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十八大報告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嘉禾縣作為“湖南省城鄉一體化示范縣”,如何緊密結合嘉禾實際,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實現城鄉文化的共建共享和一體化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城鄉一體化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因此,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嘉禾縣作為“湖南省城鄉一體化示范縣”,如何緊密結合嘉禾實際,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實現城鄉文化的共建共享和一體化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概述
1、公共文化
“文化”主要是指藝術、娛樂、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物博物等精神文明范疇的統稱。“公共”一詞主要是指“公有的、公用的、公眾的、共同的”?,F代意義上的“公共”概念,意指建立在社會“公”與“私”二元對立基礎之上的獨特概念,其基礎是清晰的產權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公共部門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并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 公共文化屬于精神生產的公共范疇,它具有文化性、公益性、社會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
2、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公共部門或準公共部門共同生產或提供的,用以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需要為目的,著眼于提高全體公眾的文化素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給公眾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維持社會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文化環境與條件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行為的總稱。從公共管理學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公共服務中的社會性公共服務。
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行為及其相關制度與系統的總稱。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種類齊全、服務質量穩定、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規,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管制體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四是合理的公共資源配置,包括公共財政、土地、城市空間、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
4、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與任務
建立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民文化權利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其目標任務是,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同時,要大力加強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充分發揮現有文化設施作用,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加大產業支撐和市場供給,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要進一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二、嘉禾縣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嘉禾縣堅持推進“文化興縣”戰略,以構建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秉承均衡發展理念,統籌城鄉互動提升,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日益向農村地區擴展,農村新型社區文化活動陣地逐漸建立,呈現出城鄉文化統籌推進、全面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城鄉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化。每年都形成了以“紅歌會”、“民歌會”等文化活動為龍頭,五一、七一、八一、國慶、元旦、春節等節慶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的局面,以基層文化團體自娛、互動演出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為補充的文化活動格局。為了傳承發揚嘉禾民歌和嘉禾美食文化,每兩年便會舉辦一場“嘉禾民歌藝術節和食在嘉禾美食節”,積極誠邀全縣各界民間廚藝師以及民歌愛好者前來參賽,營造了城鄉文化良好互動的氛圍。2010年以來,舉辦嘉禾民歌藝術節,“食在嘉禾”美食節 、“紅歌會”、“民歌會”等豐富的民俗娛樂活動,不但有機關干部、文藝骨干參與,還有鄉村業余文藝愛好者,參與面非常的廣泛。同時,積極支持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如田心鄉豆腐文化節、肖家鎮鄉村旅游節、珠泉鎮南嶺楊梅節等獨具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全縣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此外,每年政府買單為群眾送戲下鄉都在55場以上,送電影下鄉2900多場,為當地老百姓端出一道道“文化大餐”??h文化館還專門請市里的廣場舞老師、舞蹈老師來我縣進行廣場舞培訓,并到鄉鎮一級進行了輔導培訓,大大地豐富了各地的廣場文化。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較高,一批基層文藝團體不斷涌現,在全縣各地涌現出了一些開展較好的業余文藝團隊,這些自辦文化組織,大都以“自愿組合、自我發展”的方式組合,活躍在基層,創作了大量的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特色的作品,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
(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嘉禾縣位于郴州市西南部,是我省地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之一,全縣42.7萬人口,農村人口達到30余萬人。長期以來,城區文化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匱乏滯后的情況一直存在。近年來,嘉禾縣千方百計統籌城鄉文化發展,針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設施匱乏的特點,逐年加大了對農村文化的投入,著力加強了以縣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鄉(鎮)文化站為紐帶、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和文化示范戶為基礎的城鄉三級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在城市繼續重點推進大型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繼續重點加強宣傳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及文化示范戶的培育,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均衡發展。
目前,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一是廣播電視“村村通”自然村建設開通率達100%。投入資金380多萬元推進“村村響”工程,實現了喇叭安裝全覆蓋,并編排了3檔自辦廣播節目進行廣播;二是建成了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投入400余萬元,完成了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新建和改擴建任務。每個綜合文化站面積達300平米以上,設有書畫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培訓室、樂器室、多功能室、報刊閱覽室以及辦公室等功能用房。三是農家書屋全面覆蓋。全縣共投入498萬元建成農家書屋249個,全縣188個行政村、縣城6個社區均建有一個農家書屋。每個農家書屋配送圖書1500多冊、音像制品120余張,訂閱報刊雜志30余種,同時還配有閱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消防器材、電風扇等設備,為村(居)民閱覽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便利。四是農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有新突破。全縣投入10萬余元,為全縣71個行政村的文化活動室配送了棋牌桌、椅,嗩吶、鑼、鼓、二胡、鈸等民樂器具。這些文化活動室的建成和設備的配備為農村文藝愛好者提供了學習使用民樂的平臺,也為農村老年朋友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五是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來勢較好。全縣188個行政村共建有舞臺74個,群眾文化活動廣場82個,文化長廊46個,建成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點52個,配置健身設備200余件,不斷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從總體看,這些文化設施的建設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明素質、促進全社會文化整體水平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導向作用。
(三)文化產業發展來勢喜人
嘉禾是全國有名的民歌之鄉,嘉禾民歌、伴嫁歌還被列為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打造城鄉一體化特色文化品牌,我縣以民歌為“媒”,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投資3700萬元的30集音樂電視劇《羅四姐對歌劉三姐》正在進行前期籌備工作;投資5億元的以嘉禾民歌和伴嫁風俗為主題民俗文化園也在規劃中,縣城老電影院的改造正在招商引資。同時,以城區為核心,繼續加大城鄉文化設施投入,目前,城區九老峰景區、南嶺林場民俗文化村、嘉禾民歌大舞臺、田心鄉凌云村美食一條街等城鄉文化工程正在緊張的規劃建設之中,城區文化館、圖書館、科普館、肖克紀念館、規劃館、檔案館和演藝中心等“六館一中心”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為繁榮城鄉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條件。但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建設還比較薄弱,農民的文化生活還比較貧乏和枯燥,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如何緊密結合嘉禾實際,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精神,實現城鄉文化的共建共享和一體化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調查分析看,與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目標相比,仍然存在五個方面的差距:
一是農民文明素質提高存在差距。農村基層的文化缺失問題在面上普遍存在,文化發展的滯后,直接影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而對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阻礙,也是導致農村基層各種矛盾和問題產生,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不高的重要原因,雖然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計劃的實施,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高,但是與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目標相比還存在不少的差距:思想觀念更新不快,市民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法制觀念不強;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在日常生活習俗、行為方式、文明習慣等方面都還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文化設施建設存在差距??h城文化設施功能還不夠完善,鄉鎮、村文化設施建設不足,水平檔次較低,與廣大群眾文化要求差距較大。有些鄉鎮、村特別是經-濟相對薄弱的村,文化設施還比較簡陋,功能單一,遠遠不能適應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特別是一些經濟薄弱村的文化設施缺乏,有的閑置、挪作他用,造成文化資源浪費,影響農村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一些鄉鎮文化站仍然存在功能設置不完備、運行經-費不到位等問題,不能有效發揮指導、組織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作用。
三是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存在差距。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還沒有理順好。目前,鄉鎮文化站是由鄉鎮對文化站的人、財、物實行管理,文化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文化主管部門的指導作用往往被“虛化”,由此帶來文化隊伍建設、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一系列困難和問題。此外,由于基層文化干部缺乏,造成文化骨干相對缺乏,造成文化工作水平的不平衡。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文化建設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另外,還有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生活普遍缺乏,文化普及存在空白區。
四是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差距。隨著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推進和文化活動的日益增多,文化從業人員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鄉鎮文化站編制人數偏少,而且還存在在編不在崗、一人多崗、文化專業性不強的現象,造成了文化站實際工作人員嚴重缺乏。農村文化隊伍整體素質不高,能獨當一面、挑大梁的業務人員很少;業務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知識已趨于老化;知識結構偏低,創新能力不夠,加之待遇偏低,導致基層“文化能人”流失嚴重,許多民間民俗文化后繼無人。
五是城鄉文化成果享有存在差距. 城鄉文化一體化就是要推動城鄉文化共建共享,消除城鄉文化差距.,讓農村人也能享受城里人所享受的文化成果.雖然近年來縣在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還跟不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城鄉文化差距仍然存在,而且發展很不平衡. 有些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貧乏, 閑暇時間農民除了看電視就是打牌、打麻將,有些農村甚至六合彩、聚眾賭博和各種封建丑惡現象又沉渣泛起。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粗糙,農民能夠讀得懂、用得上的書籍還是不多,有些“農村書屋”的資料稀少,內容陳舊、實用性差,農民并不感興趣,真正是面向農村發行的報刊屈指可數。特別是有的大眾傳媒把“通俗”變為“庸俗”,把“娛樂”變為“愚弄”,混淆了是非善惡美丑,存在諸多誤導,網絡色情和電視暴力尚難以杜絕,迷信和宗教活動占領部分地區農民的業余時間。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針對我縣當前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本人認為,應大力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整合全縣文化資源,創建嘉禾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條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1、統籌規劃,確立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目標
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是要著力打破城鄉文化的二元結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使廣大城鄉居民的文明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城鄉文化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資源共享、文化融合,使城鄉居民享有同樣的文化權利。具體體現為“五個一體化”:
一是城鄉文化發展規劃一體化。根據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體系,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力爭到2015年全面實現機構網絡化、服務社會化、設施規范化、內容本土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
二是城鄉文化事業投入一體化。切實改變“重城市、輕農村”的現狀,改變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相對偏低的狀況,按照城鄉文化一體化的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心下移,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為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三是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一體化。堅持以城區為龍頭,以鄉鎮為重點,以村為基礎,以農戶為對象,構建農村文化設施支撐體系。通過政府與社會的緊密結合,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服務優質、全面覆蓋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四是城鄉文化市場推進一體化。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的依法管理,推進城鄉文化市場管理的一體化,讓健康有益優質的文化產品占領農村文化市場。積極探索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途徑,改變政府投入方式,更多地采用市場化運作的辦法,積極探索農民自辦文化走市場的路子。
五是城鄉文化成果享有一體化。通過政府的投入加大農村公益性文化產品的份額,通過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提高文化市場化程度,通過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增加文化產品生產能力,努力實現農村文化“天天有娛樂、月月有演出,季季有活動,年年有節慶”的目標,使農民像城市居民一樣就近方便地享有文化成果。
2、重點突破,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
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要長遠著眼、明確目標、抓好規劃,又要眼前著手,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抓起,以重點突破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要適時召開全縣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會、調度會,確定一批實事項目,樹立一批典型,抓好一批薄弱鎮、村,力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農村基礎公共文化設施,使之成為能提供文藝演出、圖書參考、展覽展示、娛樂健身、科普宣傳、社區教育、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及影視放映等多功能服務的農民文化陣地。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鎮級信息擴展型共享點建成率達到100%,村級達到50%以上。采取措施防止文化資源的閑置和流失,保障基層群眾就近、方便地開展文化活動。在外來務工人員集宿區設立文化分站,切實解決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活動難的問題。
二是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積極組織開展農村廣場文化活動,繼續深入開展送演出、 “三下鄉”活動和文藝小分隊進基層活動。舉辦農民藝術節、小戲小品展演等面向農民群眾的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工作者創作反映農村生產生活、貼近農民群眾的文藝精品,大力開展特色文化鎮村建設。
三是進一步加強農村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鄉風文明建設隊伍,鼓勵和吸收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文化工作,在各村設置文化協管員,并為他們的成長和成材積極創造條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村文化單位和基層文化工作者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子表彰獎勵,鼓勵他們創作更多的具有濃郁鄉上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文化作品,繁榮本地文化事業。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是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文化市場體系。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室、圖書室,允許其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開展文化活動。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興辦和從事集體或個體電影放映,扶持民間演出團體和業余文藝團隊。加強對農村文化產業基地的扶持、指導和管理,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在政策許可范圍內興辦文化實體,逐步形成文化產業基地。培育一批農村文化經營戶和農村文化經紀人。
3、以城帶鄉,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以“城市文化抓提升、農村文化強基礎、城鄉統籌抓互動”為目標,大力整合城鄉文化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耙猿菐оl,以城促鄉”,實施城市文化反哺農村。目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將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對口扶貧計劃,建立和完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采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臺。縣級各媒體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按照增加數量、提高質量的要求,辦好農村節目、欄目,加大農村報道分量。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拓寬發行渠道,提高閱讀利用率,擴大對農民群眾的有效覆蓋面。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臺。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農村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4、資源共享,不斷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
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要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大力推廣競技性強、普及率高的體育項目,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群眾身體素質。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5、加大投入,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
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一要強化政府的保障責任。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財政為支撐,強化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保障,合理界定財政支出范圍,探索財政資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機制。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文化建設和運營經費保障機制。二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和調整轉移支付辦法,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落實國家關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和基金等政策措施,采取專項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保證一定數量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文化建設。三要實行向農村基層傾斜的財政政策。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明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文化服務薄弱的農村。制定支持和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辦法,加快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年度投入增幅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改進財政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多種辦法,保障農村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中共嘉禾縣委黨校、行政學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