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以及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公共文化跨越發展。
受訪學者表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體現了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
滿足農村公共文化需求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但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面臨著艱巨繁重的任務。
“加強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對老少邊貧地區而言,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優先發展戰略意義重大。”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少惠認為,這是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億萬農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補缺農村發展“文化短板”的重要舉措,更是促進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文化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付春認為,農村文化建設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局。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繁榮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她表示,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和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可以凝聚人心、激發正能量,真正讓人們有家園的歸屬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動先進文化占領農民群眾思想主陣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農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吳理財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也需要文化支撐。他表示,農村文化是一套生產和生活經驗體系,由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所決定,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必須跟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相融合。
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制定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及發展規劃以促使農民群眾公平、均等地享有文化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李少惠認為,各級政府首先應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支持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相關政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其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形成經營性文化服務的供給由市場調節、公益性文化服務的供給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平等參與的文化運行新機制。最后,轉變政府職能,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全面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開,切實承擔起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職能。
“農村居民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而政府是主導力量,應充分發揮在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中承擔的主體責任。”付春表示,應通過產業結構改善、農民創業、賦予農民穩定財產權,開展廣泛社會動員,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根據不同地方的農民和城市居民對不同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切實提高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文化產品的使用效益。
學者從政策、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加強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吳理財表示,新形勢下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應遵循的基本方向性原則是,在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農村文化的統領地位的同時,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多種文化需要和文化權利。
除此之外,李少惠和付春都認為,應發揮農村黨員中流砥柱作用,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創新人才機制,著力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意識、創新意識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層文化人才隊伍。
形成多方供給格局
《綱要》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產品服務供給。對此吳理財表示,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應該是政府化路徑及市場化路徑的有效結合。企業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均等化的內在要求。在當前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既是應對“政府失靈”的有效手段,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體現。
“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重在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居民需求,實行共建、共享、共有的原則。”付春認為應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各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立文化建設的多元融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投資文化建設事業的局面,以有效解決由于單純依靠公共財政投入而造成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經費短缺的問題,并最終逐步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資渠道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的發展態勢。
李少惠表示應不斷提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立足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以直接撥款為主轉為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基金制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形成競爭機制。除此之外還要科學合理地界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創新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切實加強績效管理,提高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專業水平等,不斷提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程序設置、購買風險規避與合同治理的專業化水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06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