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與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育水平持續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這二者產生了底部老齡化(即出生人口少)與頂部老齡化(即老年人口規模大)雙重作用的效果,導致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于城鄉二元與區域三元(指中國的東部、中部與西部)層面呈現出社會經濟極度失衡的發展并由此導致勞動力人口在空間上的極速流動,這造成了西部農村老齡化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家庭養老資源嚴重不足。實際上,早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數據的統計結果就顯示,中國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村地區有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3000多萬,其中含老年人的家庭戶高達2200多萬戶,空巢家庭也接近600萬戶,這些脆弱涉老家庭戶不論規模還是比重均高于城鎮,也高于東部的農村地區,令人擔憂的是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結果顯示上述態勢正持續加劇。
學理層面來講,家庭養老是由家庭成員承擔養老責任的文化模式和運作方式的總稱,其功能主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文化信念的中國,家族綿延“情結”、鞏固家庭內部成員間的聯系和強化傳統家庭觀念的社會力量的作用,促使了中國家庭養老制度的延續。在中國這樣發展程度和社會福利水平不高的經濟體中,社會保障無法完全取代家庭養老,家庭自發的養老和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家庭養老保障和人力資本內生積累機制,可以有效地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保障壓力。
近些年來中國呈現出的多元化思想下“孝悌”文化淡化,青年人對父母支持及贍養的使命感下降;低生育水平下子女數的減少造成家庭規模縮減、人口結構老化;老年人健康水平提高,自我照料能力增強,但是壽命的延長同時延長了對老年人的照料時間;西部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提高了家庭經濟收益,但是與父母距離的拉大使得代際分離加劇,造成生活照料的不便,情感交流的疏遠。這些從不同方面沖擊著傳統的家庭養老。雖然,隨著中國區域不平衡性的經濟發展,勞動力人口遷移一方面通過使得一些較為貧困的西部農村老人可能從在異鄉生活工作的富裕的孩子那里得到一定的經濟資助,但這種變遷更會通過削弱父母對年輕一代的控制力、減少成年子女數量,造成代際分離和減少多代家庭數量,從而侵蝕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西部農村)家庭養老的照料資源供給等層面的應有之功能,進一步弱化家庭養老功能。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特別強調了各級政府要依托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以失能、獨居、空巢老年人為重點,整合建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呼叫服務系統和應急救援服務機制,方便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日間照料等服務。但是政策指向還不夠完善,相對忽視了在中國西部農村地區的社區名存實亡的現實(這些地區的社區只單一存在村主任、村支部書記等行使的行政之職能,缺乏城市地區或東部農村地區社區所存在的含養老服務在內的服務功能)。為此,筆者認為,當下最需要學界為之研究的是,在分析西部農村地區家庭養老的規模、特點及問題的基礎上,從不同層面概括家庭養老發展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視角對未來西部農村家庭養老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層面的預測。如此,在學術上,可能納入中國西部省情,并在家庭養老相關理論的導向下,多視角分析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影響機制;在實踐意義上,通過對西部農村家庭養老發展趨勢的預測,為未來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養老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可信賴的實證與理論依據。
從操作化層面來講,則是需要呼吁從統計局能將歷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等,通過權限設置等方式提供給社會學和人口學界對老齡研究感興趣的學者,使得他們能以這些數據來分析西部農村家庭養老現狀,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規模與特點、家庭養老功能等面上議題。而在上述議題分析的基礎上,學界也可繼續通過自主的西部農村地區的實地調查數據及訪談資料,從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個角度,了解目前西部農村家庭養老中真實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毋庸置疑,為了能對政策落地提供更扎實的支持,還需要學者在問題分析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相關的機制分析,這方面可以考慮立足專項調查數據,在生育水平、人口流動、思想觀念、健康狀況四個層面對家庭養老的具體影響機制做出精細化的分析。當然,在政策維度層面,除了上述的機制分析,還必須有適合的針對西部農村地區的人口趨勢分析,如果能獲取的數據足夠充分,學者們可以從養老相關的被照料者預測——從老年人口規模、不同健康狀態的照料時間兩個角度進行預測;照料資源預測——從西部農村地區家庭親屬網絡、代際關系變化預測;外界因素預測——結合社會經濟變動及養老服務發展等影響家庭養老功能的外界因素進行相關的因素影響機制的預測。在上述系列研究的基礎上,必然就可以以養老的文化理論為背景,考慮不同層次影響因素,結合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從目標、原則、功能定位等幾個角度對構建適合中國西部省情的養老政策理論,為發展合適養老模式的政策支持體系提供實證層面的有力支撐。
最后,誠如筆者撰寫此文所采用的語出《周書·武帝上》的主標題“尊年尚齒”所寓之意, 在廣闊意義上倡導“尊重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即是于當下中國語境,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元旦期間慰問老年群眾時曾講到“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而中國的老齡工作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目標,核心就是要倡導并踐行“尊年尚齒”。只不過這里要體現出來的“尊重”的主體,在筆者看來不只是個人的、家庭的,更應該是國家的、社會的;“尊重”的客體(老年人)在筆者看來不只是城市的、東部的,更應該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構過程中需要特別考慮到惠及的西部農村地區(老年人)。
(作者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報》2017年8月7日A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