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總書記“小崗村講話”對推進農村改革作了哪些新部署?
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調研,在這里主持召開了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總書記為何選擇把小崗村作為“十三五”規劃綱要出臺后首次調研的地方,并在此主持召開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對此撰文指出,因為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而三年多前,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的首次考察調研,去的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省。
兩個時間節點,兩個改革地標,總書記調研釋放出的信號非常明確:改革開放矢志不渝,攻堅克難決不止步。
眾所周知,小崗村是聞名全國的大包干發源地。1978年冬,小崗村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包產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自己鮮紅的手印,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小崗村是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在小崗村大包干等農業生產責任制基礎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小崗村召開這個座談會,具有特殊意義。”“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面對“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的改革深水區,總書記的講話鏗鏘有力且意味深長。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
近年來,中央進一步明確了未來農村改革的方向,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對農村改革具有重大制度性創新的舉措。習近平“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相結合的思路和部署持續疊加發力,中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醞釀著重大突破。
允許探索土地承包權有償出讓和宅基地的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這一重大改革突破和制度創新給了農村更多自主權,市場化改革有望深入推進。通過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的辦法,推動農村產權改革,對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真正富起來有重大意義。
毫無疑問,農村土地改革是我國當下的重大現實改革課題,實現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可以極大地釋放改革紅利、支撐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持續穩定增長。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央陸續出臺深化農村改革的文件,對農村改革尤其是農村土地改革高度重視并作出部署。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改革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農村土地改革的深入推進任重道遠,既需要我們有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的勇氣和擔當,又必須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用開拓性思維突破目前農村土地改革中存在的諸多瓶頸和難題。
“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要抓緊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總書記關于農民與土地關系的“四個堅持”闡述,進一步明確了農村改革的方向,并再次強調一切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利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
總書記的淳淳告誡,進一步明確了以法治國在農村改革中的指導作用。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的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要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總書記的“四個不能”論述從根本上揭示了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的關鍵問題,是農村土地改革的導航圖,也是這一重大改革是否真正成功的檢驗尺。
加大推進新時期農村改革力度,總書記在小崗村發出了攻堅克難動員令。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為主線的農村改革,沒有退路,唯有向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5-0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