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社會巨變和治理》
李培林先生的《中國社會巨變和治理》一書對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變化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涉及內容極為豐富。對社會結構變遷、新社會群體的崛起、社會心態的變化、社會政策體系改革等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其中,我主要對我國社會治理中的農村養老問題進行了思考,并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保障的思想得出了相關啟示。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出現了深刻變化,城鎮化和工業化速度加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農村地區的養老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養老問題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保障問題。因此,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優化,妥善解決農村地區出現的養老問題;是適應這個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保障的思想
社會保障是人民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必要存在。馬克思主義中講“所有的社會生產方式都有的基礎就是社會保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基于人本質需要的自然本性,在社會產品分配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社會保障手段來抵御社會風險和緩解社會矛盾,以維護一切社會勞動者和弱勢群體的保障權益,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社會保障的終極目標。在他們看來,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社會保障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的遵循和對社會保障公平價值追求,以及國家作為社會保障責任主體作用的發揮。目前針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理念的研究一致指向公平正義。學者們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其責任主體是政府,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當代農村地區養老面臨的問題
(一)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城鄉資源分配不合理。
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以養老、醫療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在全國大范圍內推廣。由于城鄉分割的制度導致城鄉不同的就業方式、退休制度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形成了城鄉截然不同的城鄉利益關系,城鎮老齡人口與農村老齡人口境遇迥。
(二)現代化過程中的人口流動使農村老齡人口遭遇困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水平迅速提升,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然而中國的農村社會仍然保持著農業社會的養老模式。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造成現階段的農村家庭少子化的現象;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導致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失。在此情況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開始瓦解和分化,僅由子女負責贍養老年父母開始難以為繼,更談不上讓農村老齡人口走出困境。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口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緩解了城市老齡化的趨勢,但是其創造出來的價值大多被留在城市地區,這就導致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市,從而使農村地區人口養老面臨更大壓力,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空巢老人。
三、農村養老問題的治理對策
(一)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完善收入保障制度,在整合各項社會保險項目條款和覆蓋全體公民的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要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與社會服務,保障社會福利事業和設施建設的公平,逐步解決目前社會服務和福利設施城鄉存在巨大差距的問題。由國家統籌,確立基本的社會服務和設施標準。把國家的財力資源從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向農村、貧困和邊遠地區轉移。保證城鄉居民擁有基本相同的社會福利服務。
(二)明確養老權責,建立多層次地養老服務體系
在人口流動加快以及家庭少子化的背景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已經為繼。養老作為基本民生問題,要有效利用經濟與社會資源,因此,必須在政府、社會、市場和家庭之間尋找一條權責明晰的中間路線來妥善解決老齡社會下的養老問題,以此逐步緩解農村地區面臨的養老壓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的相關思想,國家作為政策制定者,要扮演好“家長”的角色:
首先,是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培養能夠承擔養老職責的社會組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雖然各地采取了一些特別的審批方式給予部分社會組織稅收優惠,但能享受優惠的多數是官方或半官方的社會組織。民間社會組織很少能躋身優惠之列,這樣就不利于社會資源投入社會養老。雖然國家已經認識到了發展社會組織的重要性,但是實際執行的相關制度規定仍在延續傳統的國家控制邏輯,而不是鼓勵社會成長的邏輯,以致一些民間社會組織由于不能通過注冊登記來獲得法律上的合法性,只能被迫到工商部門登記,在從事非營利活動的同時還要承擔營利性組織的其他責任,如納稅責任。這樣就不利于社會組織的發展。
其次,制定市場準入和市場競爭規則,鼓勵市場力量投入養老產業。競爭機制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在社會治理領域,相關資源的配置所追求的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在資源數量給定的情況下辦盡可能多的事,以及追求社會發展成效的最大化。這樣,就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即資源供給者選擇最有資格的資源使用者(例如社會組織),“選擇”一詞意味著多個同類型的資源使用者存在,如提供同類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的存在。而“資格”方面,一是社會組織資源使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而是自身能力,是社會公信力。在這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提高農村養老的質量和效率。
最后要發揮傳統家庭養老文化,為家庭養老提供相應的資源和優惠,恢復家庭養老總功能。總的來說,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是建立和健全多層次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經濟與社會資源,準確界定國家、社會、市場和家庭在養老中的角色、功能和邊界,凝合政府、社會、市場和家庭的多方力量。
(三)在廣大農村中心城鎮逐步建立養老機構,關注農村空巢家庭的養老服務
首先,在新農村建設中,在幾個行政村都易于到達的地,逐步建立共享性養老機構;要在當地的中心城鎮逐步建立較大型的養老機構。其次,必須認識到,在人口流動的過程中,先是農村的青壯年男人離開村莊,繼之是農村的青年女性也離開村莊,現在已經到了孩子紛紛離開村莊的時代;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逐漸降低,農村地區會出現并校的狀況。并校的過程中當地就會出現一些空出的小學。在這種情況下,將這些空出來的小學變為老年活動中心,就應該是地方政府決策的題中之意。在農村征地過程中,也應該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與土地,以供建立養老場所之需。最后,在人口流動的過程中,農村地區會出現大量空巢老人。家庭的天倫之樂會逐漸減少代際互動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村社區缺少老年服務,老年人的生活會減少很多情趣,這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即使身心健康的老人,在逐漸變老的過程中,也會碰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這個時候,社區就必須提供老年服務設施和勞務支持。
四、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得出的相關啟示
(一)注重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體化整合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保障思想中,國家是社會保障的主體。因此,要明確中央政府的主導責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現階段的客觀國情,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制度統一、水平一致和管理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步,應該有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發展規劃。第二步,盡快提升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層次,并加強全國管理體系建設。第三步,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要注重城鄉之間的制度協調。第四步,在制度協調和管理體系一致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一致化水平。
(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保障終極目標的實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對“社會保障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的遵循。農村養老中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農村的經濟太落后,所以要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必須要解決經濟問題,從根本上去推動農村的現代化進程;但必須認識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要依托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綜上,緩解農村的養老問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進步。
(三)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要樹立先進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這一重大實踐中,必須樹立公平正義的農村養老保障觀念。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公平正義。如果缺少了公平正義來作為價值向導,社會保障也會因為資源、機會、權利的分配不平等和不平衡而導致發展進度變慢。因此,在農村養老中必須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標尺來保護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為農村老人提供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資源和社會福利服務。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