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是最接近農村小生產農戶的一種生產組織模式和制度安排,農戶更容易接受,也利于廣大農戶學習與對照;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最直接最便利的發展選擇;通過一定引導,便于增加農業資本化投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利于返鄉創業者施展才華,更能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形成“這是我們農戶自家的事,必須、更應該干好、干得更好”的共識,而可不計時長與勞累(加班就順理成章,勞累也成不了問題),成本也最容易控制(自己的工賣給自己);同時,在利益分配上,機制更具靈活性、更自主;農戶自身重視生產技術和關注技術革新的程度將會顯著提高,動力更強、信心更足。現階段,各地家庭農場發展正從數量和質量上起到影響農村農業生產力發展與提升的重要力量,是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之產業發展的最有效的機制?,F提出如下初淺認識,與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一、強化“數”的估量
(一)總體上,應從單個農戶的角度加以扶持。應鼓勵農戶(可分兩步走,先期可按2%左右的農戶,中后期可提升到按5%-10%的農戶進行引導和鼓勵),按“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的原則來興辦家庭農場,讓家庭農場呈現快速發展之勢,也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奠定堅實實體基礎和發展主體。
(二)在發展初期標準可定得低些,或可適度放(降)低一定標準,如:云南省、貴州省等西部地區,對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可將種植面積放到50畝以上、經作面積20畝以上,以本戶家庭勞動力全員工作為起點。
(三)認定家庭經營所獲收入(收益)的總體原則為:以不低于或相當于當地務工收入來確定其適度的經營規模。
(四)以本戶家庭勞動力充分就業(從事農業生產時間)為起點。
(五)適度的土地經營規模。一是可通過互換自家承包地(應簽訂互換協議書)連成一片進行經營;二是可通過流轉(租用、或其它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對土地進行規模經營。
二、注重“量”的衡量
(一)重塑技能技術。家庭農場的主要勞動力或至少有1人掌握、熟知并能熟練地應用本戶主要生產經營的農業生產物的技術、技能,解決不能為、不敢為。
(二)強化教育培訓,解決技術瓶頸。
一是在農村應盡可能普及高中教育,提升農村整體文化素養。并舉辦“X+”免費培訓,對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生等回鄉創業者進行農業種植養殖生產技術、管理知識、食品安全、電商營銷等方面(1年制在校、或中短期),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為目的的專項或綜合性培訓。
二是編制鄉土教材。農業生產地域性很強,農民對知識的應用常常顯得遲緩,可由縣市級并以縣級為主編制本地種植養殖專項技術教材,直面解決農業生產(主要農業品、類別)面臨的技術難題,這樣做的好處:可提高、提升本地專業技術人員的自身素質,還可讓農民容易接受。
三是鼓勵或允許農技人員以單位或個人創辦、承辦家庭農場的方式方法來做示范(可形成園區化的具有展示功能的實驗示范基地),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實驗示范,這樣既可以鍛煉人才,也可通過實際操作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讓技術“有根、有據”,拓展(夯實)書本知識,形成核心技術。這一點可搞連片單元式示范區。
(三)生產出優質高效農產品。
一是特別注意農產品的差異性。堅決防止同質化,一窩風地上一種農產品,堅持規模適度,以特取勝。
二是堅持質量優良和效益明顯的原則,不圖量大,以質取勝(你無我有、你有我優)。
三是注意品牌保護。應注冊地理品牌、商標等,進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等的認證,做到理直氣壯、名正言順地生產與銷售。
(四)延伸產業鏈條。一是強化就地生產、就地加工意識,提高附加值;二是注意引導將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發展模式的培育;三是可適度考慮全產業典型的培育,增強抗風險能力。
(五)加強循環利用。一是推行種、養、加一體化的模式,充分考慮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可減少排放、減少污染。
三、強化經營空間和量能的選擇
(一)生產區域的相對性。一是家庭農場生產區域應相對封閉或相對隔離,從而做到便于安全生產,減少影響和干擾。二是只要不改變土地農用地性質,生產的方向可由農戶自主決定,政府部門只通過培訓、技術、資金扶持等政策來作引導。三是同類、同質、或一定區域內的家庭農場可因投入品的采購或產品銷售的需要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訂立行規和自律準則,共謀持續經營、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發展之大計,必要時,可申請上市。
(二)勞動用工的拓展性。常年用工可根據其能力和需求適度放寬用工數量限制。可以按不高于(不多于)其家庭勞動力人數的5-10倍或10-20倍為限。
(三)生產經營規模的適度放寬。以本戶勞動力充分就業并取得不低于當地務工收入為基準線,經營的土地應連片,土地經營規模以20畝為底線,但不應高于5000畝或1萬畝。
(四)正確區分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是以單個農戶為核心,利益是最直接的,追求的是本戶農戶的利益最大化,自營自管,生產最精細化、管理最節約,成員有共同的利益,風險體現最直接,勞動最不受時間限制,效率最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經濟合作制,追求的是共同受益、共同發展,入社成員(農戶)以入股資金為限承擔風險,而且有的還是少數人出資,多數人并沒有出資或出資很少,往往是少數人重視,多數人跟隨或盲從,利益緊密度往往不高。有的農戶或農業企業為爭取國家扶持,以自個為主,找幾個農戶(或就是在里面務工的農戶,或親戚)的身份證去登記組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而在實際運作上,仍然是以他本人為主,其他農戶根本就不過問生產管理,也不過問合作社實際利潤情況,入社農戶的利益聯系不緊密,從而形成了“假合作社”。
四、加強政策的支持保護
家庭農場是在單個農戶或就是單個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基礎上興起的具有一定特質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應以大多數農戶可接受或理解的方式進行鼓勵和引導。
(一)典型示范。通過確定創建標準,分層級(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創建示范性家庭農場,樹起標桿,做好典型示范。
(二)資金支持。轉變資金投向,將扶持對象聚焦在與農戶聯系最緊密的家庭農場上??蛇m度增加資金,或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老板)的資金部份地轉向扶持家庭農場,以5-10萬元(最多20萬元為限),以家庭農場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引導扶持。一是可解除、減少相當部份家庭農場為爭取財政扶持資金為目的而組建(設立)的假農民專業合作社,回歸其家庭農場的本源,讓其合法、正常的享受國家政策的扶持。在實際工作中,應優先扶持示范性家庭農場,應以做項目的方式進行扶持,切實解決其生產中急需的基礎設施或制約瓶頸,也可對流轉土地進行3-5年期限的一定補償。如:解決舉辦休閑農業(農家樂)的廁所問題、廚房設施設備問題、道路問題、綠化亮化問題等,或通過建立貸款貼息基金的方式或進行擔保等來解決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并進行必要宣傳推介,鼓勵連片興業。
(三)建立名錄,公示保護。對認定的家庭農場進行公示,一是可接受社會監督;二是可對示范性家庭農場建立必要保護制度;三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傳的作用。
(四)強化安全意識教育。一是對投入品投入安全與使用、生產過程(流程)的安全教育和重視;二是實際生產經營安全的教育與防范(如,防騙、防詐、消防、錢財保管、人身等等方面的安全)。
(五)相關用地、農田基本建設、設施設備建設、用水用電、道路通暢保障建設、金融(信用評級)、文化旅游投入等的政策扶持。
(六)提高家庭農場的資本有機構成。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以家庭農場適宜生產發展為導向,可進行小型園區化建設;二是鼓勵、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農場主強化學習,積極參加培訓,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國家的方針政策,應用、使用好新科技,努力做好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益的核算;三是是充分應用現代生產工具,特別是適用農機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作業標準,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四是加入或應用現代營銷手段,通過注冊商標,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必要加工和包裝,提升產品附加值。
(七)做好總體規劃。一是在農業“兩區”規劃范圍內,按規劃組織進行生產,在農業“兩區”規劃外,可由農戶自主進行農業生產選擇;二是做好登記注冊、備案和認定工作,搭建市場主體資格。
(作者單位: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經管管理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