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沒了,污水沒了,家家還用上了水沖式廁所。說起變化,當涂縣大隴鄉韓村村民們都說,多虧了梅明文開了個好頭。梅明文從2006年開始規模種植葡萄,如今已辦起一個集葡萄、火龍果種植,采摘,垂釣,餐飲為一體的生態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最講究的是環境,梅明文的田園綜合體讓村里深受啟發。該村以此為藍本,自去年3月以來,推進村莊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共拆除各類亂搭亂建、豬籠、旱廁125處,清理積存垃圾11處43噸。投資36萬元新建主干道2.2公里。投資30萬元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處,鋪設管道3.6公里。投資26萬元建設公廁2座,停車場2個。投資76萬元完成2個當家塘清淤,安裝仿木護欄1.8公里,種植香樟、垂柳、紫薇、桂花130棵,鋪設草皮430平方米和建設河中迎春亭景觀。投資9萬元建設120平方米體育休閑場所,安裝12件健身器材并鋪設人工草皮。投資6萬元采購安裝24座太陽能路燈。如今的韓村面貌一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城里人前來觀光旅游。
如果說,梅明文的田園綜合體發揮的是樣板作用,那么,曹宜山的田園綜合體則直接成了整個村莊環境整治的新載體。來到曹宜山的金色田園生態園項目現場,放眼望去,道路兩側、池塘河堤栽植了櫸樹、香樟、冬青、楓樹、櫻花、紫薇、垂柳等景觀樹木,還修建了砼景觀棧道及護欄、涼亭等,昔日雜亂的村莊變成了美麗的公園。曹宜山是護河鎮興禾村人,外出闖蕩辦起一家建安公司,每次回鄉,滿眼都是臟亂差,心里不是滋味。今年初,他一咬牙將整個村5000畝土地流轉下來,在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同時,帶動整個村莊環境整治。
“田園綜合體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產物,是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經濟體,同時,由于其具有先天的生態特征,也是重塑鄉村環境的建設體。”該縣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說,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后,此前該縣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農業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得以正名。據該縣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全縣已涌現出農民專業合作社425家、家庭農場260家。
在當涂,田園綜合體為美麗鄉村建設帶來“業態美”的同時,也帶來“生態美”。該縣環衛市場化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完成1500個自然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現保潔全覆蓋。太白鎮、護河鎮被評為“安徽省森林城鎮”,姑孰鎮連千村、太白鎮太白村等18個村(社區)被評為“安徽省森林村莊”。眼下,全縣正大力實施“凈化當涂、綠化當涂、美化當涂”三化工程,全域推進“保潔市場化、垃圾袋裝化、管理常態化”工作模式。同時,實施村莊綠化、城鎮綠化、綠色長廊、城鎮出入口綠化、主城區綠化、水系綠化、園區綠化“七大工程”。
連續3次榮獲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的當涂,尤其注重田園綜合體給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持久美”。該縣以創新為基點,以田園綜合體為依托,集聚各方力量,按“一鄉一特色、一鄉一風情、一鄉一產業”和村有差異、組有特色的發展思路,立足鄉村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要素,注重服務功能、建筑風格、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持久生命力。統籌推進大青山李白文化和大公圩水鄉生態2個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以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區、太白鎮為主體,全力打造大青山中國第一詩山和太白鎮詩歌小鎮。依托大公圩水鄉生態旅游區建設,重點打造黃池味道小鎮、湖陽濕地小鎮、烏溪書畫小鎮、石橋休閑小鎮等,推進水鄉圩田博物館、河蟹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打造圩田水鄉特色文化,在傳承地方文化中留住鄉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皖江在線2017年06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