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黨的歷史上,每到關鍵時刻都會大力推進調查研究,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在實踐探索中尋找答案。調查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學術研究的好方法。
政治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40多年前,村民自治這一涉及億萬農民的政治實踐在中國展開時,政治學缺乏足夠的理論準備,也難以積極回應時代性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政治學人走向田野,進入廣大農民的政治實踐活動中。經過40多年堅持不懈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形成了以實地調查為研究路徑的田野政治學。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田野政治學的產生及歷程就是為問題所牽引。當政治學教科書上尚沒有“村民自治”這四個字時,政治學人走向田野,在田野大地上認識和了解村民自治。在過往個案調查基礎上,2006年啟動了“百村觀察”,每年對數百村莊數千農戶進行跟蹤觀察,一直堅持至今。
當村民自治在實踐中遭遇到困難,田野政治學人沒有簡單地作出結論,而是由表入里,走向田野深處,從表層田野進入深層田野,認識鄉村社會形態。2015年啟動了大規模的“深度中國調查”,調查員住在鄉村進行“扎根”調查。
走向田野深處,有助于避免片面性,構建深刻性。政治學、村民自治,都是極具現代性的話語。在走向田野深處后,我們發現,人們所看到的田野,只是表層田野,在表層之下,還有深層田野,它是長期歷史形成的。如果只是一般觀察,很容易得出片面性結論,只有進入田野深處,才能深刻理解當下田野由歷史田野演變而來。田野政治學走向歷史政治學是一個自然的發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政治現象的理解,并作出學理性回答。
走向田野深處,有助于獲得主體性,產生原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走向田野深處,是因為既有的書本知識難以回答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求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田野政治學人因此獲得了學術研究的主體性,并從中國事實出發,提煉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如從“一家一戶”的事實中提煉出“家戶制”,改寫了既有知識體系中只有“部落制”“村社制”和“莊園制”的知識版圖;從中國鄉村改造的事實出發提煉出“國家化”,用于解釋中國古老分散的鄉村是如何進入國家體系的。
走向田野深處,有助于推進自覺性,提升普遍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走向田野深處,就是走向歷史深處,它有助于獲得歷史自覺,從大歷史的角度認識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發現普遍規律,建構理論分析視角和方法。如在走向田野深處的過程中,從家戶責任的角度提出了“韌性小農”的概念;從國家演化的角度建構“關系疊加”的視角;從中國歷史連續性的角度提出“長周期”的歷史觀;從變與不變的歷史事實中尋找“深層結構”的內在機理。
田野政治學在建構中國特色政治學的進程中能夠作出一定貢獻,得益于田野調查這一好方法。在新的一年,田野政治學將在走向田野深處的過程中深化田野調查。主要工作是“一縱一橫”。“縱”就是將調查研究視野伸向歷史深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積累了世所罕見的治理資源,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為當下和未來中國提供難得的財富。田野政治學在走向田野深處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傳統基層治理的原始資料,我們將以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整理、加工,形成大型基層治理資源庫,為當下和未來的基層治理提供歷史坐標。
“橫”是將調查研究視野擴展到世界深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談到中美關系時強調,“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過往的學術研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民間和地方了解不夠,研究不多。田野政治學前幾年設立了從東方到西方進行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的基層與地方治理研究計劃,但因疫情而中斷。隨著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正常,我們將進一步接續并重新規劃世界基層與地方治理研究,為推進基層和地方治理現代化提供世界坐標。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政治學部部長、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3年12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