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這一命題的提出,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通過多年持續投入,特別是“湖南省文化精準扶貧九大舉措”的實施,我省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的落后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但仍存在供需錯位、效能不高、設施閑置等問題,忽視民族性、地域性和個性化需求的情況還較普遍,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費方式關聯度不高。比如一些農家書屋雖然已被納入縣域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但實際上僅僅是增加了一塊“分館”的牌子,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沒有根本改變;一些土家族、苗族聚居村落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置的器材不適用,基本處于閑置狀態;一些行政村的數字放映處于“空轉”狀態——以致基層干部、群眾抱怨類似文化投入是“花架子”,不如將資源投放到脫貧攻堅其他領域。
諸如此類適應性不強問題已成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鞏固精準脫貧成果的“腸梗阻”,應深入研究、著力破解。
把融入生活作為提高適用性的根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蘊含著政治和社會功能。只有通過優質、時興、符合群眾“胃口”的供給,讓公共文化服務有效融入貧困群眾的日常生活,才能發揮其“扶志”“扶智”作用、提高服務適用性。應以貧困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重要依托,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使其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完善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和服務供給機制,從制度層面防范以文化扶貧為名,向貧困地區群眾捐贈或兜售低質、陳舊的文化體育用品,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向貧困地區投放不適用的文化體育產品和服務。
把彰顯特色作為提高適應性的關鍵。“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省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大都保存得比較完整而純正,因此,應遵從當地群眾文化生活方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當地文化生態相契合,提高區域文化整體實力。要結合貧困地區特定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條件等,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主流價值觀的實現機制,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內容和形式方面增強民族性、地方性,形成具有貧困地區地域、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把拓展邊界作為提高適用性的途徑。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是區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突破狹隘的部門或行業局限,不斷拓展服務邊界、推進跨界融合,開辟公共文化服務精準脫貧的新境界。尤其要聚焦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和549個深度貧困村,探索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體育、衛生、就業、養老等其他公共服務的融合機制。應大力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以此為基礎完善文化創意和旅游產業發展機制,實現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把精準供給作為提高適用性的策略。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階段,群眾的個性化文化需求凸顯。應精準識別不同區域、不同村落、不同群體、不同家庭的文化需求,在標準化、均等化供給的基本要求之下,創新供給方式,在提高貧困村、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和就業技能等方面著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有限的文化資源投放到最關鍵的領域。要特別關注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等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文化幫扶。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移風易俗,重構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發揮好公共文化服務在貧困地區的社會治理功能。應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資源優勢,結合貧困地區產業開發、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的需要,提供點對點的知識服務。
把文化科技作為提高適用性的動力。要著力克服貧困地區人口流動、鄉村空殼、居住分散給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成本障礙,加大科技投入,用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成果,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適用性增添新動力。要加快公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完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數字手段延伸服務半徑。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精準分析群眾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化,調整供給內容和方式,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適用性。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9年7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