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不斷三令五申不允許高中在高考后宣傳清北生、文理科狀元。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規定,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在高考出成績之后,為了避免學校或地方政府宣傳高考狀元,進入全省前20或前50名的學生的分數會被屏蔽掉,只顯示“恭喜你進入全省前N名”、“你的位次已經進入全省前N名,具體情況請于N日查詢”的信息。但是有趣的是,國家不允許明目宣傳,但是不少地區卻采取“花式宣傳法”,比如以芒果、玉米、葵花、枇杷、螃蟹等食物暗指上清北的人數、一本上線人數或本科上線數。同樣,在縣域社會中,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政府部門和地方公務人員,包括學校教師,無不希望縣城每年都能夠考上清北生。如果一個縣城一年能夠考上1-2個清北生,當地百姓就會覺得本地教育還有希望,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會覺得臉上有光;如果一個縣城連續幾年沒有清北生出現,當地百姓就會對當地的教育感到失望,有能力的家長會設法將自家孩子送到教育高地就讀,當地政府也會感覺到十分恐慌而不斷向學校施壓。那么,為何會出現國家政策和社會表達之間的沖突?為什么縣域社會每年高考都需要出現以清北生為代表的拔尖生?
一、縣中培養拔尖生的功能意義
對于一個縣城而言,能夠培養出清北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四個層面進行理解:
一是象征意義。清北生對于縣域社會而言,就如同“向上的一束光”。縣中在高考時的表現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教育實力,如果沒有培養出清北生,意味著這個縣的教育實力有限,導致縣域社會和縣級政府對當地教育失去信心。然而,只要這個縣城還能培養出清北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實力,老百姓就還會保持對縣域教育的信心,愿意將小孩放在本縣就讀。
二是穩定意義。在縣域社會和學校中,由于學生資源稟賦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生源結構。按照學生成績的比重來看,生源結構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包括金字塔結構、橄欖型結構和倒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是后進生最多,中等生其次,優秀生最少。橄欖型結構是中等生最多,優秀生和后進生的比例相當。倒金字塔結構是優秀生最多,中等生其次,后進生最少,這類結構的學校極少,一般主要是省市的超級中學。一般來講,一所學校較為良性的生源結構是橄欖型結構,即學校擁有一定比例的優秀生源,這些學生不僅能夠在學校獲得成長,也能夠帶動其他學生的發展。如果縣中學生有考上清北的希望,那么本縣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就愿意留下來,而次優的學生也會因為最優學生留下來而選擇留下來,從而保障縣中維持完整的生源結構,并形成一定的學習氛圍和帶動作用。
三是管理意義。對拔尖生的培養,構成了學校內部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學生在入學后,學校會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和分類培養,使得學校教師配置最優化。而對清北生的培養、雙一流高校學生的培養、一本學生的培養及其指標設置,有助于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教師在校工作的節奏感,使之進行良性有序的時間安排。如果一個學校沒有清北指標要求,只有容易夠得著的一本上線率,那么老師們很可能按部就班地工作,而不會積極地調動自我和主動創新。因此,具有不確定的清北指標雖然構成了教師的教育壓力,但是也將老師們充分調動起來,有效地激活了老師的教育勢能。指標調動是激活老師的關鍵因素,不過要充分調動教師,還需要允許學校通過高考獎形成激勵反饋,不然單純依靠指標壓力激勵教師也不可持續。總結來講,清北生培養能夠激勵教師和激活教師隊伍,一方面是依靠培養拔尖生所獲得的職業成就感,另一方面則是依靠培養拔尖生所獲得的物質獎勵。清北生培養過程中的管理功能,在于為教師帶來了“發展的一口氣”,這口氣使得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和學生努力,實現教育能力的突破,這股氣既是自身的骨氣,也是縣域地區的骨氣。
四是釋壓意義。隨著省市“超級中學”對縣中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縣中的發展舉步維艱。問題在于,一些縣域社會的初中優秀畢業生進入到超級中學之后,不適應超級中學的學習模式和壓力環境,高考成績發揮不理想(此處若有數據證明就更好了)。此外,由于“超級中學”優生云集,學生內部的競爭過大,反而滋生了一些不必要的壓力,“超級中學”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出現心理問題可以從側面予以證明。根據我們的研究判斷,學生的高考成績實際上更多地取決于自身,教師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學生自身。因此,如果縣域社會的學生留在縣中就讀,優秀的學生依然能夠得到培養,同樣能夠進入到心儀的大學,而在縣中就讀的競爭壓力沒有超級中學大。
也就是說,保持縣中培養拔尖生的能力,不僅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性,即有助于提振教師、學生、學校、地方政府和地方社會的教育信心。因此,振興縣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繼續保持或恢復縣中培養拔尖生的能力。
二、培養策略:指標運作與經營升學
對于縣中而言,培養清北生具有多重功能意義,但是目前縣中要培養清北生,卻面臨著兩重難以改變的困境:一是省市超級中學對優秀中考生的掐尖,比如湖南省四大名校會提前在全省招收優秀初中畢業生;二是在日趨復雜的高考制度下,縣中的應對能力不如超級中學。一方面,高考制度進行改革后,縣中要適應新高考制度的難度大,比如在分班、教師配置、課程跟進等方面不如超級中學。另一方面,現在的高考機會結構變得復雜,高考的考試次數增多,不僅有會考(學業水平考試,又稱“小高考”)和正式高考,一些雙一流學校還擁有一定的自主招生空間,通過特殊類型招生降分招收高考畢業生,比爾有強基計劃、綜合評價錄取、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高校專項(針對農村戶籍學生)、國家貧困專項計劃等。這就意味著,縣中要培養出清北生,需要積極捕捉和經營這些機會。
縣中為了將一些優質生源送到清華、北大,會潛心鉆研清華、北大兩校的招生政策,尤其是清華的“自強計劃”和北大的“筑夢計劃”。這兩項計劃是針對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山區或民族地區但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而設。在高考前,高校會針對學生的材料進行審核,審核通過之后,可在高考結束后進行筆試、面試和實地考察。高校綜合材料審核、筆試、面試和實地考察的綜合情況給予通過者降分30-60分錄取的優惠政策。
縣中為了確保每年有學生可以考生清華或北大,學校會采取一系列的步驟進行長線準備。第一步,從學生入校開始,學校會根據學生的中考成績或入校考試成績進行分班。由于國家不允許劃分重點班,但是由于縣中的師資力量受限,又有培養清北生的壓力,因此會暗地里劃分重點班。在過去,縣中會將班級劃分為三軌或四軌,現在一些縣中則劃分為兩軌或三軌,其中會專門設置幾個重點班級。由于學生的成績會出現一定的波動,因此為了更為精準地選擇合適的種子選手,學校會在高二結束時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劃分,比如湖南L縣二中會從中挑選出20人,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養,這些學生作為沖擊985/211院校的主力力量,其中有幾位同學則作為沖擊清北的關鍵選手。
針對重點班學生和優秀種子選手的培養,學校會在師資力量和時間安排上予以傾斜。在師資力量的配置上,會優先為重點班級配置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并在特殊時期為種子選手安排專門的教師進行輔導、答疑。在時間安排上,重點班學生和優秀種子選手補課時間更長,晚上下晚自習時間更晚,放假的時間更少。總體而言,這些優秀學生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會更多,他們的學習會存在制度加碼和自我加碼。
進入高三之后,學校還會從種子選手中進一步選人,作為清華北大的沖刺者。如果獲得了清華“自強計劃”或北大“筑夢計劃”的名額,學生可以降分進入到清北,因此,學校會竭盡全力爭取指標。一般情況下,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的省級示范性高中一般會有1個名額。如果有幸獲得名額,學校就要開始為沖刺清華“強基計劃”或北大“筑夢計劃”做準備。由于兩大計劃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通過綜合材料、高考成績、高校考試和高校面試等情況進行全面考察。綜合材料需要在高考前準備好,材料準備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比如清華的“自強計劃”采取中學推薦的方式報名,中學負責人需要對推薦學生思想品德、家庭狀況、成長經歷、特殊事跡等情況進行詳細描述,并由報名學生根據自身個人興趣和志向撰寫一篇申請材料。縣中為了依靠材料打動高校審核人員,需要在材料撰寫上下功夫,由于此項計劃是針對農村生源學生,因此在學生基本情況的撰寫中,就要盡可能體現優秀學生的“寒門屬性”,換言之,就是要將學生“寫窮”一點。此外,既然高校強調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由學生個人撰寫的材料中,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學術性”或學術能力,如要參與某些競賽、參加一些課題項目。有的縣中為了讓學生的材料更好看一些,通過率更高一些,會提前籌備課題參與,由老師牽頭,學生掛名。掛名的學生會進行精準考量,主要是掛名那些潛在的種子選手。因此,學生培養過程的“精準選人”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如果綜合材料通過了清北的審查,在高考結束之后,清北就會組織學生進行高校自主命題的考試,考試出分之后,過了分數線的學生可以進行面試,三項均通過了,可以加分30分-40分,如果只是通過了材料審查,但是未過高校的分數線,也可以加20分。那么,待高考成績出分之后,學生的高考裸分加上加分成績,如果過了清北的錄取線,學生就可以被清北順利錄取。
對于縣中而言,在初中優質生源不斷流失的情況下,學校要依靠裸分上清北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到種子選手身上,盡可能借助政策優惠將他們送入到我國最高學府。由于新增了一些機會,縣中在拔尖人才培養中獲得了一些新的希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拔尖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同時也陷入了兩個困境:一是風險規避困境。盡管縣中獲得了一些清北等知名高校政策加分的機會,但是這一機會獲得具有不確定性,誰能獲得這一機會不確定,因此學校需要將最優秀的學生選拔出來進行培養,但是所選拔的學生可能依靠裸分進入到清北,而排名稍微靠后的學生可能依靠加分可以進入到清北,但是學校不敢將名額安排給次優的學生,不敢奢望將更多的清北生送到清北。這就如同賭博一般,因為害怕選錯人失去加分機會而不愿意將寶押在多人身上。二是資源分配困境。縣中為了讓最優秀的學生進入到清北,學校安排了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集中精力培養種子選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資源使用,導致一些學生的成長被忽略。
三、縣中拔尖人才培養背后的問題
縣中是否具備拔尖人才培養能力,是否能夠培養出拔尖人才,對于縣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提振縣域教育信心的關鍵要素。在縣中拔尖人才培養的背后,還有兩個關鍵問題值得思考。
一是拔尖人才的培養層級問題。當前超級中學不斷地擴張自身在地區的影響力和招生勢力范圍,將縣域社會的優質生源吸納到超級中學中,致使縣中逐漸失去了拔尖人才培養的基礎條件。然而,超級中學將大量縣域社會的優秀生源吸納到省市中之后,這些孩子的發展境況可能也并不如人意。比如,湖南L縣2019年初中畢業生中的第1名到了長沙四大名校就讀,但是高考時未考上清北,2020年初中畢業生中的第2名到長沙四大名校就讀,同樣也未考上清北。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是由于超級中學優生云集,盡管考取名校的機會較多,但是清北名額畢竟有限,因此在優生之間會形成極為激烈的競爭和較量,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精神高度緊張。相反,縣中的學生雖然存在一定的競爭,但是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層次差別,所以彼此之間的競爭性不強,更多的是合作或互助關系,即優秀學生幫助和帶動中等學生,中等學生幫助和帶動后進學生,而中等學生和后進學生對優秀學生的肯定和贊美,又為優秀學生們生產榮譽感和價值感。從競爭烈度的角度來講,超級中學的競爭烈度遠勝于縣級中學,若競爭烈度過大,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因此我們需要進行生源的平衡,將縣中作為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層級,在縣中,優秀學生不僅能夠得到積極培養,而且能夠產生諸多的正向效應。
二是高考制度的簡約性問題。縣中在培養拔尖人才的過程中,雖然借助了一些政策優惠,但是由于高考機會結構的復雜性,使得縣中在使用優惠政策的過程中也耗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如果我們從省域范圍的結果來看,最后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無論是在超級中學還是在縣中接受教育,他們大概率都會考上清北,但是現在高考制度越來越復雜,而縣中應對復雜高考制度的能力有限,因此使得縣中不得不耗盡心力去創造學生上清北的機會。實際上,縣中造材料的過程,主導的是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未得到體現,也就是說,所謂綜合素質能力只是形式能力。如果恢復簡約的高考制度,使得高考以學生的高考裸分進行PK,可能對于縣中而言,反而更加公平,對于學生而言,更加貼近他們的實際能力。
(作者系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導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