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觀點認為:現在鄉村人口外流,年輕人不愿意返鄉,是因為我們的鄉村條件太差。不過在日本,鄉村振興已持續70年,環境與設施相當優越,但年輕人依然紛紛“逃離”鄉村,涌向東京為首的三大都市圈。
鄉村如何振興,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日本的案例,頗為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個人的車站——表面溫情,背后悲傷
前幾年,日本北海道“一個人車站”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中國人。
日本北海道旅客鐵路公司計劃關閉“上白滝站”,后來發現有一名學生還在使用,于是決定繼續保留,直至女學生生畢業。故事很溫暖,但背后的情況很悲傷。
由于城市化、高齡化、少子化的日益嚴重,日本鄉村人口急劇減少,出現了大量“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的學校”、“一個人的車站”現象。真正留在鄉村的,也都是年齡偏大的人群。
上周筆者在美山町考察,這個完整保留了日本最地道生活風貌和景觀的鄉村,被稱為“日本人的心靈故鄉”,每年游客30萬。
不過美山町地區觀光協會秘書長卻憂心忡忡地說:雖然這里已成為日本鄉村發展的標桿,但人口依然在持續減少,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很少愿意返鄉。村里種田的都是60歲以上老人。
二、東京很“熱”,鄉村很“冷”
了解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沒有城鄉二元結構,鄉村環境也堪比“世外桃源”,但即便如此,“空心化”依然愈演愈烈。為何?
1、 東京的虹吸“黑洞”
最樸素的道理,“人往高處走”。大城市也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公共配套。現在日本東京都市圈,已經匯集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并且平均每年凈增14.5萬。就連大阪和名古屋這樣的大都市,近些年也出現了企業總部和人口流向東京的現象。
東京流入流出人口變化圖 流入東京都市圈的人群中,20-24歲占據多數
其實不只日本,人口向城市群集中,是全世界的現象。逆城市化,在主流現象中從未真正出現過。
2、 生育率低,人口整體減少
農村人口減少,除了年輕人流向大城市外,日本高齡化、少子化導致的整體人口下降也是大背景。根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統計,按照現在的速度,到2065年,日本人口將減少四分之一。
高齡化少子化,還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口和農業人口的減少。在和擁有100多家社區店的八百一生食超市董事交流時,他也說到:公司旗下五家農場,平均工人年齡近70歲。
3、 東京都市圈大學“熱”
大多數年輕人到東京的目的,無外乎求學和求職。日本全國大學院(包含大學)有777家學校,東京附近就有261家,33.5%的大學都聚集在東京附近。教育資源的集中,也是日本年輕人選擇東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高齡化嚴重的日本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三分之一
4、 高額的遺產稅
日本房屋地產私有,但繼承并不容易,需要繳納10%-55%的遺產稅才能繼承。如果拆掉空屋形成閑置土地,則需要繳納比閑置房屋多5倍的房產稅。這就導致年輕人不愿回鄉繼承家業。
5、 養老機構搬離鄉村
養老產業是日本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但老人們更愿意住在靠近車站、交通設施較便利的區域,方便子女經常見面及短期的照顧。
而對養老機構來說,入住率是項目盈虧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那些老齡化嚴重且財政收入較為充裕的大中型城市就成為首選之地。
在這樣的內外驅動下,日本眾多養老院紛紛從傳統的山清水秀隱世之地遷出,轉而進駐交通便利的成熟區域,這一狀況進一步抽離了鄉村的人口。
日本鄉村很美,人也很少。一些商店下午五點就關門
除此之外,日本發達的主題樂園、動漫產業、美術館等等,使得日本人周末休閑度假可選擇的空間非常之多。鄉村游,只是若干個選項之一。
美山町觀光協會秘書長說,來美山町觀光旅游的,多是“銀發經濟”,年輕人和孩子非常少。對此,一位長期在日本生活的朋友說,現在日本老人會有一些“鄉愁”,愿意到鄉村看看。孩子們沒有農村生活經歷,還是更傾向于“好玩”的地方。
三、送房子送現金,年輕人依然不愿返鄉
為了解決鄉村的困境,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推出了一系列“地方創生”政策,試圖為鄉村注入活水。
1、“空屋計劃”,房子免費送
隨著人口負增長成為趨勢,日本出現了大量無人居住的“空屋”。有機構預計,到2033年,日本空屋數量將上升到2147萬間,相當于日本三分之一的建成房屋。
為了解決空屋造成的資源浪費,并激勵鄉村人口增加,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推出了“空屋計劃”、上線“棄宅銀行”,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尋找國內外的“接盤者”。一些地區甚至給出了超級福利——房子免費送。
2、打溫情牌以吸引外來移民
比如岡山縣早島町不僅提供4-5歲孩童的免費托育服務,每周還給所有中小學生開設英語對話課等。當地官員也公開表示“整個早島町都在推廣給孩子的教育”。
3、推動“教育下鄉”
日本政府頒布“食育基本法”,規定中小學生必須定期到鄉村去體驗生活。并鼓勵鄉村發展“教育民泊”,試圖通過“一舉兩得”的辦法,為鄉村注入活水,并培養孩子對鄉村的感情。
4、鼓勵“企業下鄉”
一些小鎮招募初創企業前來開設公司,給予優惠政策和相關補貼。并支持經營意識較強的定居者開設民宿、咖啡館,促進當地的經濟活動。比如,神山町是一個位于德島縣中央位置的偏僻村落,鮮有外人問津,如今吸引了數十家IT企業從都市搬進木造古民房,人們美其名曰“神山奇跡”。
5、限制東京高校擴招
為了防止借助上大學移居東京的年輕人不斷增加,去年五月,日本參議院通過了“10年內禁止東京都23區的大學增加招生名額”的新法。同時,新法將為地方大學提供補助金,鼓勵他們吸引年輕人就讀。
60歲以上的老人,是日本農村耕種的主力。
6、搬離東京,給300萬日元
去年11月22日,為了解決人們涌向東京的問題,日本政府提出一項新的補貼制度,打算提供給每位搬出東京的居民300萬日元,協助支付搬家費用與住房費用。
除此之外,還有議員提出“奇葩”想法。比如建議將發達的色情產業和博彩產業轉移到偏遠的鄉村去。
不過各種“手段”用盡,雖然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整體來看,人口整體減少,年輕人涌向大城市的趨勢并沒有根本扭轉。
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截止2018年,日本境內人口連續9年持續減少,但是東京的人口連續22年增長。日本47個縣市中,41個人口持續下滑。其他增長的六個,有五個是在東京周邊。
現在高齡化、少子化、鄉村空心化已經是日本政府的三大心頭大患。其中核心的高齡化更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政客們為了迎合占三分之一人口的60歲以上選民,要努力地建設養老設施,間接地減少了其他方面支出。還有日本老人為了清凈,不愿在社區里建幼兒園。
四、日本鄉村困境的警示
1、從日本的經歷可以看到,鄉村環境優化并不能真正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機會依然是年輕人向往大城市的根本原因。
鄉村旅游、鄉村創客基地的打造,能夠活化極個別鄉村,但解決不了全部鄉村的問題。日本超過90%的城鎮化率,都沒有“反哺”好10%的鄉村,我們尚且不足50%的城鎮化率,也就更不能依賴鄉村旅游。
2、高齡化是導致很多日本社會問題的禍首。高齡化的背后,是少子化。少子化的背后,一般觀點認為是生活壓力問題。不過日本的高社會福利下,低生育率依然愈演愈烈。所以有專家認為,少子化的真正原因,更多是社會意識的多元化。
明治維新帶來的“全面西化”后,當家族責任和社會道德輿論不成為枷鎖,日本年輕人就更加追求自我,不僅少子化嚴重,單身化更是普遍。以至于不斷傳出開征“單身稅”的消息。
3、客觀地看,我們的鄉村發展水平距離日本還有至少20年的差距。日本鄉村現在的困境,很有可能是我們將來會遇到的問題。不過慶幸的是,我們政府早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前開始著手。相比于日本在高度城市化之后才開始解決鄉村問題,我們現在提“鄉村振興”,實際上是在一邊城市化,一邊振興鄉村。
城市化率不足的時候,就開始實施鄉村振興,肯定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但也是為避免日本鄉村問題提前入手。
有理由相信,這種未雨綢繆,再加上社會主義體制的優勢,我們的鄉村一定會避免“日本式困境”,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尖椒農旅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