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討會暨《大國小村》出版座談會在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行。政協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武吉海,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劉宗林,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趙成新,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黃昕,省政協常委、省人民政府參事劉建武,省社科院原院長、長沙縣開慧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朱有志,湖南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友金,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曾福生,省美麗鄉村研究會會長、湖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鄒冬生,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懷德,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興驥,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長莫艷,湖南日報理論評論中心主任奉清清,以及省內外專家學者和湖南師范大學相關學院負責人、教授參加會議。會議由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紅桂主持。
劉懷德在會上致歡迎詞。他指出,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典型,如何用好十八洞村的成果,總結好湖南精準扶貧的經驗,宣傳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精神,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作為高校,既是責任也是擔當。陳文勝教授的《大國小村》一書,用社會學的視角對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進行了考察,客觀寫實性的描繪了十八洞精準扶貧的成就,總結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經驗,回應了社會的許多熱點問題,是作為高校學者服務國家重大決策的一項有益成果。在鄉村振興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們要接續奮斗,產出更多新的理論成果,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新的智庫支撐。
莫艷在致辭中表示,走在鄉村振興的嶄新道路上,探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適逢其時,意義重大。《大國小村》一書,記錄、研究、闡釋了十八洞村的發展道路,極具價值。書中以十八洞村整村脫貧的經驗敘事回應精準扶貧這一時代命題,呈現了脫貧攻堅戰略在一個偏遠村寨的落地生根與開花結果,從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提煉了十八洞村的成功之道,是一部具有標桿性的理論著作。
陳文勝致新書發布詞,他從書的緣起、主要內容、回應社會關切的基本問題、十八洞村的中國故事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大國小村》。他強調,要把十八洞村的歷史變遷置放在大國百年變局的新格局下,以國家宏觀視野與村莊微觀視角,展開全景式、立體化的描述,才能真正反映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鏟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和貧困根源的社會變革,清晰呈現精準扶貧給中國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帶來命運變化的現實圖景,深刻詮釋“中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制度邏輯。
劉宗林指出,《大國小村》是“三農”研究眾多成果中又一精品力作,它以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視野解析十八洞村的變遷,試圖揭示中國鄉村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的走向和發展道路。他表示,推進鄉村振興,任務還很艱巨,困難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廣大學者從理論上去深入探討,也需要我們廣大“三農”務實工作者在實踐中去摸索,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武吉海表示,讀完《大國小村》,很有感觸,深受啟發。他指出,做學術研究,做理論工作,一定要緊扣時代脈搏,回應時代呼聲,要注重學術價值和問題導向,同時,還要注重個案研究,尤其是研究“三農”問題,個案是整個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選擇十八洞村,思路好、接地氣、有意義。
隨后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研討發言。
趙成新指出,《大國小村》視角新穎,剖析精準,基于詳實的數據文獻資料,認真總結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基本經驗,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中,嚴謹而科學的對十八洞的短板、返貧風險等進行了探討,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益借鑒。希望專家學者們繼續筆耕不輟,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無限智慧。
朱有志認為《大國小村》一書,是大視野寫小鄉村,著眼于國際國內大格局談小鄉村的治理與發展;以冷靜態度寫熱點問題,思路、筆法、語氣、語言等都很穩、很實;用新維度寫老思路,借鑒費老的方法,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視角冷靜分析。
劉建武指出,十八洞村的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個縮影。鄉村振興,關鍵是要解決好如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問題,這就是大道,是大國之道,也是未來小村的必然趨勢和目標。
黃昕指出,《大國小村》的創作團隊,眼光獨到,選題精準,視角新穎;動作很快,歷經艱辛,終成碩果;研究很實,切合實際,無空話、套話、虛話;價值很高,既有理論價值、實踐價值,還有政治價值。
劉友金表示,讀《大國小村》很有感觸,他結合自身調研經驗指出,凡是鄉村振興做得好的地方,都有發展得比較好的集體經濟;凡是鄉村振興做得比較好的地方,都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凡是鄉村振興做得好的地方,都有一個或者多個鄉賢。
曾福生表示,《大國小村》選題獨特,視野宏大,影響深遠,具有指導意義。他強調,鄉村振興,需要重視幾個方面,一是產業,要結合當地特色;二是投入,要共同投入,城鄉互補,三是人才,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治理體系,要健全體制機制。
鄒冬生認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方面要立足已有發展基礎上繼續加強,另一方面要總結之前的先進做法,繼續延伸推廣。鄉村振興,需要群策群力,補足短板,真正推動鄉村實現蝶變。
王興驥表示,《大國小村》以一個學者的視角,總結了十八洞村在國家精準扶貧過程中中國故事的縮影,提出了未來如何防止返貧,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極具借鑒意義,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