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若干年前曾在江蘇省做過凋查,獲息:―個農戶當耕種40畝地時,務農與務工的收入持平。這時人們就有了擇業的自由。更看重自由者則選擇務農,因為農活時間完全由自己安排,但要承受天災的風險;而更看重穩定者則選擇務工,因為每天只耍準時上下班,收入穩定,但因廠規,時間安排就不那么自由。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的減少,農村環境壓力減小,為農業規模化、現代化創造了條件,農業將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將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將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期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的人,有所歸宿。習近平說,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然而廣柔的鄉村人口,畢竟還需要城市為其提供某些服務,而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則是他們就近獲得服務的第一選擇。小城鎮承擔著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職能,而本身要有活力,就必須建設得緊湊。
福建省壽寧縣城關鎮(鰲陽鎮)新區規劃與建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壽寧縣地處山區,建設用地極為緊缺。全縣26.5萬人,原縣城鰲陽鎮只能擠在一個澹溪溪谷里,人口僅2萬人。近年在原縣城澹溪下游規劃了新區,新區人口約2.2萬人,縣城鰲陽鎮總人口達4.2萬人。
由于用地緊缺,因此只能沿澹溪兩側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小小的縣城蓋起了30~40層高的住宅。然而正是由于高強度的開發,大大提高了人口的密度,人氣極旺,夜晚沿街商業一片興旺。
筆者是在深夜零點被街燈依然燦亮所吸引,冒著細雨到街上考察,居然許多餐飲店都有食客,就連水果店也燈光通明。甚至還見到往住宅區里送外賣的人。
雖然用地緊缺,在縣行政中心南面,跨溪兩側還是規劃了公共活動開敞的空間,沿著澹溪兩側建設了立體化的綠化步道。
同時,住宅的布置還避免了屏風式的布置,留出空檔,讓后山的山林透進城鎮。緊湊、高強度的開發,因密而疏,自然和人氣兼得,城鎮雖小,但人氣旺,服務業興旺就能吸引農村人口進城消費,更好地為周邊農村人口提供服務而獲得活力。
當然該例有其特殊性,因為用地極其緊缺,不得已建了30~40層樓的住宅,這點不具普遍性。對于一般小城鎮不應校仿,小城鎮的空間尺度還應以小為宜,但緊湊、適當提高建筑密度,既節約土地,又獲得人氣而富有活力的方法卻具有普適性。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原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與城鎮建設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