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鎮遠縣報京鄉報京村為例
編者按:對傳統村落的災后重建,要使災區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得到提高,其衡量標準除了反映物質生活水平的指標以外,還應該包括反映精神重建的內容,特別是村民心理的恢復和文化生態的重構等。
一、報京村基本情況簡述
報京村,位于鎮遠縣城最南端,原名報金,20世紀50年代初,改為報京。侗族稱報京為布井(jing),苗族稱報京為碧井,是古城鎮遠的一顆獨一無二的“璀璨明珠”,是整個黔東南自治州唯一的侗族聚集地域,其中有98%以上的村民為侗民,有周、劉、龍、邰、田、李等主要姓氏。報京村是北侗地區最具侗族特點的村寨,又稱“報京大寨”,村落有近 400 戶人家、常住人口約 2800 人,主要民族為侗族,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侗族歷史文化傳承,被譽為中國最大的“北侗”大寨。村落建筑 98%為傳統侗族吊腳樓。整個侗寨是依山而建,民居依山就勢,次第升高,整個大寨以木結構、穿斗式、青瓦頂吊腳樓建筑為主,房屋為二層三開間空間結構。報京侗寨有洗蔥塘、土地廟、蘆笙廟、小神廟、侗粱公公廟等大量的文化空間,是民族文化表達和分享的載體,報京侗寨也沿襲了最完整的民族節習俗,其中“三月三”最為隆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鑒于村寨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06年,報京村被列為鎮遠縣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3年被列為第二批915個中國傳統村落之一。
二、無處安置的幸福感:政府意志與村民認同的疏離
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1月25號晚上11:30,一場至今沒有查明緣由的大火泛濫成災,報京村超過1/3的村寨被燒毀。據政府城建辦官方數據統計,被燒毀的古建筑有178棟,其中有148棟古建筑宅(基地11853m2)化為灰燼。村民有296戶(1084人)受災,占總人口數的40%,損失達970萬元。由于事件影響重大,前后引起了CCTV、新浪網、騰訊網等上百家數字媒體和平面媒體相繼報道,火災事件也引起社會對古村落保護的反思。
據村民A回憶,“當時正值寒冬之際,深夜一場意料之外的大火,把房子家具什么都燒沒了。一夜之間,我們從豐衣足食變得一無所有,當時既恐懼又很絕望,感覺天就要塌下來了。在悲慟的同時又很自責,就這么活生生的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給弄沒了……”1月25日的大火災燒毀了約1/3的古村落建筑以及建筑內財產,傳統古建筑原貌蕩然無存,燒毀部分只保留了原來建筑的基底??傮w來看,整個報京村寨的整體格局以及傳統文化空間仍然尚存。災后,鎮遠政府實施了較為及時的救援計劃,鼓勵村民互幫互助、投工投勞、出工出力、攜手共建家園?!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社會各界也為災區受難村民捐錢捐物,幫助受災村民走出低谷。重建家園。
村干部B告訴我們,“災后,當地村委會和報京鄉鎮府是在綜合考慮專家的建議和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開始重建古村落的”,他說,“我們在重建的區域盡量保持了原來的肌理格局,一方面,既要體現我們侗族傳統的居住特色,讓居民住得慣,有歸屬感;另一方面也要具有很好的防火功能,能夠滿足居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我們采用了木頭和磚相結合的磚混結構,也大刀闊斧地對基礎設施進行整體提升,新修了馬路,也完善了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當時還成立了災后重建指揮部,專門來搞古寨重建工作。所有災民的住房由政府規劃部門來統一規劃,房屋機構和外部建設由政府來建設,村民自己負責內部裝修?!?/span>
村干部的話讓我們對災后古村的重建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進一步走訪村民得知,當地規劃部門按照人均配套面積30m2進行安置,對村外有房屋的家庭實行500元/m2的購買安置政策,對村外無房的家庭實行400元/m2的安置政策,對有穩定工作的實行800元/m2的購買安置政策。而本村的實際情況,是受災村民一般都是村外無房且沒有穩定工作的家庭。由于古寨重建后住房格局的變化,村里要組織動員一部分人搬到村口的新建安置區域去,好處是在原來的各戶總體宅基地面積的30%的基礎上增加20%。
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否妨礙受災村民對新居住環境的適應?如果有,那么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響?受災后“一無所有”的村民如何來購買新住房?受災村民的基本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受災村民與未受災村民之間是否會有不良情緒……帶著一系列疑問,我們對村民進行了深入的訪談。在新修的馬路旁的黃色木磚混合式的新房屋門前,我們先采訪的是正在邊縫衣刺繡邊唱山歌的幾位侗族阿姨。其中為首的C阿姨告訴我們,“雖然老寨區村民(沒有受災的坡那邊的村民)有些羨慕我們新寨區村民(災后重建地村民)有干凈整潔的新房子,有健全完備的基礎設施,政府也說按照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這樣優質的生活我們至少要少奮斗20年,但很少有人問我們實際生活的現實樣態,到底習不習慣,幸不幸福。當我們把在新建筑居住的問題和困擾向政府反映時,他們反而覺得我們得寸進尺、不知足、貪得無厭。我們也是有苦無處訴??!”C阿姨正在縫的衣服是為每年“三月三”準備的,一整套手動制作下來要3-4個月。而且她們手工的衣服和銀飾更適合放在冬暖夏涼,用“侗油”涂抹過的木房子里面保存,而如今的新房子讓她們有點不太適應。
在被政府貼有“不滿足”的標簽下,災后重建的新寨區的村民真的有提前幸福生活20年嗎?根據我們的調查得知,新寨區的村民現在是用銀行貸款來還政府安置房的錢,村民D姐家4口人現在還有11萬多的銀行貸款沒有還,她很是焦慮。因為根據規定,如果在5年內不還清銀行貸款的話,利息會比5年之內的“低利息優惠政策”高很多,怕到時候就更加還不起了。政府的政策是“先還后補”,還好今年政府的補助已經開始按照1000元每季度來發。D姐的丈夫在廣東打工,每個月寄1000-2000元的工資回來補貼家用和還貸款,加上家里的孩子要上學,生活過的很拮據,不自在。
三、災后不溫不火的旅游業的發展與居民自我建設的背離
報京三月三“情人節”,是鎮遠縣遠近聞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后歷時四天,節日文化內容豐富,有撈魚蝦、討笆簍、洗蔥蒜、討籃子和踩蘆笙等活動,給報京人民增添了一份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每年在這固定的幾天可能會有一大批國內外游客來村里旅游,感受載歌載舞的侗族風情。但是在無成型產業、土地資源稀缺、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種植業和“稻田魚”養殖產業都不發達等因素包裹下的報京村,旅游業和服務業并沒有能真正的發展起來,一直處于開發的初級階段,用當地人的說法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在村民們看來,政府只重視特定的節日,活躍一段時期的旅游經濟,而缺乏對整個侗族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導致整個村里除了節日以外,基本上沒有旅游收入,村里的客棧也是長期無人問津。
深究其背后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報京當地政府在災后恢復重建里把發展剛“斷層”的旅游業作為村內重要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秷缶┐宕迕褡灾魏霞s》第30條規定:“為打造我村良好的旅游環境,在村災后重建區域內,禁止養有雞、鴨、狗等家禽、牲畜。有養的不準放出外面來,若發現有私自放出來的由村干部上門講,凡不不聽的罰款200元,不交罰款的,村不出任何證明蓋章,除把罰款交外?!敝T如此類有著習慣法效力的村民自治合約在偏遠的山區侗寨基層也有著僅次于法律的約束力,這些成文的規定不僅不利于村民的個體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而且妨礙了侗族人民的傳統信仰:侗族人民每家每戶在每年的七月份和過年等重大節日都要去附近的“侗粱廟”祭拜“侗粱公公”,帶著豬頭、雞等祭品來祭祀,祈求平安和財運。村里制定的第30條村規民約,對于生活不太富裕的侗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日常支出之外又多了一筆開銷。
四、結語:古村落在災后重建中要多些人文關懷
不論報京村在災后重建中有多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村里旅游的主要亮點是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的吊腳樓建筑,那么對侗族村民的人文關懷和尊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特別是對前兩年剛剛經歷過重大火災的特殊群體。其一,在重建中當地政府錯誤的唯“GDP”式思維也值得我們深刻反思,不是說修了幾條馬路,裝了幾條電纜,蓋了幾棟新房子,村民就跨越式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要運用同理心--“把自己的腳裝進別人的鞋里”,置身于侗族村民生活的場域、語境還有文化習俗中,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去規劃和重建。其二,政府在災后重建中要給予村民一定的自由和選擇空間。據村民透露,“政府在重建時,按照同一標準統一規劃,村民需要改建、擴建、新建房屋的,必須按照鎮遠縣報京大寨災后重建房屋規劃標準建設,房屋外觀必須保持一致?!边@種經過統一規劃的新房屋不僅讓侗民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也不利于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