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休閑農業發展十分迅速。尤其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在2017年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各行各業開始全力進軍休閑農業,大刀闊斧搞鄉村旅游。然而,在轟轟烈烈的市場背后,卻一直“隱藏”著大家普遍面臨的一些問題。
5月13日,記者就目前休閑農業從業者心中存在的問題,采訪了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農村專業技術服務協會理事長廖樹宏教授。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起步比較早,質量比較高,其農業產業競爭力在世界上高居第六位。臺灣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觀光旅游與鄉村休閑產業的范圍相當廣泛,在全國各地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廖樹宏教授在臺灣休閑農業方面經驗豐富,學術方面造詣很深,不僅是美麗鄉村培訓學院創始院長、而且還是臺灣農業投資顧問管理發展協會理事、東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北京農科院客座研究員、海南大學客座教授、浙江三門縣農業顧問、陜西省眉縣高級農業顧問和四川攀枝花農業科技顧問。
問:休閑農業投資大,風險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從事者心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痛,那就是“不賺錢”。您在臺灣休閑農業方面經驗豐富,學術方面造詣很深,您認為他們“不賺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臺灣發展休閑農業是先生態再生產后生活;而大陸卻與之截然相反。其次,臺灣與大陸在發展休閑農業方面相差三十年,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和從業經驗有待提高;最后,“體驗互動”在休閑鄉村旅游價值鏈中處于核心地位,如何設計好消費者的體驗互動,是休閑農業贏利的重要因素。
問:為了盡快回收資金,一些休閑農場開始將“收門票”作為一個贏利點。對于這一點,人們說法不一,有人說這確實是一種回收資金的辦法;但也有人認為,這種盈利方式會讓游客產生農場即景區的想法,其“二次消費”就很難產生,從而讓農場未來發展的道路越來越窄。對于這一點,您有什么觀點?
答:門票肯定要收,但收門票有很多理念和概念。對于農場主而言,不收門票會給他們帶來擁擠成本,農莊一旦擁擠了,消費者的體驗就會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未來農場的經營。因此,“收門票”的概念其實是以量取價,農場主只要維護適當的規模即可。但現在真正搞休閑農業的人卻是不收門票的,雖然他在看得見的部分不掙錢,但卻可以用別的方式掙,這里就是商業模式的區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花木大世界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