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一直把“治本于農,務茲稼穡”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在當代社會,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雖未改變,但如何使農業適應以大數據為標志的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如何建設宜居、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使農民成長成為工業4.0時代的新型農民,已成為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任務。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在“人”的現代化,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農民的培養格外重視,他指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由此可見,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民的發展,在于未來培養出什么樣的新型農民。
新型農民應當具有互聯網思維。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對于新型農民而言,要以宏觀的視野重新界定市場、重新認識農產品,擴展農產品的銷售半徑,使農產品不再局限于短半徑的人群需求,而是借助互聯網和現代物流將農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地。要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精細化處理,根據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不同需求重新劃定市場,生產出具有差異化、個性化的農產品。要對農業生產的自身價值進行重新定位,農產品滿足的不單是需求層次的最底端——生存需求,而是充分賦予農產品美育價值和文化價值。
新型農民應當適應智能化發展的要求。因為工業4.0以智能制造為主要標志,并且包含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三大主題。在農業領域,與智能制造相適應的是智能農場、智能種植和智能物流。所謂智能農場的重點是研究智能化種植與養殖技術,以及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分析、控制農產品生產過程、存儲過程和銷售過程,形成網絡化分布式的農產品生產、儲存、銷售體系。所謂智能種植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配合從事農業生產。所謂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加速需求方快速獲得服務匹配,進而使農業生產者與農產品消費者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鏈接。這對未來的新型農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只有成功地駕馭智能農場、智能種植和智能物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農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型農民應當成熟運用工業4.0時代的商業模式,即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因為未來農業將不僅僅進行農產品的銷售,而要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獲取更多附加價值,這就是軟性農業生產。這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新核心,這將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制種植將成為潮流。此外,新型農民還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制造+個性化定制”道路。新型農民要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因為,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未來新型農民要成為市場經營主體,使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在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的基礎上使品種和質量契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
對于農業,古人云:“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倍r民是農業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只有農民現代化,農業、農村才能現代化。只有培育適用工業4.0發展需求的未來新型農民,農業才能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布局中占據發展的至高點。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6月24日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