習訓練,以強化經營體質,提升服務質量,合法民宿并可加入公務人員國民旅游卡的刷卡特約商店。
(2)規范民宿經營:縣市政府觀光單位受理民宿申請案后,會先審查書表文件是否符合規定,再采書面審查或實地勘查方式,請建管、消防、地政等單位會同審查,民宿經營業者并需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經營規模以客房數5間以下,且客房總樓地板面積150平方公尺以下為原則,但位于原住民保留地、經農業主管機關核發經營許可登記證之休閑農場、經農業主管機關劃定之休閑農業區、觀光地區、偏遠地區及離島地區之特色民宿,得以客房數15間以下,且客房總樓地板面積200平方公尺以下的規模經營之。
5.對農家樂發展的規劃
結合目前農家樂現存問題和對英國、臺灣民宿的分析,對于未來農家樂發展列舉出如下規劃:
(1)組織推動。包括景區推動,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帶動、輻射和吸收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的接待和服務。
(2)政府推動。由政府主導進行鄉村旅游的規劃設計,投入資金,開發核心景區景點,吸收社會資金投入,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
(3)公司推動。即“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出臺優惠政策,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指導、組織農民開展地方風情、漁耕文化、農耕文化等旅游活動。
(4)精心規劃,強化監管。注重整體性和連續性,充分考慮地方的自然風貌及特點和文化特性。同時監管好每一個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的細枝末節,強化對旅游從業人員和鄉村旅游集體的培訓、教育,提高其服務素質和水平,提升服務品牌和形象。
(5)突出特點和自身優勢。比如突出鄉村的地域風情、傳統文化優勢,挖掘古村、古鎮、古跡、典故等文化內涵;突出體現地域特點,在建筑、飲食、生活、農耕乃至旅游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盡可能地體現出地域風情、風貌、生活習俗等特色。同時,還要著重考慮突出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等特點。
作者:樊薇 研究員;李養田 旅游業專家,社會學家,SinoCann加中二十一世紀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員,北京美麗風景旅游規劃設計院 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美麗風景旅游規劃設計院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