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跳石子”模式 南嶺走廊 千年瑤寨 精準脫貧
根據筆者近幾年針對南嶺走廊尤其是羅霄山片區的田野調研,我們將目光投注到一個特別的村寨——湖南省宜章縣莽山瑤族鄉跳石子村,這是一個千年瑤寨——地處海拔800米的半山腰,共29戶人家,120余口人,因長期以來無集體財產、無當地企業、無礦產,全村人均GDP僅2-3千元,24戶人家80多名瑤胞都是貧困戶,住的全是泥胚屋。在“政府——行業——社會”的共同合力介入下,以五大發展理念破解當前“三農”難題、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并圍繞現代農業、農民增收、農村改革、新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等戰略提出一系列新舉措,逐步走出了一條極具地方特色的脫貧之路。比如,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林結合、種養加一體、傳習活化農耕文化、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樹立大食物觀;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起,在“新鄉賢”——何勇的帶領感召下,村民自發與莽山土里巴吉公司合作成立跳石子生態農業公司及合作社,主要養殖莽山黑豚。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12月28日,跳石子村的入社貧困戶村民每戶都如愿拿到了4000元的分紅,已收回當初的本錢,且分得黑豚肉5斤。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貧困瑤寨正走在致富大道上。
一、支點:因地制宜 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民更有獲得感
在加大政府扶貧投入的同時,注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積極引導行業力量及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一是建立與省市縣相關部門的定點對口幫扶,強化脫貧減困得責任制;二是引進行業的有事技術力量,結合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發展龍頭企業,以產業扶貧帶動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三是借助各民間幫扶組織等社會力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形成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一)培植高山云霧茶,釋放林下經濟活力
1、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積極參與產業化全過程并分享收益,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形成穩定利益關系,實現共同發展。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對接。鼓勵企業在本區域建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支持企業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裕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積極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新形式。
2、回應農產品側供應改革。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農業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民增收動能弱化……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以上一系列矛盾和難題。目前農業發展中存在諸多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在供給側。針對跳石子村,進行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
(1)調結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調結構。把鏈條拉長,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收益,提高農民收入;把品質調優,增加消費者需要的高質量農產品供給。同時,還要把效益調高,改變農業長期存在的低效益循環局面。從今年開始將逐步改變種植模式。
(2)降成本。從源頭上來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見成效,必須降低農業成本,重點抓好“四化一減”。“四化”,即農業適度規模化、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一減”,即大力推廣綠色清潔、節水、節肥、節藥生產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具體來說,要通過精準用藥、精準施肥、精準用種,降低農業的物化成本。此外,“十三五”期間,將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和適度規模化生產,實現更精準化的生產,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
(3)補短板。而就跳石子農業的現狀而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補短板尤為迫切。雖然它在生產環節有優勢,但在加工、流通、服務環節并不明顯,必須通過補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短板,使加工環節強起來,流通環節活起來。另外一個制約因素,是資源環境短板。由于此前過多地追求產量,一些地方出現土壤退化酸化、地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今后,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資源環境的有力保護要實現雙贏。
(二)倡導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拓展休閑觀光業的動力
充分依托跳石子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瑤族風情的特色小村,建成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區。未來,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統手工藝計劃,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
(三)打造莽山黑豚民族品牌,激活定制農業潛力
莽山黑豚是郴州市莽山土里巴吉農莊有限公司的主打品牌,由牧豬人何勇花費五年時間,利用湘西黑豬與莽山野豬本交配選育而成的新豬種,抗寒抗病強,肉品別具風味,是改良豬種的樣本,與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創建農業品牌的精神非常吻合。公司秉承“生態、環保、綠色、安全”理念,“一個產品一個故事”,發掘總結了一套適合南方山區的“古法放牧”模式,豬、雞混牧,建立排泄物自清理生態閉環系統,以混牧密度為生態閉環系統控制節點,以石蛙繁殖生長狀態為檢測混牧承載力的生物參照樣本,建立混牧密度的模型。飼料由公司獨立組方,采用玉米、稻谷、小麥、大豆谷物發酵而成,實現全程不用疫苗、不用抗生素、不用激素,用中草藥防治疾病,保證綠色無污染,出品高端。公司以品鑒館直營、電子商務直營、委托生產,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直線銷售模式,全程溯源,建立產品極致透明機制和誠信倫理機制。公司于2015年6月在莽山跳石子開辟第一個“合作社+土里巴吉”的合作公司,土里巴吉提供技術,規范化管理合作公司。產品已經獲市場認可,現已在莽山森林公園、郴州市王仙嶺生態公園、深圳市香蜜湖、珠海市香洲開設了品鑒館,且已設立關聯企業宜章土里巴吉跳石子生態農業公司、宜章土里巴吉莽山黑豚館餐飲公司、郴州土里巴吉莽山黑豚開發公司、廣州土里巴吉生態農業公司。
二、內核:思想扶貧 搭建合作平臺,提升農民話語權,讓農民更有存在感
(一)“合作社+農戶+基地”,還權于民
跳石子村組與莽山土里巴吉公司的股份合作模式,各占50%股份,且法人代表由村民自己擔任、財務也由村民負責監管。農民所占的50%不動,其余50%中10%用于對接市場,20%鄉賢能人,20%管理。農民出任合作公司法定代表人,負責財務管理、委派監事。農民將合作公司的事情視為自家的事情。尊重農民、信任農民,激發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核心精神。
1、把準脈搏,找到癥結所系。充分發揮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深入基層“了民情、聽民聲”,梳理總結群眾致貧原因,做到“村由規劃、組有方案、戶有檔案”。及時跟進扶貧對象的狀態和扶貧措施的進程,實行信息即時更新、動態管理、逐步推進扶貧工作。
2、找準對策,抓好示范帶動。注重收集扶貧對象的需求,因地、因對象制定適宜的幫扶措施,讓貧困戶找到適合自己的扶貧項目,采取“以短養長,林茶套種,以種促收,以種促管”的發展模式,建立項目典型示范基地,帶動農民創業就業。扶持扶貧特色產業,重點支持油茶、茶葉、毛竹、畜禽養殖和旅游業等覆蓋面大、帶動力強、扶貧效益明顯的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轉化。
3、扎準穴位,切除病痛根源。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按照產業化扶貧要求,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扶貧龍頭企業、小微型企業等能夠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產業組織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支持建立片區農業產業化扶貧促進組織,探索按照社會企業模式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的新機制新途徑。組建專業隊伍,培訓農民,讓貧困農戶認清脫貧致富的本質,主動積極提高自身勞動素質和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消除貧困落后。
(二)創設瑤族農耕文明活態博物館,傳承民族文明
基于莽山瑤族獨一無二的農耕文明,生產生活民俗旅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莽山瑤族豐富多彩的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創立瑤族農耕文明活態博物館,發展莽山瑤族生態文化旅游業,提供瑤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采用“公司+生態博物館+專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模式,集種植、研發、加工、休閑觀光、銷售等為一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知名度。積極籌劃開辟以下專區:
1、瑤族生態建筑區
展示瑤族民居的動態發展歷程:洞穴-茅屋-樹皮屋-瓦屋。對現有建筑進行修繕保護,作為景觀。
(1)人居平房
(2)人住樓房
(3)兩層屋
此屋多半下截用大石砌成,上截用土磚,樓梯可有可無:
(4)神廟
a.文化極深之神廟 b.一部分漢化之神廟c.原始神廟
2、瑤族日常生活生計模式區:
生活器具:鍋碗筷、圓桌、長凳、小矮凳、碗櫥、水桶、水瓢、水力木臼、人力木臼、鐮刀、竹制酒桶、石磨等。
農具:犁、耙、鋤等。
3、 瑤族生態農耕文明區
(1)谷物類
a.糯:大糯,雪糯,多種糯米以釀酒
b.粘米:烏禾、牛糞粘、秤花粘、白谷粘、有須粘。
(2)雜糧類:甘薯、芋、牛根栗、黃栗、高粱玉蜀黍等
(3)茶類:分為飲料用途和榨油,瑤山山麓溪畔有不少自身茶樹。
(4)作坊:農家酒坊、農家油坊等。
4、瑤族傳統醫藥體驗區
瑤醫在診斷方法上,采用望、聞、問、觸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鼻診、目診、面診及觀察患者大小便的質、色、氣味來辯別疾病。在治療方法上,瑤醫除了采用針灸、針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處,還應用瑤醫特有的磨藥療法、杉刺療法、火功療法、火油燈療法、火堆療法等治療一些疑難雜病,常收到滿意的療效。獨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等104種瑤醫常用藥,分為“風藥”和“打藥”兩大類。“風”即柔弱、柔軟;“打”即堅硬、堅強。“風藥”具有和緩,平調腑臟功能的作用,“打藥”則取效迅速,具有驅逐邪氣之效。
5、瑤族傳統服飾展示區
(1)瑤男 全身著衣、褲、頭帕、腰帶、腿帶,配耳環、手鐲、衣襟前后之方塊花繡。
(2)瑤婦。著帽、衣、裙、紅花腰帶、腿帶、耳環、手鐲等。
(3)特種服裝。舉行度身大典時及巫者在較大的敬神儀式中,另有特殊衣服罩于常服上。
6、瑤族文化生活區
特殊的婚禮習俗、盤王節、正月十六忌鼠、正月二十忌風、二月初一忌鳥、三月初三吃染色糯米飯、殺雞祭祖;五月端午節喝雄黃酒;八月選良辰吉日吃新米飯,過新米節,祭“谷娘”和祖先、起春節、團圓節、賽鼓等。有長鼓舞、花棍舞、篝火晚會、以及各種鄉村民俗節慶和鄉村旅游文化賽事活動。
三、目標:鄉村治理實現詩意棲居,升華鄉愁,讓農民更有尊嚴感
(一)創建鄉村建設實驗室,弘揚農理
基于流動鄉土的現實,何勇以跳石子為基地,依托湘南學院,創建鄉村建設實驗室,一方面是弘揚農理,另一方面是探討鄉村治理的新路徑。為規避市場對村落的僭越,村落的未來仍取決于農民的主體實踐。跳石子的脫貧之路,并不意味著村落的終結,而是實現轉型,從傳統封閉自律的生產生活共同體走向現代開放自為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這是一種超越傳統農業社會中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的農業文明的文明,也是一種超越現代農業社會里在資本大廈上建立的工業文明的文明,是一種面對兩種環境危機時主動尋求自救的、建立在捍衛自然法則和維護社會契約之上的、視人類和它者為生命共同體的新的文明訴求。
文明是副產品,在建構鄉村建設實驗室過程中,文化的力量至關重要。哲學家雷蒙·威廉斯認為,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才能為綠色農業和生態文明提供物質基礎和意識范式,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賦予人們“個體”、“金錢”等因素以外的意義系統,也使“鄉村更像鄉村”。
(二)創辦農耕學堂,傳習農法
2016年6月1日,旨在“把瑤族服裝穿起來、把瑤族歌舞唱起跳起來、把瑤族文化和國學文化傳承下來”的土里巴吉農耕學堂在跳石子組正式啟動,跳石子瑤民吟唱自己的瑤寨歌《迎著太陽,走在致富的大道上》,優美的瑤歌從教室飄出,響徹山谷,唱出了瑤民新生活。一派吉祥——
哪朝哪代,逃荒逃難,瑤族先民到了莽山。林深深草莽莽,懸崖小路砦門當關,若有盜匪上,石子跳呀跳,誰敢再來犯?茅屋草舍越千年,解放了,新瑤民,當家作主看世界,山外出太陽。
斗轉星移日月光,去年的去年,水泥馬路修到寨中央。今年的去年,城里轎車進了山;今年的今年,莽山黑豚館開了張,穿得瑤服喜洋洋。好時代,好政策,迎著太陽,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以后還將陸續開課《產品溯源監督》、《瑤族文化與游客》、《犁田煮酒磨豆腐農耕體驗》等,每季至少一講, 其主要內容是傳承瑤族文化特色、傳授“致富經”,探索鄉村建設之路,傳習農耕技法,活化村寨民俗文化,教幼童興讀蒙學,傳承農耕文明。
總之,由于南嶺走廊民族聚居區的資源匱乏、信息不對稱等多重因素,其農村發展被現代化、工業化和信息化遠遠拋在了后面,農民從原來的“當家人”逐漸變成了“邊緣人”。但透過正在成型的“跳石子模式”,特別是何勇經過多年的摸索所提出的“一切權利歸社員”、“導入尊嚴的扶貧”、教化自覺扶貧”、“勞動物化商品扶貧”等一系列新穎的鄉村建設理念,我們深深感受到,農村脫貧不僅僅是需要工業反哺鄉村,而且更是鄉村如何尋找屬于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尤其是發展特色農業。在蓬蓬勃勃的山地民族新鄉村建設中,更應從結構和制度上去考慮如何減少城鄉差距,整合資源,尊重且重建中國農民的主體性,做好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最終實現農業農村大發展,跳石子模式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實踐探索。
作者簡介:曾鷹,男,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倫理學博士后,主要從事鄉村文化、鄉村治理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