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呂本富:互聯網+背景下縣域經濟的轉型應對之策

[ 作者:呂本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03 錄入:王惠敏 ]

郡縣治,天下安。在中國上千年的縣域治理傳統中,“勸民農桑”都是第一位的工作,縣域經濟成為國家發展中相對獨立的單元。當前,縣域占到近95%的國土面積,但縣域經濟卻只占全國GDP的一半。在縣域經濟的發展方面,東中西部又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我看來,從2015年以后,縣域經濟面臨著強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與北上廣深相比還要大,具體主要體現在縣域轉型、生態壓力、人才流失等三方面。

縣域轉型的三大壓力

從目前縣域的發展情況來看,首先是縣域經濟的轉型問題,其次是當地的生態問題,再者是因為縣域經濟欠發達導致人才流失的問題。

首先是轉型壓力。縣域經濟在過去多集中在低端行業,或者是高端產業當中的加工環節,受經濟減速的效用最大,所以盈利、資金、生態、人才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資金的壓力,特別是銀行業上收信貸的審批權限,對縣域經濟的壓力很大。

其次是生態的壓力。縣域政府在過去三十年以GDP增長為綱,對生態環境重視力度不夠,現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地方政府需要花大力氣去治理。

再者是人才流失的壓力。縣域經濟要發展就需要人才,而縣域經濟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卻越來越差。部分區域認為只要當地的交通便利,就容易吸引人才返鄉,但事實有時相反。當地交通雖便利,但經濟環境卻不行,這是交通的便利就加快了本土人才向外流失的速度

為了應對上述壓力,很多縣域不約而同地選擇“縣域電商”作為工作抓手。

GDP不是縣域電商的唯一標準

在行政規劃體系里縣是一個很好的單位節點,可通過縣的單位節點來推動鄉、鎮、村消費和生產流通的互聯網化,因此縣域電商應運而生。但目前縣域市場中,假冒偽劣、質次價高的問題依然很嚴重,普遍缺乏科學的種植和養殖技能,縣域電商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鏈條,其中包括的環節很多,從最開始的培訓到資金、農資,再到產品追溯、運輸和銷售,只有將每個環節都做好,完成物流體系、支付體系、服務體系、消費習慣的對接,把農村的消費和生產接入到互聯網電商的生態系統中來。最終才能實現優品、優態、優質、優價,真正將好的產品通過互聯網的渠道銷售到城市或全國。

縣域電商的第二步就是“互聯網+縣域”工程。“互聯網+”的實現肯定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深度融合。傳統企業融合了互聯網后,將帶來的是“互聯網+”下的爆炸級市場,這就是產品與互聯網融合帶來的爆點。那么對于涉“網”未深的傳統企業,也應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多維連接更多的商戶。但是傳統企業觸網不僅僅是創造生機,有時候也會如履薄冰。互聯網確實是在創造連接,而“互聯網+”則是在連接的基礎上,實現融合與跨界,創造新業態。在這過程中,它將充分優化原有社會資源配置,同時也有可能將集成某些社會資源,這樣必然極大的改變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

現在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二、三產業勞動生產力的28%,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31%,提高城市化比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縣域電商的使命就是服務當地主導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而不僅僅在于增加多少GDP和財政收入。

重點培育主導產業

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或者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像企業也一樣,也要尋找自己的競爭策略。你這個縣域比另外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為什么要超過他,或者說跟他有什么差異,那就要要考慮到怎么來做競爭。培育縣域主導產業,不管壓力再大,一個縣的經濟要發展,就要培育主導產業。

第一,一個縣的經濟要發展,不管壓力有多大,一定要培育主導產業。從邁入全國先進縣的縣域案例來看,這些縣域呈現出三個基本特點:即城市化做得不錯,鄉鎮城市化一般要占這個縣的50%以上;農業正在轉變成工業;有主導產業。

一個縣域一般會形成一個塊狀經濟,一個縣大約100萬人左右,一般一千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一定要搞一個主導產業,或者說是兩個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形成專業化分工,提高產品的品質。一個縣只要有一個主導產業,經濟就不會落后。

第二,圍繞主導產業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圍繞當地的資源,比如說農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或者吸引沿海的產業轉移,不要搞太多,搞一個、兩個主導產業,圍繞著主導產業形成專業化分工,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對于縣域內的工業企業,建議企業做單打一的產品。對于縣域經濟內部的企業,特別是企業產品的品牌也不強勢,一定是做減法不做加法。那么對于縣域經濟也是這樣的,一定是選擇12個主導產業,不是面面開花。

對于沒有工業積累的縣域怎么辦?一般來說,根據資源稟賦,沒有工業經濟積累的縣肯定是做農業產業化。對于后發地區來說,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就面臨供給側改革的壓力,必須有新路徑和新策略,C2B(消費引導生產)就是實行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的最佳方案。

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共舉

對于過去沒有工業積累的縣域怎么辦?過去我們這個地方縣域就沒有過去的工業,一般來說第一步,沒有工業經濟積累的縣肯定是做農業產業化,根據資源稟賦,如果沒有工業積累,農業產業化是很多縣域的第一選擇。我們說農業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就和城市化連在一起,城市化自然要做到城鄉的統籌。

當地如果沒有工業積累,農業產業化是很多縣域的第一選擇。農業產業化有幾類,一個是做農產品的流通,第二做農產品的新加工,當然和此相關的就是縣域電商。所以如果縣域沒有工業積累,第一就是把農產品的流通行業做起來。

眼下,從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現狀來看,市場已經飽和,增量很難消化,而且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價格已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因此簡單的依靠增產、提價也難以實現農民的增收,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仍然在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政府出面單純的去號召農民不行,在職能的履行上,政府不能缺位但也不能越位,不然,政府面臨的壓力太大。

當然還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一般來說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農業生產力的28%,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31%。工業是一年都在運營的,這就是農業企業和工業的差距,所以農業為什么不能富人呢,因為季節造成的。

如果提高農業的效率與農民的收入,就要提高農產品的效率,就是怎么讓城市化、讓農民變成城鎮的居民,農民種完農地以后不能閑著,可以去其他方面的服務業來就業,這樣一來可提高整個縣域的收入。

但是提高農業的效率需要和城市化相結合,就遇到了城市化的問題,就是縣域的承載的就業能力不足,比如說縣城的房子雖然便宜,賣到20003000元一平米,北京都賣到2萬、3萬,北京一般的規律是一環差1萬,二環賣到6萬,三環就賣5萬,四環就4萬。但是為什么還有好多人,特別是好多大學生還愿意到北京做個北漂呢,就是因為有就業的需求。

縣域當地的生活成本雖然很低,但是當地的產業和就業不能承載。所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就是需要讓這些農民變成城市的居民,能隨時都有工作,這就要求當地就要有就業承載能力,要把農業產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推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鄉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中文手机在线 | 中文字伊人大蕉香大蕉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首页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专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95 | 最新热久久99这里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