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次研討會,一來是表示祝福,這次研討會是農經界的一件大事;二來是想學習和了解農經理論界對習近平“三農”思想研究的新進展,以更好的推動和指導我們的實踐;三來是利用這次機會和大家交流學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的一些認識。習近平“三農”思想的內容非常的全面和廣泛,我想主要是聯系自己的工作,重點就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農村改革》和科學思想方法談幾點認識。
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把改革作為四個戰略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魄力來推動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這是指導新時期改革的重要思想。
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需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今后要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這三大目標。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有許多新的特點,情況不同,難度不同。不僅需要我們有涉險過灘的勇氣,還要有科學指導。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科學思想方法,對于指導好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深化農村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要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實事求是永無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深化農村改革問題上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一方面要大膽地突破過去的思維定式,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精神和創造性的舉措來推動改革。另一方面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正確的政策,作出正確選擇。改革就要創新制度,創新制度就要立足國情。在具體實踐中,當前農村正在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鄉村治理機制等,這都是農村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改革設計上既要從現代經濟學和發達國家實踐中吸取養料,更要深刻認識我國國情民情。在把握好改革的初始條件和約束條件基礎上,探尋改革方向,構建符合實際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實現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我們現在研究很多政策,如果拿著西方的產權制度和經濟學理論來套是不行的,需要創造中國特色政策體系。所以在這點上既要解放思想,同時還要實事求是。
二、要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許多改革都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推進改革事項之間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非常重要。總書記特別強調:“改革要整體推進、配套銜接,但不是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要注意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指落而滿盤活。”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制定和印發了農村改革綜合性的實施方案,制定這個方案的目的就是突出改革的綜合性和系統性,明確各項改革事項之間的關聯性,確保各項改革不偏離總體目標。農村綜合改革方案把今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的制度建設構建起來。一是農村的產權制度,包括了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二是農業經營制度,包括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和構建新的經營體系。三是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政策,包括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價格。四是城鄉一體化制度,包括戶籍制度改革、新農村和小城鎮雙輪驅動等。五是鄉村治理制度。這五個方面改革就構架起整個農村制度改革。這是總體的設計,各項改革之間要相互銜接。農村的改革涉及的面內容廣,領域、環節多,在某一個階段不同改革的重要程度不同,推進改革的實際條件也是有差別的,因此要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改革的關系。在重點改革領域,比如我們現在正在實施的三權分置、土地確權、健全金融支農激勵機制等各項改革,都是相關領域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沒有相關配套舉措跟上,這些改革的成效都要受到影響。如果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和相應的產權制度改革不配套、不銜接,金融制度改革也很難取得實效。
三、要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和不同要素。所以,推進改革要有全局視野和長遠的視角,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總書記指出,改革的局部與全局相互依取,要從大局出發,統籌謀劃。要有管總的目標作為統領,該項改革要有機結合,達到1+1大于2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把握好兩點。一是要完成好我們各自承擔的改革任務,為完成改革的總體目標,為各個領域改革深化服好務。每個部門都承擔了改革任務,不僅要完成好自身承擔的改革任務,同時還要積極呼吁和配合有關改革。二要推進每項改革,樹立系統的思維,進行統籌謀劃。比如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既要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但同時又要促進這些主體的多元融合,構成立體式的復合型的經營體制。這些主體是平等的主體,沒有高級低級之分,無非是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環節尋找到發揮各自的優勢。現代農業生產主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三大體系構建了現代農業體系。所以,對于發展主體和構建體系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總書記指出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摸著石頭過河體現實踐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發揮的是制度優勢,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推動改革。很多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如果沒有基層的探索貿然推開,很難得到廣泛的支持和接受,也難免出現問題。所以在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開展試點,逐步在更大范圍上推廣,再結合實踐的創造完善我們的制度。這是在過去農村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后推進農村改革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在具體改革項目設計上,既要整體突破,把握方向,又要試點先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部署了很多改革試點試驗,現代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在探索。我們要總結經驗,布置和推廣經驗。農村改革實踐證明,由下而上的、廣大農民參與的、獲得感強的政策生命力強。重要的不是去設計制度,拿我們的理論去套制度,而是要總結基層的創造和實踐,讓農民自己去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辦法,農村改革一定要依靠群眾。
五、要處理好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是社會實踐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改革的快或慢根本不在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受實踐的內在規律約束,要服從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總書記強調,“推進改革膽子要大,但步子要穩,膽子大不是蠻干,蠻干一定會導致瞎折騰,要穩扎穩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畏首畏尾可能貽誤改革的時機,急躁冒進可能注下大錯。推進農村改革在步調上要服從于和服務于生產力發展。我們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我們過去天天圍繞生產關系去調整,走了很多彎路。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調動人的積極性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所以要服從于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關鍵的問題還沒有研究透,如果貿然的推進就很可能出現問題。很多問題還沒有研究透,意見還不統一,這些問題就不要急于定調子、下結論,可以先通過實踐去探索,逐步在實踐中形成共識,爭取最大公約數。現在很多問題不僅理論界認識不一致,群眾的看法也不一致。
六、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關鍵,穩定是前提。今年4月,總書記在小崗村改革座談會上講話強調,“農村穩定涉及廣大農民的切實問題,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根本問題,根本在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不移的加快發展,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當前我國農村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特別是一些改革影響深遠,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承受程度,找到三者之間的平衡點。我們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目標導向,以發展為目的,要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尋求最大公約數,特別是牢固樹立底線的意識。比如我們的改革不能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改跑了,不能把耕地該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的利益損害了。
總之,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問題,是我們黨長期凝結成的,內涵豐富深刻,我們要長期的學習和領會。通過方法論和一些重要觀點的學習,更好的武裝頭腦。
(作者系農業部副部長;本文系作者在由湖北省社科院舉辦的習近平三農思想研討會上的報告,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