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農民的終結》有感

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中,寫到了傳統小農身份的終結,本人認為,這還意味著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解體,小農身份的終結只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解體的具象表現。在此文中,作者多次強調農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系,并從多角度闡述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對農民的特殊性、復雜性以及無可替代性。“所有的農業文明都賦予土地一種崇高的價值,從不把土地視為一種類似其他物品的財產。”(p59)因此,本人試圖從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社會性質出發,研究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農民與土地關系高度黏合的經濟動因。

一、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表現

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高度黏合的,這種黏合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農民必須依賴土地,土地是滿足農民生存需要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農民不得不依賴土地,除了依賴土地之外,農民一無所有。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中反復強調土地對農民的特殊性,農民對土地有著強烈的、特殊的情感,這些情感表現為時間對農民的特殊含義、農民對土地深厚的情感、社會聲望的獲得等。費老也曾多次在其書中表達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農經濟下的土地,不僅是農民的衣食來源,甚至是其社會聲望與地位的來源。

1.農民對土地的情感

“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農民對于土地的情感可以體現為土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性,孟德拉斯多次在書中提出,“所有的農業文明都賦予土地一種崇高的價值,從不把土地視為一種類似其他物品的財產。”“地產曾是家庭的一個成員”(p59)土地在家庭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這個地位是由土地對于農民的經濟價值所決定的。

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我認為農民與土地之間是相互成就的,農民用其一生的時間照料土地;而土地是家庭的經濟保障與生存保障,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此農民是自己的主人、是土地的主人。一方面,農民是自己的主人。這一點可以體現在農民對于自我勞動時間的安排,以及可以不為外界所干擾,其經濟命脈與生存命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雜交玉米被引進法國農業系統中時,產生勞動剩余后,農民在可以得到比之前多的利潤時,反而充滿了憂慮:因為他們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他們的情緒要隨玉米的市場價格的波動而波動。

另一方面,農民是土地的主人。農民能夠自由的安排土地:對土地作物、土地輪作系統、耕種面積等的掌控,且農民引以為傲的就是其耕種土地的經驗。農民在受到嚴重的剝削時,在沉重的生活負擔壓到身上難以喘氣之時,他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一絲安慰與慰藉,他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排自己的想要的一切。所以在技術變革之際,農民不僅沒有產生產量提高后自己生活能變好的美好期許,反而會感覺到恐慌與不安,這份不安的突出原因是,他們意識到自己將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土地的主人,將不再能夠按照自己的經驗安排土地上的一切。“如果技術經常地改進,內行的農業勞動者就必須不斷地期待從技術顧問那里得到引進新事物、從事改進和進行變革的建議。這樣一來,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了,他永遠需要一個師傅來向他傳授知識。”(p129)

2.社會聲望與土地耕作直接相聯系

孟德拉斯多次強調農民社會聲望的來源,針對社會“新人”而言,其社會聲望是同其家庭所聯系在一起的。而對于“老人”而言,農民的社會聲望更多的依賴于土地上的資本:“過去,聲望是以地產的面積和牲畜的頭數來衡量的,今天,拖拉機是另一個決定性的標志,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在幾年前就已經是聲望的標志了。”(p193)品德修養不是成為農民社會聲望的根本衡量標志,其社會聲望的高低與其在土地上的財富的多寡有關。這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社會性質帶來的必然結果,因為土地是他們的一切,他們能依賴的只有土地,因此社會聲望的衡量標準也只能從土地上入手。

與現代社會不同,現代社會的社會聲望最主要的是源于此人的道德修養、品德脾性,盡管會與財富的多寡有一定的關系,但若一個人擁有足額的財富,然而若是品德變壞,則其社會聲望將與其財富的多寡成反比。同時,收入對于小農以及現代社會的農民而言具有不同的意義,“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中,收入的概念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們消費的是他們所生產的東西。”(p54)而對現代社會的農民來說,獲得收入是其耕種土地的目的。

3.時間是耕種的節奏

對于小農而言,時間的作用不是測量其自身所度過的光陰,而是對于土地而言要耕種的節奏。孟德拉斯認為,時間對于小農而言,不是計量單位,而是一種節奏,是一種他們下地勞作的節奏。這種節奏由于土地耕種的特殊性,往往是由當地“最勤勞”或“最有能力”的人首先帶起的。“每年都有一個家庭帶頭開始每項勞動,從而決定了整個村莊的日程表。這個牽頭人的角色可能是他的田地情況賦予他的,因為他的田地比別人成熟得早,也可能是他的社會地位賦予他的,因為他的社會地位使他成為村莊生活中公正判斷標準。”(p76)

時間是與勞動以及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小農的時間被土地與勞動分為兩個部分:日歷與每日行程。日歷對于農民而言最大的作用(可能也是唯一的作用)就是對節氣的判定,相反,工業時代的日歷更多側重于對于季度的測量,許多公司、工廠會以季度為單位完成財政預算或盈利目標的制定。節氣的目的在于提醒農民何時該播種、何時該收割,此時的節氣作為一種土地耕種的“大節奏”,確保在正確的時間采取正確的勞動方式。無獨有偶,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中也描述了歷法對于農民的作用,“傳統的節氣并不是用作記日子的,而是用來記氣候變化的,有了這一總的系統,每個地方可根據當地情況來安排農活日程,這個系統主要用于生產勞動”。(p106)

而時間之于每日行程的作用,也是與土地勞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于具體一天的行程如何,孟德拉斯總結為“一天的時間被吃飯分隔為四個部分”,而這四個部分除去睡覺的部分,又各有細分。例如午餐前照料牲畜、午餐后在田地勞動、晚餐后照料牲畜,且日程安排隨著氣候的變化則會有相應的變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小農的時間概念里,沒有小時、分鐘、時刻的概念,有的只是細分后的勞動時間。“時間與勞動的體驗是如此的緊密相連,以致于時間的浪費就等于勞動的浪費,把今天可以做的事情推遲到明天是懶惰的行為。”(P74)而工業文明中的時間就帶有嚴格的時刻概念,例如周末雙休、朝九晚六這種具體的時間安排就與農業文明中的時間截然不同。

4.“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與土地繼承相關

我們通常認為“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封建傳統的思想,那么為什么在封建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體系中,這種思想能占據主流呢?其根本原因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社會,男性的勞動力量要高于女性,即男性的勞動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大于女性的,因為男性下地勞作能收獲到的是直接的糧食。因此,正因為男性的勞動價值大于女性,對于土地繼承而言,會傳男不傳女。土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男性的經濟價值,從而導致男性的社會地位比女性要高,因此在家庭也會因為男性經濟價值高于女性存在資源集中在男性的現象。甚至在極少數的情況中,盡管一個家庭中只有女兒,那么往往也會通過招贅的方式,變相的讓男性繼承家庭的土地。

女性在家庭勞動中的貢獻可能并不會比男性少,但由于在家庭分工中,男性勞動的領域是田地,其勞作能直接為家庭的生活帶來保障。所以在形式上來看,男性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不可替代性相較于女性要更強一些。因此,對于父母而言,土地的繼承讓家庭中經濟價值高、勞動貢獻最大的兒子來繼承,是理所應當。同時,這種讓男性繼承的觀念與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加強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

二、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原因

農民如此的依賴土地,如此的依靠土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現代社會的農民不再如此依賴土地?甚至大部分的土地被承包出去,自己不再種地呢?我認為,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根本原因是小農經濟下生產力低下,并因生產力低下以及封建地主的剝削等綜合作用下而導致無勞動剩余的必然結果。

1.土地勞作的直接現實性: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土地勞作的直接現實性是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農民投入生產資料,投入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并將自己的耕作經驗充分的發揮到自己的土地上,農民能夠得到實際的回報:糧食。糧食對于農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前提下,土地對于農民的意義又上了一個層次,人地聯系的緊密通過糧食對于農民的重要意義表現出來。“在農民看來,最高的價值是勞動,勞動熱情就是最大的贊揚。”(p82)

農業生產具有與其他產業不同的特殊性:生產周期長、受不可抗力影響大,“在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中,農業生產為的是養活人口,只有剩余的產品才被賣掉,以便交納國稅和領土稅,獲得一些村莊里所沒有的食品和服務。”(p62)農民是最容易滿足的,其耕種的目的與追求只是想得到生存保障以及一定的勞動剩余,不像資本家貪婪的追求剩余價值。因此,土地勞作直接收獲到的糧食,是農民在土地上能得到的最大的收獲,而這個收獲對于農民的意義是最為重要的。因此,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直接原因是土地勞作的直接現實性。

2.生產力落后: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經濟動因

上文分析了農民的時間是特殊的,是其實際經驗序列。從實際的時刻時間來分析,總的來說,農民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土地,而農民在其具體一天的時間上,除卻吃飯睡覺的時間,都在土地上勞作。費孝通先生也在《江村經濟》中闡述了這一現象,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愈勤勞,則會被認為品德越好,這將成為其品性道德的重要衡量標準。農民將其時間全部投放到土地上是有原因的,與現代社會不同,小農經濟下生產力十分低下,沒有先進的生產機械、經過改良的品種、發達的水利設備,在那時,人力意味著勞動力。而人力的作用在沒有先進設備的幫助下所能作的功是很小的,因此,只有日復一日的勞作,才能在土地上有所收獲。

在小農時代,農民將自己的時間全部放在土地上似乎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情,然而在講究效率的現代社會,若時間投入與數量質量的回報不成正比,則我們可以認為這件事情的效率低下。正是由于農民將其一天中的所有時間用在土地勞作上,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其他事情不僅指從事其他行業的打算,同時也包含著開發新技術的可能。

小農經濟下工商業的不發達、無法提供其他就業機會也是農民愿意將時間耗費在土地上的原因,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共同造成農民將其全部時間耗費在土地上。在《江村經濟》中,費孝通先生講述了抽水泵無人使用的原因:農民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因此他們情愿自己的時間被束縛在土地上。

3.無勞動剩余:除土地外別無選擇

生產力落后不僅使農民耗費大量的時間在土地上,同時還使得農民沒有勞動剩余。沒有勞動剩余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繼續被捆綁在土地之上,只有持續不斷的勞作,才能生存的無奈選擇;二是除了繼續耕種之外,沒有辦法去思考其他出路。現代社會外出工作的機會多、收入比種植來的高、市場經濟發展水平高,農村居民就算一輩子不耕種,仍然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生活資料。然而小農經濟中的農民,其無法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積累更多的勞動剩余,無法容其哪怕一年的時間去考慮其他的就業機會,或者發明創新一種的新技術出來,他們唯有勞作、唯有持續的勞作,才能保證其基本的生存,滿足其最基本的需求。

不僅農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農作物在技術條件落后的小農時代有著其致命的弱點:可貯存時間短,這個弱點加重了農民無法考慮其他就業機會、選擇新機會的問題。因此哪怕有勞動剩余,其保存時間短,無法長期的為農民提供生活保障。加之農作物的保存需要一定的倉儲空間,倉儲空間的有限也限制了勞動剩余的囤積。因此,正是這些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農民只能依靠土地、只能依賴土地,人地聯系強只是生產力落后條件下的無奈之舉。

三、總結

本文是基于小農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探討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表現以及經濟動因,人地關系高度黏合實際上可以體現為:土地對農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及農民不得不依賴土地的無奈。那么小農時代下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現代社會如何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去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城鎮化迅速的發展的前提下,人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農村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不再跟以前一樣,但是人地之間的聯系仍然是密切,只是從鄉村轉移到了城市之中。因此,進一步研究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地之間的關系,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亚洲 |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114 | 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