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李迪華:“小農經濟”智慧與鄉村文明復興

[ 作者:李迪華?馮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16 錄入:12 ]

□主講人李迪華

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實踐,是當前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那個被我們稱為“小農經濟”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重要?“小農經濟”在中國鄉村的復興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在中國的廣大鄉村,農民幾乎不需要專家指導,僅僅依靠自己的經驗積累,就可以很完美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并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養育了中華文明。實際上,每一塊土地都有不同的價值、體現不同的功能、發揮不同的作用。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土地。

智慧造就了鄉村之美

鄉村因何而美?因為自然、生活、自然與生活的和諧,以及包含了人類生命的心靈基因,才如此美麗。人類有生理基因,也有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基因,就是文化基因或者心靈基因。無論我們是否生活在鄉村,都與自然、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只是很多時候這種聯系沒有被激發出來。

在廣西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村民把自己桃園的桃枝剪下捆起來,放在石頭上,讓樹枝晾干。等到春節前后,這些樹枝被帶回家變成了柴火,村民用它取暖、做飯、喂豬、喂雞、準備食物。春節期間,村民還用它和客人一起烤火、吃火鍋。更重要的是,被我們視為廢棄物的樹枝燒完之后的柴灰,被用來沖填廁所,最后送到農田里去又變成了肥料,所有的一切又重歸自然。農民不經意之間,就在大自然的一塊石頭上制造了這么完好的“一件藝術品”,一件他們親手制作的“藝術品”,只是他們自己很少去欣賞。

我們總是會在看到非常壯美的自然景觀時,忘掉人類的創造、人類參與的重要性。實際上,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歷程、祖祖輩輩的生活添加進來后,才能更加凸現大自然的壯美。湖南武陵源有一處景觀叫空中田園。在對武陵源進行規劃時,一些專家和當地領導提出,要把這塊田園上的村民搬走,在稻田上種樹或者讓它自然恢復成一片天然的園地。在我和我同事的努力下,最后當地放棄了計劃。有一次我看到幾位臺灣老人坐在那兒,緊緊盯著這塊田園。我問他們呆了多久,他們說3個小時了,明天還想再來。

2007年,我們被邀請去給浙江省的一片非常優美的農田做規劃。當地想在這里搞一個旅游度假區,已經決定對這個村子實行異地搬遷,在城里建一個新村,把村民的房子拆掉之后建一個高檔度假村。我們從村民的家譜及有關材料了解到,當地先民在1200年以前圍海造田時,就有了這么一片非常壯美的農田,由此,我們提出應該永久保護這里的鄉村。我們做了大量跨尺度的研究,對這片土地做了生態基礎設施規劃、鄉土文化保護規劃、水安全規劃,劃定了水安全的保護紅線。當地要用來做鄉村度假村的地方,正好在我們規劃的生態基礎設施范圍內。

過去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通常是假設土地上什么都沒有。結果建成之后,出現洪水內澇、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資源破壞等諸多問題。其原因是在規劃時,沒有意識到土地上的洪水自然過程、生物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生態休閑過程的重要性,總認為這些是不重要的。

能不能夠反其道而行?2002年,北京大學提出城市規劃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優先規劃洪水的自然過程、生物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生態休閑過程,也就是優先劃定永久非建設土地,這些土地被我們稱之為生態基礎設施。

侗族的村寨里都有一個特別醒目的建筑,就是鼓樓。有一次我在侗寨聽侗族大歌,同行有一位學音樂的年青人,他的耳朵比我們一般人都要靈敏。他說,我們在城里的音樂廳里聽到的侗族大歌,和在村子里聽到的侗族大歌,差別是什么呢?在城里聽到的侗族大歌太完美了,聽不出任何破綻,但是在村子里聽到的侗族大歌,是我們進村之前半個小時,村干部才通知村民到鼓樓集合來為我們表演的。村民在唱歌的時候,不時有人跑調。可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們發現有一個人跑調了,后面的人就會非常巧妙地做出調整,然后大家又可以欣賞到非常完美的音樂。這種完美恰恰是我們在城市的大劇院里感受不到的,它更加真實。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完美。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鄉村人用許多巧妙的方式,把我們看起來不那么完美的東西變得完美了,這是一種很高的智慧。我們不能用城市化的思維,把鄉村改造得只是表面上很完美。

土壤是農業文明的根基

在歷史教科書中,對古代文明的表述為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4種或者5種古代文明,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后來又加進來美洲文明。但是這5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獨一無二的,依然與我們今天的生產和生活,在空間和內涵上有著直接聯系。今天的埃及文明跟古代埃及文明沒有多少聯系,今天的伊拉克文明跟兩河文明也沒有太多聯系。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做過大量研究,想知道其中的秘訣到底是什么。雖然他們沒有完全找到中華文明因何不同的原因,但是他們找到了其他4種文明沒有延續的原因,就是養育那4大文明的土壤被破壞了,而土壤是農業的根基。

下雨、刮風都會侵蝕土壤,所以自然界的土壤應該是隨著人們的利用逐漸變薄才對。可是在我國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這些中原文明核心地區,都有一種暖溫帶耕作人工土壤,這個土壤包含了將近2米的人工墊積層,不但沒有變薄,反而變厚了。在變厚的土壤中包含了大量人類耕種的遺跡,這是被我們稱為“小農經濟”的核心內容。

中華古代文明延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積累了如何保持土壤肥沃能力的技術和方法,使得我們能夠在同一塊土地上耕種數千年,而土壤的肥力或地力仍然沒有下降。這是農業文明、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秘訣。

“燒荒”是我國南方絕大多數地區都會使用到的一種保持土壤肥力的方式。秋天時,農民會選擇一處自然的草地,放一把火把草給燒了,燒下來的灰燼連同表層土一起刨下來,然后把這些被他們稱為“草木灰”的物質送到農田里去,農田就重新成為肥力最好的土壤。這里面有一個循環,農民通過收割作物,把土壤的營養物質帶走了,但是又通過這種方式讓土壤的營養物質得到了補充。

在水源比較充足的地區,農民把家庭生產生活產生的有機肥、從山上收集的枯枝落葉和青草嫩葉全部積攢起來,在自己的家門口或者稻田里留出一小塊地,堆成有機肥,把這些有機肥再施放回地里去。

在高寒地區,如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地,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非常偉大的生命循環。藏民養殖牦牛,春天的時候,他們把牦牛趕到高山上去,這些牦牛就不需要人管了,入冬之前再把牦牛從山上趕下來,吃牦牛肉,用牦牛糞來作為青稞地的肥料。青稞是藏民的主糧,還用青稞釀成酒,所有的青稞秸稈都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作為冬天牦牛的飼料。在生存環境那么惡劣的條件下,仍然有這么豐富的生命循環在支撐當地人的生活。

當然還有更簡單的系統。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東部地區,農民會在稻田里留出比較深、比較寬的畦溝,畦溝里養魚,畦壟上種水稻。這種農田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農田,因為水里養魚,所以水稻是不能夠噴灑農藥的,這樣的基塘里生產出來的食物都絕對是安全的、健康的。

這就是中國的鄉村。這樣的循環今天仍然與鄉村生活密切相關。可是,今天我們去考察鄉村的時候,已經很難看到這種生命循環的存在,我們看到的鄉村和城市幾乎無異。我想,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城市發展需要鄉村智慧

中國的鄉村文明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起著向城市輸送營養的作用。那么到今天,鄉村文明是不是仍能對城市文明做出貢獻呢?答案是肯定的。

北京蟹島度假村的創辦人籌劃在北京郊區辦一個度假村的時候,咨詢了大量專家,最后決定要把這個村莊辦成一個生態、綠色的鄉村度假村。他認為,今天的鄉村之所以落后,是因為鄉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附加值全部被經銷商拿走了,沒有留給村民,如果在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把附加值盡可能地留下來,農業的價值就可以大大提高。

蟹島度假村通過學習鄉村傳統智慧,構建了兩個子系統:旅游子系統和農業子系統。旅游子系統是這樣:游客在村子里消費,會留下有機廢棄物,這些有機廢棄物通過沼氣池變成農田的肥料,而農田利用有機肥又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可以滿足游客需要。所以這里有一個非常偉大的、我已經反反復復講過多次的,鄉村智慧里的一種生命循環。

蟹島有一個污水處理廠,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生產季節直接用于農業灌溉,但冬季農業生產用水很少。為了在冬天留住水,度假村買了一個礦山用的大風扇,在風扇后面接一個水管,把水噴到這個風扇上,水被風扇吹成水霧,水霧落下的時候凝結成冰晶。礦山里一個普普通通的風機就變成了人工造雪機。這個裝置的本意是為了不讓水浪費掉,結果游客來了之后發現這么一個大雪堆,就拼命爬雪。蟹島度假村就圍起來開始收門票,小孩子玩得樂此不疲。

在蟹島沒有任何東西是浪費的,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統。所以蟹島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背后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延續。

我有一位德國朋友,他家后花園的草地像毛毯一樣,在上面跳一跳可以彈起來。我的這位朋友20世紀70年代和他的夫人為了支援中國,曾經在北京語言大學教過多年書,回去以后他就把中國鄉村的智慧帶到了德國。他們將家庭的廚余垃圾等各種各樣能夠在地降解的有機垃圾,都在自家院子的一個墻角堆成有機肥,然后重新施回到自己的花園里。用這樣的有機肥管理的花園,草坪不會生病,不用施化肥,花園周圍的果樹結出來的水果非常好吃。這個家庭是今天德國柏林市中心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中國今天的城市還沒有運用這種智慧,但我相信遲早會發展到這一天。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馮穎)

李迪華:“小農經濟”智慧與鄉村文明復興(圖1)

圖:北京密云金叵羅村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圖為游客正感受秋收割谷子的樂趣。

李迪華:“小農經濟”智慧與鄉村文明復興(圖2)

圖:北京密云的特色農家院。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對村里原有老房子加以改造和裝飾,打造出頗具鄉土氣息的特色民宿。

本報記者陳晨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旅游報2016年03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熟女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综合 | 伊人麻豆影院青草国产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