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改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了《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中提到,鼓勵地方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此舉將如何推動我國對各地的農業的發展升級,對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從文件看,這次選了29個重點品類明確了優勢區域,規劃到2020年建設300個國家級的特優區,省一級的特優區各省還可以各自制定一些辦法。如果回憶一下,這已經不是國家第一次下發類似的規劃。早在2003年,農業部就曾經印發過一次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這一次是與時俱進的調整與升級,上一次更重生產能力,而這一次更重產業建設。
為什么要實行特優區這一項規劃和安排呢?因為農產品生產有一個重要特性,叫做“區域性”。每個地方的資源稟賦不一樣,產出的農產品都不一樣。就如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到淮北則為枳”,這就是區位優勢生動的寫照。再比如,枸杞作為一種北方常見的植物,各地都有,但是現在說到枸杞就要提寧夏枸杞,這就是一種區位優勢,它那里的品質最好,藥效成分最高。這是農業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規律。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順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從各地的資源稟賦出發來培養一批優勢的、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區域,這也是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路徑。
由特優區的創建再往前延伸就可以看到,新一輪的規劃出臺也與目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層次息息相關。目前居民消費水平已經到了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時候。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需要農業生產由原來的數量向質量上有一個提升。就需要打造特色優勢農產品區滿足這一種需求,這是解決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重要手段。
發展農產品優勢區域與正在興起的“互聯網+”和農產品電商密切相關。現在農產品上網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網上同質競爭非常嚴重。老百姓也迫切地想知道,在網上到底能買到哪里的東西才是正宗的,是最好的。所以優勢區域品牌在網上,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最近陽澄湖大閘蟹在網上就很熱。現在要做的,就是根據新一輪規劃,把優勢的區域生產體系建設好,同時根據市場的需要把后續的標準化、加工倉儲物流給它配套建設好,解決走得更遠和在線上線下同步有效占領市場的問題。這就是規劃講的,要建設“三個基地、三個體系和一個機制”的問題。
從這一點來說,建設特色優勢區域以及相關的品牌建設,是目前農業發展新時代的一個現實要求。這個規劃出臺得非常及時,也必將帶動各地的農業發展升級,也會促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最終給所有消費者的餐桌帶來良好的影響。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