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解決好農村發展問題,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抓好基層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法治型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一是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要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新觀念、新論述和涉及到基層平安穩定和諧發展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基層發展實際來學習,并學以致用,推動基層發展。二是加強創新型黨組織建設。拓寬民主管理渠道,發展黨內民主、公開黨務政務、規范村規民約等;搭建傳遞平臺,探索建立黨員議事廳、設置基層問政臺、召開民情懇談會等;提升科學決策能力,探索建立村務黨務發言人制度、黨政聯席制度、黨員旁聽制度等。三是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進網格化管理,把黨員隊伍建設、各項服務活動開展等建在網格上;提升組織化程序,實現黨員干部聯系到個人、服務到個人;彰顯個性化特色,發放便民聯系卡、建立生活服務圈等。四是加強法治型黨組織建設。法治建設,關鍵在黨?;鶎狱h組織要以依法用權、依法辦事、依法服務為準則,加強基層法治建設,筑牢堡壘。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助推農村快速發展
基層教育、交通、衛生、養老、通訊、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公共財政要加大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力度,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比例,主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結合農村實際,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加大農村公路、水利、飲水、電力、通訊、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產業園區建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制度,做好基礎設施維護和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作用。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結合農村實際,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當地群眾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引導群眾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脫貧致富,進一步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引導群眾建立無公害蔬菜、水果種植基地;建立生態養殖場。幫助群眾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實現規?;a業化發展。逐步實現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生態化種養等現代農業模式。二是技術進村,加大培訓力度。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參觀學習等方式組織種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葡萄、桃、梨等多種水果種植技術、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等;豬、牛、羊、雞等養殖技術、疾病預防、養殖環境等方面知識。三是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的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種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四是大力實施“雁歸工程”。加強引導和扶持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充分調動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產業的發展,促進失地農民解決創業就業問題。五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探索“支部+合作社”、“支部+企業”、“企業+農戶”等多種形式,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和務工等渠道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農民收入倍增
結合農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入挖掘農村農業資源潛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結合農村特色農業發展,著力打造吃、住、行、娛、游、購農家樂,實現鄉村旅游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均衡發展。一是加大幫扶投資力度,完善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旅游業創造條件和提供安全保障。二是對鄉村旅游進行高水平規劃,合理布局,實現規?;l展。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經濟收入。三是把種養殖基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與農業觀光、果園采摘、農耕體驗等旅游方式相結合,發展農事體驗區和科普教育區,為科普教育提供條件。四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根本,發展鄉村旅游要尊重農村發展規律,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結合鄉村旅游的特色,進行科學合理開發。結合鄉村產業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不要把發展鄉村旅游變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五是抓好文化建設。發展鄉村旅游要與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融合在一起,加大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培養和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意識。六是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對餐飲、住宿、衛生、公共安全等監督管理,確保鄉村旅游規范、有序、安全、健康發展。
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成為進一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一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制度。二是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實施村容村貌綜合改造工程,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實現村容村貌優美整潔。同時,加強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院落的保護。三是引導群眾自覺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良好格局。大力整治河道衛生,改善水質環境,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實現生活、生產、生態協調發展。四是構建生活服務圈。發放便民卡,為群眾提供醫、食、住、行、文化、教育等各項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五是加強文明創建活動。開展以倡導家庭和諧、鄰里團結、鄉風文明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建成小康社會,關鍵要解決好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小康。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