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傳媒智庫(以下簡稱“問”):田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紫金傳媒智庫的專訪。春節越來越近了,每逢此時都是中國人“鄉愁”最濃的時刻,您能談一談您的鄉愁嗎?
田毅鵬(以下簡稱“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用一張我站在老家河南舞陽村口照的照片,作為我微信的頭像。我把它作為我的微信頭像,是有特殊意義和內涵的,這里面有我對故鄉的一種憧憬,也有一種鄉愁的情懷。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尋根,要追根溯源。
問:您在不少研究中都提到了中國鄉村的過疏化、村落終結、村莊空心化等現象,這些現象也導致了一批“故鄉喪失者”,是不是也就產生了我們所說的“無處安放的鄉愁”?
答: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古老的農業活動的國家,村落組織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來看“鄉愁問題”,自然會產生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此外,我們要注意鄉村的過疏化、空心化所描述的問題——在現代化城市化沖擊之下村落的一種衰敗現象。如何保持和激活鄉村文明,是一個嚴重而緊迫的現代性問題。把這一空前的巨變與故鄉、鄉愁的話語結合起來,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地理解鄉愁問題,理解鄉愁發生的背景和實質。
我認為,從現在村落構成和鄉愁發生主題的角度看,所謂鄉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故鄉的懷戀者,主要指游走于城鄉之間的成年農民工群體。他們的身體雖然處在城市,但他們的一些重要關系、利益和生活的記憶,還都在留在農村。所以,由這一群體發出的“鄉愁”是最真實的、最典型的。
第二種類型是故鄉留守群體的“鄉愁”。應該說就是老年群體、婦女兒童,他們真切地目睹和體驗了鄉村的衰敗和變動。值得注意的是,留守群體鄉愁的話語表達是在缺少對話者存在的前提之下發生的。因此,它的敘述是難以自然展開的。
第三種類型是所謂“故鄉喪失者”,大部分是由那些新生代農民工構成的。他們在農村沒有土地、也沒有真實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甚至在記憶中亦未留下可資回憶的痕跡和資料,故他們基本上屬于與鄉土絕緣的一代:這些“故鄉喪失者”實際上是作為社區關系以外的人群而存在的。故這里所說的“故鄉喪失”實際上是雙重喪失,即在鄉村無有故鄉,在城市亦無有歸宿。即首先是對鄉土意義的故鄉的喪失;其次才是因城市社區的拒斥而難以融入。其結果很可能產生大量漂浮在社會上的“社會無根”群體。
問:中國農村凋敝現場近些年時常見諸報端,您自己是不是也有“故鄉喪失”的感受?
答:在空前歷史變局的背景之下,“故鄉的喪失”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快速城鎮化使得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流動,其中最典型的流動,就是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所以鄉村人口的減少不可避免。這種變局在全國范圍內發生,只要我們置身鄉村,都會對這種變動有感受,它不是某些地域的特定問題。
問:在您看來,鄉村過疏化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對策?其他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嗎?
答: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其運行和發展也有其特殊的內在肌理。如果我們承認這樣一個變動前提的話,那么就一定會尋找出一些相應的對策。近年來,我主要關注日本20世紀60年代以來針對鄉村過疏化的對策,這對于我們今天中國所面對的鄉村過疏化問題,還是具有一定啟示意義的。
第一個是所謂經濟對策。既然鄉村過疏地域衰敗最主要的表現是經濟凋敝,那么,各種過疏對策自然首先將政策目標指向了經濟開發領域。試圖通過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等經濟對策,以實現過疏地域的發展和振興。如在日本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陸續推出的過疏對策中,“積極開發論”都占據了主導地位,希望通過建立企業,投入大型公共設施項目等方法,以扭轉鄉村衰落的事實。應該說,經濟開發意義上的過疏對策在初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開發意義上的過疏對策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現代經濟集中化、過密化發展趨向,使得企業的流向并不趨近于過疏地域,從而給過疏地域的經濟振興方略蒙上一層陰影;很多開發要求強烈的過疏化地域因其環境、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弱點,使其并不適合走經濟開發之路;過疏地域勞動力的普遍缺乏。對于年輕人來說,無論過疏地域的公共設施如何整備,但那些沒有工作場所的地方都不可能成為青年人的理想居所。
于是,20世紀晚期各國的過疏地域治理已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由重視“內在的開發”,注意經濟開發地方特色。其最具典型意義的事件是“一村一品”運動?!耙淮逡黄贰笔侨毡敬蠓挚h知事首倡的一種過疏地域振興活動,主要是指每一地域(町村)都運用其智慧,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這些特色產品或者是古時流傳下來的建筑舊居遺跡,可以是口耳相傳的民謠,民間歌舞,也可以是地方出產的有形的土特物產,結果大獲成功?!耙淮逡黄贰边\動實際上是在從外部引進企業已不可能的過疏地域,轉而走向挖掘和激活地域傳統內在資源、人才,凸顯地域個性,以地域居民獨具的智慧和理念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產品,這是典型的內在的開發策略。
第二個是人口對策。因為過疏地域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就是人口的大量減少。這種減少不是一般意義的減少,而是年輕人大量外流。因此,設法留住年輕人,給年輕人創業的機會和發展的條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留住年輕人的同時,也要發揮老年人的作用,這就是人口對策。
第三個對策是文化對策。文化對策就是由過去注重物的開發,到現在重視精神價值的開發與重構,重視地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如,對基于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而生發出的自然資源,以及基于地域歷史發展進程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過去單純的追求物的豐富性到追求文化的價值,并且將這種價值放大。
第四個對策是組織對策。發掘激活過疏化村落自治的傳統,發揮村落精英的作用,加強村落組織的建設,增強鄉村的凝聚力,以避免過疏的村落出現一種社會衰敗的現象。
問:您剛才提到發揮精英的力量解決鄉村過疏化問題,南大社會學院去年也參與了福建一都的“精準扶貧、建設美麗鄉村”的項目,是希望借助城市精英的力量來改變鄉村的衰敗,您認為這個過程有哪些問題是需要注意的?
答:對于這個問題,我有這么幾點思考。
第一,我們今天談三農問題、農村問題時,一定不要單純地局限于以農村來談農村,必須放到城鄉框架體系內統一思考。要將鄉村問題放到城鄉體系的框架內加以解決,必須在城鄉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觀念。原來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建立在城鄉不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的一套制度框架和關系體系。今天當我們打破了這種城鄉二元結構之后,就應該建立起新的城鄉關系理念,這就是要把城市的要素引入農村,把一種外在的、現代的、新的資源和力量納入到農村的發展進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意義的思路。
第二,在引進城市元素、資本下鄉的過程中,需要認真把握一個限度。資本下鄉、城市的元素進入鄉村一方面可以激活鄉村,給予鄉村一定城市資源的沖擊和激活;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一些城市元素覆蓋鄉村元素,甚至導致資本侵蝕、強制拆遷,讓農民利益受損的情況發生?,F在中國學術界關于資本下鄉的爭議非常激烈:反對派認為,資本下鄉是對鄉村的一次洗劫和沖擊,而贊成派則認為這可以給鄉村賦予現代活力,資源的投入會賦予鄉村轉型的必要條件。所以,如何在這兩種爭論之間實現超越,我認為把握城鄉之間的互動的尺度和限度,包括制度的規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簡介:田毅鵬,祖籍河南舞陽,1963年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F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系主任,研究方向是理論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中國社會思想史等。主要學術兼職有:第八屆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社會工作碩士(MSW)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民政部城鄉社區建設咨詢專家,國家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社會學學科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紫金傳媒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