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愛忠等: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及其實現機制

[ 作者:王愛忠?牟華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16 錄入:19 ]

——基于核心-邊緣視角

摘要: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核心-邊緣理論作為一種揭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變化的理論模式,為研究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文章在闡述核心-邊緣理論內涵與機理的基礎上,從空間形態、產業規模、設施配套和經營管理等層面分析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邊緣特征,提出了單核極化型、雙核互動型、多核交織型、軸線推進型四種城鄉旅游一體化模式,并進一步探討了多核多力互促機制、要素集成與配置機制、點軸生成與塑造機制等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實現機制。文章旨在通過研究為國內各區域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為地區旅游扶貧提供方法指導。

一、引言

城鄉一體化一直是政府決策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著力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從全國各地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實踐來看,旅游業以其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適用范圍廣等優勢,成為近年來拉動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政策導向方面,2009年和2013年國務院分別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都把“統籌城鄉旅游協調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統籌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未來我國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實要求。

當前圍繞城鄉旅游方面的內容所展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旅游產品開發、形象設計、空間結構、競爭力模型構建[1-3],以及鄉村旅游內涵界定、發展模式、客源市場分析、個案分析等方面,王瑞剛(2009)、保繼剛等(2004)以及丁蕾、吳小根等(2006)在他們的學術研究中將城市與鄉村獨立開來,結果發現此種發展模式不利于兩者的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少數學者從一體化角度開展了對城鄉旅游協調發展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駱東奇、周心琴等(2007)分析了統籌城鄉旅游發展的內涵、基本特征和必要性并以重慶為例,提出了重構城鄉旅游發展框架、城郊旅游聯動發展、加強城鄉旅游建通建設等策略;張付芝等(2006,2007)通過研究對城鄉旅游互動發展的作用、動力機制、協調路徑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促進城鄉旅游發展的內部與外部雙重動力機制。楊世河、章錦河等(2008)研究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的特征、要求、制度創新及城鄉旅游互動模式,指出不合理的制度是阻礙城鄉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提出應通過深化城鄉旅游的相關制度改革舉措,促進城鄉旅游的協調持續發展[4]。弓志剛、李亞楠(2010)以山西省為例,提出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空間布局,并對功能分區和產品開發進行了具體安排[5]。張勇、梁留科等(2011)在其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了“城鄉旅游互動”的理論框架,深入探討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五力模型”作用機制,并對開封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相應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6]。銀元、李曉琴(2013)認為城鄉旅游一體化是區域經濟和旅游地建設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經的階段,并且通過政府、旅游者、社區居民、旅游開發商等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而逐漸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發展趨勢,并基于這一形勢構建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DSR動力機制模型[7]。張文成(2014)指出了建設旅游小城鎮的現實意義,并以河南省靈山小鎮為例,從旅游小城鎮建設的角度研究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的戰略途徑[8]。劉紅芳(2014)將環城游憩帶理論應用到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中,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對河南許昌市城鄉旅游發展進行了空間布局,并提出了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旅游空間對策[9]。

二、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邊緣特征

1.核心-邊緣理論的內涵與機理

“核心-邊緣”理論(Center-periphery Theory)又稱“中心-外圍”理論,最初是由美國學者Perloff H在對19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空間組織的分析和研究后提出。此后,諾貝爾獎獲得者G.Myrdal(1957)&Hirschman(1958)借用“增長極”觀點全面闡述了“核心-邊緣”理論,并應用于區域不平衡問題的分析。1966年,美國區域規劃專家J.R.Friedmann在《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中較為完整地論證了此理論體系,歸納出一種普遍適用的解釋區際之間非均衡發展過程的理論模式。該理論模式一經公開,便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并得以廣泛應用[10]。

“核心-邊緣”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由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組成。核心區域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集聚、消費能力強、人口密集的城市或者城市集群;邊緣區域是指相對于核心區而言的那些經濟落后、產業貧瘠、技術水平較低、人口稀少的區域。核心區與邊緣區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在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發展關系,核心區居于主導地位,邊緣區在發展上依賴于核心區,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該理論還進一步指出,驅動核心-邊緣空間系統發展的動力機制是核心區不斷產生的大量革新(材料、技術、體制等)向外擴散,影響邊緣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力等結構運行,并通過成功的結構轉換作用于整個空間系統,進而實現促進區域發展的目標[11]。

2.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邊緣特征

在空間形態上,城鄉旅游地呈現出包含都市核心旅游區、環城游憩帶、鄉村邊緣休閑區三大板塊在內的圈層形態(具體可參見圖1城鄉旅游地的圈層空間形態圖)。都市核心旅游區以城市CBD為中心,以城市建成區為總體范圍,主要開展都市觀光、古跡體驗、商務會展、旅游購物等活動,該區域主要位于圈層的中心。第二圈層的環城游憩帶位于城鄉過渡地帶,地域界線比較模糊,由于土地成本廉價、用地限制條件少并且離城較近,這一區域常成為主題公園、休閑度假區等的首選落戶地。位于第三圈層的鄉村邊緣休閑區包括廣大的農村地區,以農家樂、農業觀光園、民族風情園等旅游產品為主。

1.png

圖1 城鄉旅游地的圈層空間形態

據人民網“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占接待總量的1/3”的相關報道,在產業規模上,2014年全國城市旅游接待游客人數為28億人次,旅游收入為2.93萬億,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0%和90%,而鄉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和收入分別為12億人次和3200億元,僅占到總量的30%和10%[12]。城市通過旅游發展帶動了道路、城建、房地產、影視、零售業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諸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巨大的旅游城市產業群。而在農村,盡管近些年來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業態發展得紅紅火火,但從規模上來看還與城市旅游系列產業群有著較大的差距,城鄉旅游產業依然呈現出明顯的核心-邊緣特征。

在設施配套和經營管理上,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巨大差異,城鄉旅游系統中的城市和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水平、管理理念、經營體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城市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多層次的飯店服務體系、遍布全城的休閑娛樂設施、發達的旅游信息宣傳渠道、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現代化的旅游經營體制,而鄉村在諸如上述所提的各個方面都嚴重滯后。特別是近年來“創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使得核心(城市)與邊緣(鄉村)在旅游要素配置上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三、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

我國城鄉面積廣闊、地理空間差異大,不同區域的旅游資源豐度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推進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一體化發展模式。根據核心-邊緣理論,結合我國現行城鄉旅游空間體系的布局現狀,文章提出城鄉旅游單核極化型一體化發展模式、城鄉旅游雙核互動型一體化發展模式、城鄉旅游多核交織型一體化發展模式以及城鄉旅游軸線推進型一體化發展模式等幾種較常見的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

1.城鄉旅游單核極化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城鄉旅游地域中,只有一個發展核心,表現為單節點的空間結構(詳見圖2城鄉旅游單核極化型一體化發展模式圖)。此模式中,核心一般是指區域中心城市、重要城鎮或者等級較大的旅游景區,邊緣包括城鄉交錯帶、鄉鎮、村落、景區外延地等。形成該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在城鄉旅游發展的初期,各旅游地并非同步發展,只有旅游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交通條件便利的旅游節點成為早期的旅游中心。此時,城鄉旅游地內只有一個節點,它的輻射面僅限于此節點所轄的行政區劃范圍內。

該模式的特點是中心節點向邊緣區的旅游溢出效應明顯。客流、信息、資本、交通等要素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城鄉之間的互通。但由于城鄉旅游地的輻射空間范圍狹小,中心節點對邊緣區域極化作用較小,缺乏成熟穩固的城鄉產業鏈和橫縱向聯系。

該模式開發的重點是加強旅游中心的吸引力和城鄉產業要素的配套建設,不斷增強自身資本積累能力,進一步強化中心節點的極化作用,逐步向更高層次和更加完善的城鄉旅游一體化模式演進。這種模式適用于城鄉旅游地發展的初期或者由于特殊原因形成的獨立點狀城鄉旅游地。它也是所有城鄉旅游地一體化發展的必經模式。

2.城鄉旅游雙核互動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在某些城鄉旅游地中,旅游發展的核心由兩個規模相近、實力相當的中心節點組成,這種發展情況通常被稱為“城鄉雙核互動型一體化發展模式”(詳見圖3城鄉旅游雙核互動型一體化發展模式)。“雙核”通過有機互動共同對邊緣區進行輻射拉動,從而實現城鄉旅游地系統的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

該模式的形成與旅游地特殊的區域空間構架和節點分布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城鄉旅游由極核型向均衡型過渡的過程中,兩個節點的發展是彼此平行的,它們在各自的空間范圍內實現著對邊緣區的擴散效應。由于兩個極核之間距離的相近性,它們之間的軸線鏈接加速了兩者的要素與信息互動交流,實現了“單核效應”在城鄉旅游地范圍內的疊加,從而產生出比單核模式更加明顯的一體化效果。

“雙核模式”兼顧了城鄉旅游地中心節點的規模性和臨近性,可以實現功能和效益上的疊加,是城鄉旅游發展中的一種比較高效的空間結構形態。此模式開發的重點是增強雙核心節點的經濟實力和區域輻射力,加大雙核之間高等級交通設施的建設,提升雙核之間的要素和信息互促動力。此模式適用于城鄉旅游地發展的中期或者具有兩個平行節點的城鄉旅游地。

3.城鄉旅游多核交織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由于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原因使得三個以上的核心節點(極核)聚集在一定的城鄉旅游地內,這些極核通過強大的輻射與極化作用,拉動腹地的若干節點成長并使其成為次級旅游地。

隨著旅游地空間的成長,旅游節點越來越多,城鄉旅游地呈現出多核心相互交織的空間增長格局,這種發展格局通常被稱為“城鄉多核交織型一體化發展模式”(如圖4所示)。

2.png

圖4 城鄉旅游多核交織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依據空間化的一般規律,城鄉旅游地上不同等級的節點在各種推動力的作用下發生頻繁的聯系,以至于催生出縱橫交錯的若干聯系通道(例如交通、通信等)。這些節點憑借自身的強大輻射力,并借助成熟完善的通道系統為邊緣區(城鄉交錯帶、鄉村、大型景區腹地)傳輸各種資源和要素,形成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分工合作的區域城鄉旅游網絡系統。

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城鄉空間形態出現立體化、圈層化、板塊化的空間特征;以核心節點為各級城鄉旅游區的主要吸引物聚集體,眾多的次級節點依托核心節點不斷得以壯大和完善,并逐漸演變其等級;現代通信、網絡、高鐵體系的建設加速了“多核交織型”模式的成熟化。

此模式開發的重點是根據各級旅游核心和旅游區的比較優勢,確立各自在區域系統中的發展特色與主導方向,形成合理的城鄉旅游分工合作體系。同時,通過創新開發城鄉旅游新產品,促進城鄉旅游核心-邊緣地域系統的整體協調發展。這種模式是城鄉旅游地一體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較為多見。“成長三角”、“環形珠鏈”等城鄉空間結構都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

4.城鄉旅游軸線推進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當城鄉旅游地內配備有公路、鐵路、水路、網絡等軸線設施時,城鄉資源、要素、資金、信息等的流動效率明顯提升,于是在城鄉交通干線上往往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節點,形成“城鄉軸線推進型一體化發展模式”(如圖5所示)。

3.png

圖5 城鄉旅游軸線推進型一體化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單核型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核心節點與周圍點發生聯系的過程中,就必然需要連接通道(具體有各種交通線路、通訊線路、動力供給線路等),實現商品、人員、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的相互傳輸。這些通道的建成,不僅有利于核心節點和次級節點的發展,而且改善了通道邊緣地區的區位條件,刺激了沿線地區的發展。資金、資源、人才、技術等逐漸向軸線聚集,成為城鄉旅游地發展的“線狀增長極”,繼而又會向邊緣地區進行經濟和社會擴散,最終形成較為穩固的軸線型城鄉一體化空間結構。

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城鄉旅游地內的節點圍繞著軸線分布,路徑通達度明顯提高,旅游要素流呈現出雙向,節點的綜合擴散與極化能力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強。

該模式開發的重點是合理選擇軸線上的節點。由于模式中的旅游流主要還是以集聚為主,加上空間屏蔽效應的影響,次級節點的選擇不僅要與核心節點距離適中,而且還要突出地方特色,這樣便可形成要素互補、優勢凸顯的城鄉互促效果[13]。此模式在我國交通軸線發達地區運用廣泛,如長江沿線城鄉發展帶、成渝城鄉一體化發展軸線等。

四、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實現機制

上述的四種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雖然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路徑,然而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核心-邊緣”理論的指導下培育、完善、協調和創新其系統內部的運行與實現機制,保障城鄉旅游業的協調發展。

1.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多核多力互促機制

核心-邊緣理論認為,空間的發展是一種由基本創新群最終匯成大規模創新體系的持續積累過程,而實力雄厚、發展迅速的城市系統,通常具備有利于創新活動的條件。創新往往是從核心城市向外圍地區不斷進行擴散,從而實現核心-邊緣系統的有效運行。核心在空間系統中居于支配地位。

在城鄉旅游一體化過程中,我們必須著力有效地培育、擴充、調整旅游核心,持續增強旅游系統的源動力,推進城鄉旅游一體化進程,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發揮極核城市的組織協調、輻射拉動和信息溝通功能。以城鄉旅游利益共享為根本出發點,明確核心在整個區域旅游系統中的地位與職能。發揮旅游核心在產業集聚、客源匯流、交通融入、品牌擴散等方面的輻射拉動作用,強化中心地信息集散功能。

二是構建多核多級的“核心區”,形成“多頭牽動、多元動力”的強大聚合力。陳非、莊偉光(2012)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核心-邊緣結構是一個動態變化體,即核心與邊緣的地位是隨著自身影響力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城鄉一體化實踐中,應通過區域間的相互聯動,特別是發揮核心區的縱橫合力作用,推進“邊緣”向“核心”的轉變,逐步構建“多極多核”的空間結構,發揮其強大的極化與擴散能力,加速城鄉旅游一體化進程。

三是提升核心區的革新能力,從內部塑造源動力。J.R.Friedmann指出,革新是核心-邊緣空間系統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材料、技術、精神、制度等要素的創新,不斷推動著區域旅游系統的優化發展。城鄉旅游系統中的核心區應不斷進行旅游產品的創新升級,持續向邊緣區輸送革新成果,在增強自身極化能力的同時完成“非均衡”到“均衡”的空間演化過程。

2.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要素集成與配置機制

依據核心-邊緣理論的基本觀點,城鄉旅游一體化成效的高低除了核心城市的“源動力大小”外,城鄉旅游要素的配置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產品、人才、科技、市場、資金、制度等要素體系應根據城鄉區域發展的實際合理集成與整合,以實現其在核心-邊緣空間結構中的最優價值。具體來講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行城鄉旅游產品的錯位開發。根據城鄉資源稟賦和民俗文化的差異性,優化組合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發揮城市與鄉村旅游產品之間的互補與協作功能,實現核心與邊緣區域的相互帶動、錯位發展,增強城鄉旅游綜合競爭力。

二是用市場盤活城鄉旅游資源。樹立旅游資源配置的市場優先理念,深入調查和挖掘城鄉旅游市場潛力,研究城鄉旅游市場供給模式,啟動旅游有效需求,盤活城鄉旅游資源,引導城鄉生產要素根據市場導向在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合理流動,拉動旅游產業鏈的延伸。

三是建立并逐步健全城鄉旅游人才、科技和資本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旅游人力資源市場,有序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服務業的轉移,實現城鄉勞動就業的有效統籌。建立多層次、科技含量高、應用價值大的現代科技旅游服務體系。以“互聯網+”為背景,通過開發城鄉智慧旅游服務管理技術系統,加速城鄉間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建立城鄉旅游發展運行的資本投入、產出、共享機制,實現資金力量在城鄉旅游產業的優化配置。

四是創新城鄉旅游一體化的行業制度。包括城鄉旅游產權制度、城鄉旅游物資流通制度、城鄉旅游服務配套制度、城鄉旅游協作制度等,從制度層面上保障城鄉旅游的和諧發展。

3.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點軸生成與塑造機制

核心-邊緣空間結構中,點和軸是實現核心區與邊緣區要素互換、作用互促的關鍵因素。因此,探討增長極(點)和交通軸(線)的生成與塑造機制是關系城鄉旅游核心-邊緣空間系統能否有效運行的核心問題。為實現此目標,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培育建設不同等級大小的各級旅游中心地。根據城鄉旅游地的行政區劃與范圍邊界,培育“省—市—縣—鄉鎮”系列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旅游核心,明確其發展定位與功能,加強與上下級、平行級旅游核心之間的聯系,整合都市風貌、會展商務、自然生態、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發揮各極核心作為增長極的作用,凸顯中心輻射優勢,推進各種要素從核心區域向邊緣地區的擴展和延伸,逐步實現城鄉空間均衡化發展。

二是開展交通網絡建設,培育旅游產業集聚帶。根據區域實際,建設連接城鄉兩地高標準、專業化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快速軌道,以及河海航線、鄉鎮公路等不同層級的交通軸線,改善旅游通達性,縮短旅游時間比。在此基礎上,以交通建設帶動旅游核心生成、崛起與發展,推進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優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各級城鄉地方政府要通過各種渠道聯合旅游企業沿交通軸線進行產業布局,建立起縱向或橫向的旅游產業鏈條帶,實施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創新和優化升級,充分利用軸線帶的集群外溢效應,提升城鄉旅游綜合競爭力。

三是構建面狀城鄉旅游發展網。加大對旅游核心點的孵化和旅游軸線的培育速度,夯實城鄉旅游發展的制度環境,以點構線、以線促面、梯級推進、城鄉聯動、網絡開發,形成“域面城鄉交錯發展網”,實現城鄉旅游核心-邊緣結構系統的升級優化。

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核心-邊緣理論作為一種揭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變化的理論模式,為研究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基于核心-邊緣理論的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既是一種利用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又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的戰略選擇。伴隨著我國交通網絡的快速推進,以及大旅游、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城鄉核心-邊緣空間一體化模式將成為我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在闡述核心-邊緣理論內涵與機理的基礎上,從空間形態、產業規模、設施配套和經營管理等層面分析了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邊緣特征,提出了單核極化型、雙核互動型、多核交織型、軸線推進型四種城鄉旅游一體化模式,并進一步探討了多核多力互促機制、要素集成與配置機制、點軸生成與塑造機制等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實現機制。文章旨在通過研究為國內各區域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時為地區旅游扶貧提供方法指導。

該模式至少在以下區域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大面積城鄉旅游連片區。由于該類地區的農村面積廣、農業人口多,區域旅游中心的輻射作用有限,不足以帶動腹地的經濟增長。因此,培育“雙核”、“多核”型的城鄉旅游一體化空間模式,對于緩解“小馬拉不動”大車的窘況作用明顯。

二是旅游資源豐富的扶貧重點區。旅游扶貧已經成為實現我國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重要方式。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摸清區域內的各級各類旅游增長極,通過培育區域旅游增長點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旅游發展對扶貧開發的帶動能力。

三是旅游城鎮集聚區。旅游小城鎮是指依托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提供旅游服務與產品,以休閑產業、旅游業為支撐,擁有較大比例旅游人口的小城鎮。旅游小城鎮建設是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的重要模式。作為區域重要的增長極,旅游小城鎮的生長、發展、集聚、擴散等都受到核心-邊緣理論的影響,從而實現著城鄉旅游資源、信息和人才等的互通有無。

未來我國的城鄉旅游一體化發展中,應根據地區實際,著力培育不同規模、不同等級旅游核心增長極,劃定核心輻射的邊緣區范圍,通過軸線帶動、信息驅動來實現城鄉旅游綜合體的協同發展。


來源:《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村土地和鄉村發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 | 中文字幕vs熟女 | 亚洲免费高清A在线 | 综合专区视频精品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