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鄭風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三大主題及其深層原因

[ 作者:鄭風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2-22 錄入:王惠敏 ]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正式向全社會發布。有關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豐富,有一萬多字的內容。中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最近多次在會議講話及訪談中已概括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農業農村部門要著力“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重點把握好6個關鍵詞——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 今年的三農的十大核心任務是:一是奮力奪取明年糧食豐收,確保每個省份播種面積只增不減;二是穩定生豬生產恢復勢頭;三是打好種業翻身仗要邁出堅實一步;四是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建設;五是提升鄉村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六是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創新;七是扎實推進農業產地環境治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八是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九是啟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十是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和農業對外開放。

“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今年一號文件的核心主題,一號文件的具體政策也是圍繞上述三大主題展開的。本文重要對這三個主題展開背景分析,分析今年出臺這么多政策的背后原因。

第一“保供固安全”,今年海量的糧食安全相關政策出臺,做實做強“壓艙石”。

今年一號文件最亮眼的地方就是大大增加了糧食安全的內容,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與措施, 而且還要求要有長牙齒的政策。具體內容包括:糧食安全要黨政同責;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支持有條件的省份降低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比例;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等等。這些政策都是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的基礎。

為什么出臺這么多的糧食安全政策?各位看官也許注意到了,我國近年來并沒有出現糧食不夠吃的問題呀。其實背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去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初期,全球有18個糧食出口國宣布出口禁令,包括越南、俄羅斯、印度等。大難之中各自保,這個舉動讓那些糧食進口國家驚恐。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糧食自給戰略,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安全,包括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等政策,所以在去年的疫情期間基本上沒有亂抬價亂漲價的行為。但對未來要居安思威、居危思危;其二是我國近些年非糧化、非農化、摞荒與糧食浪費現象嚴重。出年國家專門出口三個重要文件,對這些現象進行校正。其三是玉米、豬肉近半年價格瀑漲。我國過去是玉米出口國,五年前玉米還在倉庫里大量賣不出去,但短短幾年卻出現玉米價格漲價,去年進口不少玉米來平抑價格。豬肉價格與玉米價格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從玉米出口國到進口國,其實并不遠。所以還是要從長計議,把糧食安全做實。

糧食問題從來不是一個經濟問題,它是政治問題。這個觀點大家可能并不太理解,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國家要承擔糧食安全的責任,但各地在安排時可能更著重經濟價值。如果從比較效益來看,種糧食在我國是最不賺錢的,農民種一畝糧食,去掉成本投入,基本上所賺無幾。但如果種植水果、蔬菜以及搞養殖,每畝效益至少多出5至10倍,當然如果每畝地搞工業、搞房地產,效益可更厲害。國家利益、農民利益與地方利益如何協調?提出糧食安全的黨政同責,就是讓各級地方政府把糧食安全不能僅僅看作是一個經濟問題,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要從抓政治的角度來抓糧食安全。

糧食穩定,則天下穩定,農業穩定,國家穩定,而農業中最重要的東西當然就是糧食了,所以也可以這么講,糧穩則天下穩定,糧食安全是真正的“壓艙石”。

第二,“振興暢循環”:如何通過鄉村振興來提升國家雙重循環大戰略?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農村的事,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通暢國家大戰略雙重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沿海與中西部循環是未來我國發展的關鍵。

去年我國之所以提出雙重循環國家大戰略,主要是目前全球化發生變局。尤其在疫情過后,美國會聯合其跟班小兄弟搞各種小動作。我國過去單純依靠出口拉動的發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通過鄉村振興可以打通沿海與中西部,城市與鄉村的障礙,把國內大循環通暢起來。我國沿海與內地,城鄉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目前還存在巨大差距。如果把這些差距縮小,可以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近年我國中西部基本設施的改善,東部的產業鏈完全可以向中西部轉移,從城市向農村轉移。這樣可以挖掘其發展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是一個雙贏的戰略。我國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成本要比城市低很多,如果把農村發展起來,就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目前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其實是在農村,無論美國、歐盟還是日本,是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都比較小,當然這也是他們長期均等化發展戰略的結果。我國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中,東部沿海地區、大都市先發展起來,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有待發展,通過國家雙重循環大戰略,我國把農村建設好,可以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可以解決目前越來越高昂的城市發展成本。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一個特點是巨大的縱深腹地,目前還比較貧困落后。通過產業轉移,通過基礎設施改進,通過鄉村振興,來釋放更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目前城鄉差距解決得比較好的地方是長三角。上海原來是我國的工業制造業中心,隨著發展,上海的工業向周邊的江浙農村擴散,上海變成我國的貿易、金融與服務業中心,而上海周邊的農村就承接了原來在上海的制造業,使長三角的農村變成我國最富有的農村,出現不少華西村、永聯村等超級村莊。

同樣的道理,從國家層面,我國也面臨著雙重轉移,要把產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城市向農村轉移,這樣的轉移不但可以騰籠換鳥,為東部地區轉換出寶貴的建設用地進行產業升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也可以為為中西部的農村帶來農村工業化的機遇。

當然這個發展再也不能搞過去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做法了,要搞集聚,要把縣城與鄉鎮的集聚功能建設好、發揮好,通過集聚來承接產業轉移,來提升競爭力,讓中西部的產業發展起來。

過去我國走的是這樣一條路,讓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從中西部的農村到珠三角、長三角的世界工廠打工。現在這些地區要進行產業升級,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了,這些產業有可能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或者印度去,也可能轉移到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其實這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產業鏈轉移到越南或者印度去,也有問題,那就是整個產業鏈要轉移出去,這兩個國家并沒有完整的工業鏈,而完整的工業鏈的建立需要一個慢長的過程;如果這些產業轉移到我國的中西部去,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另外一方面還可以繼續享受我國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其中的關鍵是我國各地的物流配套以及提供的相關服務。如果西部的地方與那些想要轉移的產業去進行對接,把產業轉移去中西部去,就可以把中西部的農村發展起來。

另外目前集中在發達地區的一些初級加工產業也可以向農村、向產地轉移。比如中西部農村過去主要是種植功能,初級加工與深加工主要集中在銷區與城市,以后這些初步加工產業應該向中西部的農村轉移。

還有服務業,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未來也應該向城市周邊的農村轉移,比如康養產業,在城市的成本太高,完全可以向農村轉移。如果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之后,自然就有人愿意去。目前主要是農村的硬件與公供品服務與城市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所以許多人寧愿在城市用高價,也不愿意到農村去。未來如果加大對農村的公共品投入,如果服務升級了,自然會吸引大家過去。

第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義: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關鍵。

今天一號文件的主題就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文件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另外去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初步實現。

其實農業農村現代化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提出的。農業現代的提出更早,應該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過去數年來國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標體系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目前整體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差距與農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比,要小多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三農方面最大的差距其實是農村現代化的程度。

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不能說與發達國家沒有差距,但由于我國人多地少,單純從每畝產量來看,我國并不低。畢竟我國用18億畝耕地養活了14億的人口。近十多年我國通過農機補貼,大大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的比率,讓大量農民從繁榮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通過外出打工來提高收入。我國的良種采納率其實也不低,蔬菜、水果價格比發達國家便宜多了。肉蛋奶也在快速發展。應該說過去我國四十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我國的農業在發展中國家還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也大大縮小了與發展國家的差距。未來要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方面下功夫,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解決種子卡脖子問題,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與日本、歐盟相比不差,但與擁有廣袤土地的美國相比,糧食價格沒有競爭力。這也是近年我國進口大量美國大豆的主要原因。

我國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就是農村了。我國提出通過15年的時間 ,到2035年,初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里農村現代化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歐美日是如何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呢?日本的農村現代化其實起步并不早,二戰結束后,日本的城市從戰爭的廢墟中發展起來,農村也是臟亂差。后來日本人提出,與其在城里建公園,不如把城里周邊的農村建成公園,讓城市建在公園里。日本通過向城市周邊的農村大力的投資,日本農村的基礎設施迅速得到改進。目前日本農村的硬件并不比城市差。但日本人還是愿意往大城市跑,日本近年又出臺政策,城市人如果想到農村發展,又給補貼又給貸款的。

歐洲現在農村與城市也差不太多。以意大利、德國為例,二戰后意大利、德國等城市先發展起來,農村的年輕人紛紛進城,當時歐洲不少國家提出鄉村復興、城鄉等值等戰略,希望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品服務來吸引農村的年輕人留下來,但結果發現效果并不好。年輕人還是紛紛離開農村進城,但城里的的退休老人,一看農村小鎮的環境這么好,房子便宜又寬敞,紛紛把城里的房子出租或者出售,來農村小鎮養老。我把歐盟的這種現實叫“年輕人進城,老年人下鄉”,從而縮小了城鄉差距,實現了城鄉融合。

米國走的更極端,把國家變成了一個大農村,大量的大學、公司都喜歡設在鄉村小鎮,反倒是大城市,尤其是內城變成貧困之地。美國的反貧困主要集中內城,我國主要在老少邊窮地區,這是中美最不一樣的地方。

我國的農村如果達到現代化程度,我國與歐美日的差距就會大大縮小。農村現代化是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當然也是最大的潛力與希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鄭風田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不卡国产午夜电影 |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