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領域的釋義為:“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5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重點經濟指標出現聯動性背離,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低位運行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卻呈下降趨勢;居民人均收入有所增加而相對應的消費、投資、企業利潤率卻逐步下降,等等。此外,我國機械制造業、重工業企業等傳統行業已進入飽和階段,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利潤虧損現象明顯,然而宏觀經濟政策、金融資金供給體系依然偏向于此類發展疲軟的產業,一些依托于“互聯網+”等運行態勢良好的新型小微企業卻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困境。因此,改革供給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勢在必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信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影響
2016年整體看來,我國整體經濟持續下行,產業結構調整壓力持續增加,銀行金融業經營面臨巨大挑戰。雖然短期看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可能導致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長期來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長期發展思路,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信貸規模增長是主旋律。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隨著實體經濟貨幣需求的逐步恢復,社會融資規模開始擴張,改變了2015年以來持續緊縮的狀態。數據顯示,2月29日,央行啟動了2016年以來的首次降準。隨著前期多輪降息、降準政策的實施,今年前兩個月貨幣信貸保持較快增長。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3%,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在貨幣供應較快增長的同時,貨幣活性明顯上升。2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7.4%,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
信貸風險進入加速暴露期。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部分能源、傳統工業企業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產品貨物大量囤積容易導致企業資金“擔保-供應”鏈斷裂,引發區域性經濟風險。而農商銀行不良資產清收處置體系尚不完善,若該類企業經營收入持續下滑,將會造成大量非應計反彈,貸款隱患逐漸暴露。
資金供給體系進入重構期。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問題,“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困境迫使部分中小企業的發展“曇花一現”。以農商銀行為代表的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過程中,為了加大風險防控力度,充分考慮貸款回收率等因素,往往偏向于經營年限較長、融資信譽度較高的傳統大型企業。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低速穩步增長的新常態,部分傳統重工業由于能耗高、污染嚴重、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逐漸淪為“僵尸企業”,然而,以科技、創新為主的新型行業在新經濟的催生下資金需求日益旺盛,金融供需矛盾凸顯。
網點優化轉型迫在眉睫。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匯”為主的業務模式、高度依賴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和依托物理網點為主的傳統服務模式都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另一方面,業務經營始終沒有突破市場定位狹隘、產品結構單一等簡陋、粗放的發展模式,推動網點轉型工作亟待提上日程。
二、農村金融助力政策改革的重點工作領域
在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農村金融機構須主動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創新思維模式,把握發展契機,精準定位金融支持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一是著力支持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優化資金投放配置,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的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關鍵。商業銀行要降低信貸杠桿、盤活信貸存量、調整信貸結構、轉變風險觀念,帶動全社會落實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就農村金融機構而言,應主動貫徹“三去一降一補”改革方針,緊緊牽住資金供應的“牛鼻子”,結合市場化的手段引導社會資金從“兩高一剩”行業中逐漸退出,穩步實現去傳統行業過剩產能的政策目標。對于“僵尸企業”,應千方百計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對已有的不良資產進行清理處置,并及時做好或有不良貸款的的預警防范工作,嚴格把控信貸風險,提升資產質量。
二是著力支持“三農”,做好精準扶貧。農村市場是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發展的主陣地。農村商業銀行本著“立足城鄉,服務大眾”的理念,深深扎根農村,先后推出了“貸款證循環貸、信保扶貧貸、信保農村產權貸、‘農貸通’農戶生產經營貸款”等支農、惠農信貸產品。“不求大而全,但做小而精”,始終堅持涉農貸款不壘大戶,以小額信貸穩步支撐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三是著力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民營、小微企業被界定為國民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農村金融機構應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切實加強對此類企業的幫扶力度。主動以發展的眼光評判中小企業,對于經營實體完備、經營體系健全、經營態勢良好的公司客戶,即使其發展規模不大、營業年限不長,也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授信額度,不得隨意提高放貸條件,不得亂收費用,不得亂浮利率,真正將改革紅利落到實處,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四是扎實推進投貸聯動試點工作。投貸聯動,通俗地說就是以“信貸投放+股權投資”的方式,鼓勵商業銀行以更多手段參與科創企業的融資服務工作。為創新資金供給方式,充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農村金融機構可嘗試通過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方式滿足項目融資需求,并通過股權定期回購、借款償還等方式收回投資本金和收益。例如,對于財務體系健全,資本利潤率較高,應收賬款回收周期較短的企業,可以探索“債權抵押轉讓”的形式投放資金。對于“高、精、尖”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可以有效開發其專利權、商譽等無形資產價值,激活企業賬面資產。
五是著力改革創新農村“三權”抵押貸款。為破解農村缺資瓶頸,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農村商業銀行應逐步探索完善農戶依靠“房屋產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抵押的貸款形式。針對目前農村產權經營流轉受法律限制、評估抵押登記成本高、資產處置變現難等問題,積極與地方政府協調對接,申請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支撐的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努力培育更加活躍的三權交易平臺,推動農村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有機結合,形成“政府+保險+銀行”三方互惠互利的貸款投放鏈條。
三、農村金融機構亟需完善自身結構性改革
改變發展理念。農村商業銀行經歷了從“農村信用合作社”到“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倒逼其經營方式由“負債驅動”向“資產驅動”轉變。為優化信貸結構,一方面緊抓“五個中心”建設,逐步推動其落地到一線業務平臺;另一方面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營銷隊伍,塑造一批“懂業務、講合規、擅銷售”的優質人才。
創新業務模式。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這片經濟沃土站穩腳跟的基礎上,要根據不同類型實體經濟需求,逐步打通貸款、投資銀行、理財等業務的間隔,嘗試提供理財規劃、財務咨詢等“融資+融智”、“商行+投行”的差異化服務。同時,要積極整合外部資源,開展與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借助大的金融市場拓展業務空間,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廣泛推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POS機等多樣性產品,注重服務由“柜臺型”向“離柜型”轉變,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完善金融服務。“規范化服務永遠在路上”。在網絡科技普及的大數據時代,硬件基礎設施配備健全。注重服務軟實力,努力提升客戶體驗便成為完善金融服務的主攻方向。“以人為本,以客為尊”,將“臨柜六步法”內化為條件反射,以微笑服務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真正將規范服務深化為人文關懷,是農村商業銀行始終堅持的服務理念。
(作者:濟陽農村商業銀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農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