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來講,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農業農村發展的任務非常繁重,目前正處于緊鑼密鼓地研究和謀劃“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從“互聯網+”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互聯網+”為未來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是當前一個現實而緊迫的任務,我理解有四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就是要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催促農業的四個創新。
要以“互聯網+”催促農業發展觀念創新,現在非常緊迫的就是,農業的發展必須確立消費導向
農業發展須樹立消費導向在前兩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就提出來了,蘊涵著對形勢的一個基本判斷,牽涉到整個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調。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女士今年3月20日在復旦大學發表了一個重要的演講,她在解釋中國為什么進入了經濟新常態時說,中國正在從投資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更安全而且可持續的增長,是中國及中國人民的福音,并將惠及世界。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確立消費導向,肯定是一個必然選擇。1998年,中國向世界宣布,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主要農產品供求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新階段,這意味著在解決了基本的數量問題以后,我們已經轉向也要更加關注市場供求平衡的這么一個階段。一個基本的數據是在2000年到2014年的14年中,中國農產品的價格名義上提高了一倍,但如果剔除物價上漲因素,農產品價格實際年增長只有3.3%,但在同樣的時間里面,中國水果的產量增產了兩倍多,而市民和農民在14年里水果的人均年消費量、蔬菜的消費量幾乎在原地不動,沒有明顯增長,這意味著供求關系的一個重要變化。所以我想在消費導向中,“互聯網+”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更嶄新的視角和一些更務實的工具支持,到底能做一些什么事?或許能幫助我們做三件事。
第一,“互聯網+”能幫我們找到發展的市場坐標。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地區,你首先要找到在全國農業坐標系中的位置,你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你這個地區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要在坐標系當中找一找,是第一象限還是第三象限?“互聯網+”給了我們一些可能的機會,因為它快捷、方便、全面、客觀。只有找到了你在坐標系當中的位置,你才知道上你應往哪里去,否則怎樣確定你的發展戰略呢?
第二,“互聯網+”能加強我們對消費者的服務。我多年來從事市場流通工作,不斷關注各個企業、各個產品、各個地區對于產品的推薦,我發現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農業領域里面不斷地出現自說自話。我始終在體會,如果我們每天只在自家的衛生間里邊照鏡子,那種美沒有從觀眾的角度,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沒有從客戶的角度去理解,這是不行的。在整個服務于市場過程當中,通過“互聯網+”,或許能夠為我們的營銷,為我們服務的對象,包括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
第三,“互聯網+”能幫助我們塑造品牌。在農業品牌的塑造過程當中,“互聯網+”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嶄新的思維,包括它承載的文化、承載的需求、承載的價值觀到底是哪些東西?成也互聯網,敗也互聯網,一夜之間就名揚大川,一夜之間就敗在城下,這是互聯網的力量。
要以“互聯網+”催促農產品流通格局創新,最不可限量的是電子商務
最近這些年,中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包括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一連增”,今年看來又是豐收年。這個現象的背后是因為在圍繞農業生產的問題上,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體系。
2002年、2003年,對于主產區怎樣發展農業出臺了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5年、2006年,針對西部地區怎樣發展農業出臺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發展規劃;2012年在上海召開了都市農業現場會對于城市怎樣發展農業有一個明確的導向。從三個層面針對主產區、西部地區和城市郊區農業怎樣發展生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布局,但是與此相匹配的市場布局有嗎?至少現在還不夠清晰。
非常巧合的是,我在研究西方國家農業發展史的過程中發現,美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歐盟和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韓國在1980年代,那個階段的農業生產都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供求關系都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相應地都對農產品市場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我體會中國的農業在現代化道路上,目前正處于那些國家的那樣一個時段,市場變化的故事我們正在演繹,但是歷史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電子商務正在成為我們農產品流通格局當中一條活力四射的“鯰魚”。從有關統計數據看,2014年中國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在線銷售額突破了1000億元,這是前幾年我們難以想象的。在電子商務領域,我們無法簡單地去學習歐美的做法和經驗,因為中國農業不一樣,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在一個不同的階段。目前全國農產品總量當中,大體上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量占到了80%左右,集貿市場大體上占到10%到15%,超市的份額大體上在5%。
電子商務這個領域,在整個農產品流通格局占的份額有不同的估計,說1%的有,說2%的也有,說3%的也有,但是正在不斷增長,這一點不能小視。今年國慶節,我一個北京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他們一家三口人,他的小孩上大學四年級,他決定不讀研究生了,用整整一個暑假研究了北京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自己還做了一個創業的商業策劃書,希望獲得他爹媽的“風險投資”。如果一個行業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那將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和非常有想象力的空間。幾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發展農村電商又出臺了進一步的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將帶來更大的變化。
要以“互聯網+”催促農業大數據創新,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在線農業數據挖掘,迫在眉睫
今年5月17日,在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了一個中國農商論壇,當時我提出來要用大數據的觀念來打通農業產業鏈,如果沒有數據的支持,什么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價值挖掘,我覺得都是停留在理念上和說法上的一個東西,沒有量化的支持,幾乎無從做起。
四個月后的9月6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里邊對農業農村大數據作了一個總體的部署。那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但是光有愿景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著陸的方案。中國農業要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要提高競爭力,不用數據說話,那是不行的。
有一位統計學家說過“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數據說話”。我們所有的部門都希望能夠信息共享,但是誰先走出第一步呢?除了國家要加快建成政府統一開放的數據門戶外,更大的希望是基于互聯網的、基于在線的這種數據挖掘,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和快速發展,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要以“互聯網+”催促農業管理方式創新,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中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更加注重尊重市場規律,更加注重發揮好政府作用,提出政府的職能要重點放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五個方面,其中宏觀調控里面第一條就是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想說的是,在處理政府跟市場關系當中,在農業部門轉變政府職能過程當中,信息化手段、“互聯網+”都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怎樣在市場當中清除害群之馬?怎樣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怎樣避免出現檸檬效應?信息技術有可能為我們打開另外一扇窗。用“互聯網+”來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就是這方面的手段;用“互聯網+”來加強市場監管,開展質量追溯就是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聯網+”來加強農村的社會治理,村務公開就是這樣的例子;用“互聯網+”來加強對面向“三農”的公共服務,“12316”就是這樣的例子;用“互聯網+”來加強環境保護,治理面源污染離不開信息化的手段;用“互聯網+”來促進農業的組織創新,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服務,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有成長的領域。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正處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進程中,絕不能簡單機械地去理解,而要從全局當中,從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去把握“互聯網+”對農業的意義,要突破傳統的思維,不斷地從“互聯網+”中汲取一些新的動力,當前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要以“互聯網+”來催促農業發展的四項創新。
本文根據張興旺同志10月17日在2015“互聯網+農業”上海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整理。
(作者系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產品市場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