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李強:怎樣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 作者:李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05 錄入:王惠敏 ]

小鎮功能:特色小鎮既非簡單地以業興城,也非以城興業,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業園區概念,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臺。

小鎮特色:聚焦于支撐浙江長遠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7大萬億元產業,以及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

小鎮目標:每個特色小鎮都要利用自身資源,把小鎮打造成3A級以上景區,旅游特色小鎮則要按照5A級景區標準建設。

1.為什么要建設特色小鎮?

在經濟新常態下,浙江創建特色小鎮,有利于破解經濟結構轉化和動力轉換的現實難題,是浙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探索,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選擇。

①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空間資源瓶頸的重要抓手,符合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

浙江只有10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而且是“七山一水兩分田”,長期以來一直致力在非常有限的空間里優化生產力的布局。從塊狀經濟、縣域經濟,到工業區、開發區、高新區,再到集聚區、科技城,無不是試圖用最小的空間資源達到生產力的最優化布局。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希臘的圣多里尼小鎮等,雖然體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獨特,建筑密度低,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對浙江優化生產力布局頗有啟迪。它既非簡單地以業興城,也非以城興業;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業園區概念。從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看,生產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與擴散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浙江之所以在城鄉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鎮,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鎮的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區功能,在構筑產業生態圈的同時,形成令人向往的優美風景、宜居環境和創業氛圍。

②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產業結構演化規律。

紹興紡織、大唐襪業、嵊州領帶、海寧皮革等塊狀經濟,是浙江從資源小省邁向制造大省、市場大省、經濟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態的浙江制造,并沒有從“微笑曲線”底端走出來,產業轉型升級滯后于市場升級和消費升級,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和消費需求外溢。產業結構演進的一條基本規律是,趨向高度加工化、技術集約化、知識化和服務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以后,主導產業逐漸從以紡織業為主的輕紡工業向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轉換。為此,我們提出,特色小鎮必須定位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也就是聚焦支撐浙江長遠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產業,以及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寶劍等歷史經典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推動浙江制造供給能力的提升,通過發展載體的升級推動歷史經典產業煥發青春、再創優勢。

③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的重要抓手,符合創業生態進化規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來的時代,競爭的關鍵是生態競爭。良好的生態不僅使內在的發展動力得以充分釋放,對外在的高端要素資源也形成強大的吸附力。硅谷之所以源源不斷誕生諸如蘋果、谷歌、甲骨文這樣的世界級企業,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之所以愿意到杭州的夢想小鎮創業,秘訣就在于這些地方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創業創新生態。浙江建設特色小鎮,聚焦七大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打造產業生態,瞄準建成3A級以上景區打造自然生態,通過“創建制”“期權激勵制”以及“追懲制”打造政務生態,強化社區功能打造社會生態,集聚創業者、風投資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耦合,為特色小鎮注入無限生機。夢想小鎮啟用僅半年,就吸引了400多個互聯網創業團隊、4400多名年輕創業者落戶,300多億元風投基金蜂擁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圈,如今在全球互聯網領域已聲名鵲起,這就是創業生態的獨特魅力。

特色小鎮是浙江特色產業、新型城市化與“兩美浙江”建設碰撞在一起的產物,是破解浙江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規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已經出現,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既云集市場主體,又強化生活功能配套與自然環境美化,符合現代都市人的生產生活追求。夢想小鎮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空間、新型社區。在互聯網時代和大交通時代,這種新型社區會對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一系列的綜合性改變。這種改變,就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抓手,符合現代人既要在市場大潮中激情創新、又想在優美環境中詩意生活的追求。不久的將來,在特色小鎮工作與生活,會是讓人最羨慕的一種生存狀態,也會成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風景。

2、李強談特色小鎮: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特色小鎮建設符合發展規律、順應發展趨勢,使得浙江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再次噴涌而出,也為浙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了新的工作抓手、改革平臺與創新路徑。如今,創新百個特色小鎮的生動畫卷已經在浙江大地展開。

目前,全省已經有79個特色小鎮列入省級創建目錄,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又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既處處展現江南水清地綠的秀美風光,又告別了傳統工業區“文化沙漠”現象,彰顯了人文氣質;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在適宜居住的空間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可以說,在浙江眾多特色小鎮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個鮮活案例,貫穿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基層的探索與實踐。或許,特色小鎮就是浙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招先手棋,將會釋放出巨大的改革創新能量。不久的將來,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的美麗小鎮,將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推動新常態下的浙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3.如何實現創新引領?

特色小鎮始于改革創新,也必須成于改革創新。作為新生事物,特色小鎮創建必然要摒棄行政化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體制束縛,用改革與創新的精神推進規劃、建設和運營,大膽探索,大膽試驗,走出新路。

①規劃理念新,實行“多規合一”。

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單一的城鎮規劃或園區規劃,而是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因此,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摒棄“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與產業支撐力,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結合資源稟賦條件,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項目、資金、人才“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

②運營機制新,實行“企業主體”。

特色小鎮的成敗不在于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因此,特色小鎮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編制規劃、保護生態、優化服務,不干預企業運營。

③制度供給新,實行“優勝劣汰”。

堅持質量導向,把實績作為唯一標準,重點考量城鄉規劃符合度、環境功能符合度、產業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內涵建設情況。實施“創建制”,重謀劃、輕申報,重實效、輕牌子,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寬進嚴定、動態管理,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形成“落后者出、優勝者進”的競爭機制。實施“期權激勵制”,轉變政策扶持方式,從“事先給予”改為“事后結算”,對于驗收合格的特色小鎮給予財政返還獎勵。實施“追懲制”,對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實行土地指標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確保小鎮建設質量。

4.特色小鎮“特”在哪里?

我們的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①在產業定位上,特色小鎮力求“特而強”,而不是“大而全”。

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定位突出“獨特”。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每個特色小鎮都緊扣七大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不能“百鎮一面”、同質競爭。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不能喪失獨特性。比如,云棲小鎮、夢想小鎮都是信息經濟特色小鎮。云棲小鎮以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為特色,而夢想小鎮主攻“互聯網創業+風險投資”。投資突出“有效”。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要華而不實的增長指標,要的是“轉型”與“創新”的含金量。環保、健康、時尚、高端裝備制造等四大行業的特色小鎮,3年內要完成50億元的有效投資,信息經濟、旅游、金融、歷史經典產業等特色小鎮3年內要完成30億元的有效投資。這個投資必須突出“有效性”,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聚焦前沿技術、新興業態、高端裝備和先進制造。

②在功能疊加上,特色小鎮力求“聚而合”,而不是“散而弱”。

功能疊加不是機械地“功能相加”,關鍵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樓大廈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鎮,“產業園+風景區+文化館、博物館”的大拼盤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鎮;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讓人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的特色小鎮。要深挖、延伸、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真正產生疊加效應、推進融合發展。發掘文化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每個特色小鎮都要有文化標識,能夠給人留下難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培育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匯聚人文資源,形成“人無我有”的區域特色文化。就嵌入旅游功能,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但擁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撐,小鎮會更有生命力。

③在建設形態上,特色小鎮力求“精而美”,而不是“大而廣”,力求做到“一鎮一風格”。

根據地形地貌,做好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確定小鎮風格,建設“高顏值”小鎮。規劃空間要集中連片,規劃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立特色小鎮電子空間坐標圖,界定規劃范圍和建設用地范圍,建設面積不能超出規劃面積的50%。從小鎮功能定位出發,強化建筑風格的個性設計,系統規劃品牌打造、市場營銷和形象塑造,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時尚、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總之,小鎮的形態之美,是獨特的自然風光之美、錯落的空間結構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歷史人文之美的有機統一。

5.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能沿用老思路、老辦法,必須在探索中實踐、在創新中完善。因此,制度供給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改革突出“試驗”。特色小鎮的定位是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里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

①政策突出“個性”。

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任務的特色小鎮,省里按實際使用建設用地指標的50%給予配套獎勵,其中信息經濟、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特色小鎮再增加10%的獎勵指標,對3年內未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加倍倒扣獎勵指標。特色小鎮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后,規劃空間范圍內的新增財政收入上交省財政部分,前3年全額返還、后2年返還一半給當地財政。

②服務突出“定制”。

在市場主體登記制度上,放寬商事主體核定條件,實行集群化住所登記,把準入門檻降到最低;在審批流程再造上,削減審批環節,提供全程代辦,創新驗收制度,把審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讓小鎮企業少走彎路好辦事。同時,企業“零地”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企業獨立選址項目高效審批,企業非獨立選址項目要素市場化供給機制和政府不再審批。義烏市打造了從市場主體登記到項目驗收的“一條龍”審批流程,政府部門審批時限從原來的30個工作日縮減到4個工作日,對入駐省級特色小鎮的企業申請冠省名的,注冊資本從1000萬元降低至500萬元。

作者系江蘇省委書記、原浙江省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改革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亚洲欧美色欧另类欧日韩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美女高潮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