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來了駐村干部!”自打贏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來,上級部門派駐黨員干部到扶貧一線,擔任第一書記、扶貧隊隊員等職務。為了防止扶貧干部“駐村”不住村、“掛名”不干事等現象,各級文件對駐村扶貧干部管理進行了規范。每周“五個白天、四個黑夜”基本成為駐村干部的工作常態。部分駐村扶貧干部向媒體反映,一味地住村有時并不能帶來更多的工作成效,過于苛刻、僵化的住村指標反而容易綁住他們干事的手腳。
應該說,為了確保艱巨而又緊迫的駐村扶貧任務及時、保質完成,同時也為了遏止一些扶貧干部虛于應付、掛名不干事、混資歷等現象,上級部門對駐村扶貧人員進行相應的制度規范,是一種必然。但是,凡事過猶則不及。如果這些監督管理制度被制定得過于機械,拋卻實施扶貧措施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單純為讓駐村扶貧人員待在村子里而死板執行,就會失去其真正意義所在。
事實上,駐村扶貧人員的根本目的不是住村,而是利用住村的機會,深入透徹了解民情,進而結合民需,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背后單位和機關的組織優勢,把以往當地群眾無法了解和接觸到的信息、項目、資金等引進到所駐村,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這就需要駐村扶貧人員要對摸透民情的基礎上,適時準確地通過跑外聯等方式把相關扶貧資金、項目帶回村內。
就此而言,實施每周“五天四夜”住村制、天天網絡打卡簽到簽退等制度,無法使上述目標有效實現。這些方式,更多時候會把駐村扶貧人員禁錮在村內碌碌無為,很多項目、資金,不走出去招引、爭取是無法到手的。
那么如何才能既保證駐村干部工作的靈活度,又杜絕“假駐村”“假扶貧”呢?可以考慮在通過修改現有制度,放松準村天數、打卡考核天數的基礎上,通過詳細檢查駐村扶貧人員民情日記、辦事日志的方式,了解工作進度。然后,督導部門通過書面查驗和相關情況找當事人等核實等方式落實真偽。最重要的,要在每季度、年度對駐村人員所辦實事進行跟蹤核查,給予扶貧效果評價和獎懲。這些做法,雖然會提升駐村督察機構和人員工作難度,增大他們的工作量,但卻行之有效,可以有效避免扶貧工作僵化。
反過來講,一些地方長期用所謂的駐村指標綁住駐村扶貧人員,根本上還是扶貧懶政和扶貧不精準。一方面,這樣的制度讓考核督導變得容易了,但卻羈絆了扶貧駐村人員真正能量的發揮;另一方面,精準扶貧不但包括對貧困人員識別、貧困政策出臺、幫扶項目實施的精準,也包括對駐村幫扶人員制度管理的精準。如果連扶貧駐村人員的管理制度都難言科學,甚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味道十足,又如何有效取信于民?
“住村指標綁架駐村”,不僅有損駐村人員扶貧的積極性和靈活度,更傷害了群眾對扶貧政策的認可度。面對各種“住村指標綁架駐村”的情況,不能出現社會和基層呼吁改變已久,有關方面卻視若無睹,遲遲不進行糾正,甚至愈演愈烈的情況。破除精準扶貧中的形式主義,亟待相關部門對類似“住村指標綁架駐村”的不科學管理方式進行常態發現和清理。唯有如此,才能管住人、管好人,激發內在動能,落實好相關扶貧政策和要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