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獲批已經10年,在國家認監委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探索標準化推進綠色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初步建立起比較系統的兩型認證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湖南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被國家確定為“兩型社會”試驗區,并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特權的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從“什么是兩型”、“怎么建設兩型”開始,出臺“兩型”標準工作文件,創制了70多項“兩型”標準、規范、指南。例如,圍繞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制定了“兩型”產業、企業、園區等標準指南;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制定了“兩型”縣、鎮、村莊建設標準和“兩型”建筑、交通建設等標準指南;圍繞推進社會生態文明進步,制定了“兩型”機關、學校、醫院、社區、旅游景區等標準指南。“兩型”成為看得見、講得出、用得上的客觀實在。
認證是標準落地的定音錘,讓標準落到了“兩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長株潭三市率先試點開展“兩型”旅游景區、“兩型”村莊、“兩型”園區、“兩型”機關、生豬生態養殖等標準的貫標和認證。從規劃、設施、服務、環境等方面對景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推廣“兩型”生態廁所,建立符合“兩型”標準的硬軟件設施和運營管理模式。通過標準的引領、規范和約束作用,實行“統一認證目錄、統一認證標準、統一認證標志”,使認證成為推動、評價和考核“兩型”工作的工具,真正發揮了規范和引導的效應。同時,在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不收取認證費的方式開展認證工作的基礎上,還建立認證獎勵政策,讓通過認證的單位得到實實在在的支持,讓認證品牌、聲譽有價值,走出具有湖南特色的“兩型”認證之路。
“兩型”認證激發了各參與主體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內生動力,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長沙經開區創新健全環保監管體制機制,完善或增設了環境應急、總量控制、現場管理、固廢(危廢)管理等職能崗位,從職能上保障了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實;郴州福泉山莊建設地熱綜合利用系統,將溫泉熱水延伸供應到餐飲、客房供暖、洗衣房烘干設備等環節,大大提高了地熱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兩型”認證,各創建單位按照“兩型”標準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實現了節能減排。
村莊更美了,村民更富了,這是望城區光明村開展“兩型”認證后的最大感觸。按照兩型村莊標準,光明村創新環保自治機制,村環境做到了檢查和不檢查一個樣,有人參觀和沒有參觀一個樣。村莊環境的不斷改善,使光明村成為了湖南一張集“旅游觀光、生態文化、現代種養”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名片。在長沙縣錫福村推廣兩型技術和生態養殖標準,創造了“以綠狐尾藻生態濕地為技術關鍵的養殖廢水治理模式”,帶來了養殖污染治理的革命性變化,成果在湖南、浙江等省市推廣。“兩型”認證不僅推動了環境的改善,也推動了產業轉型。通過“兩型”企業、“兩型”園區標準的執行,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投資過熱的產業,促進了一批綠色產業脫穎而出。株洲市高新區建立健全“兩型”產業集聚發展的激勵機制,走上了產業綠色發展的快車道,在全國高新區的綜合排名持續保持第28位。
“‘兩型’認證有效解決了過去‘兩型’社會建設缺乏可評價依據、可量化指標、可約束手段、可追溯管理、可持續機制等難題,為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創新了手段。”湖南省質監局副局長周笑春認為,通過認證,發揮了標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將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的約束評價指標,進而變成有形的產品和服務,使“兩型”具象化。以標準化優化紅頭文件,以第三方認證優化政府檢查評比,為政府職能部門創新了宏觀調控和監督考核的政策工具,促進職能轉變。認證作為“兩型”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為社會各方提供了可以指導生產消費的識別信息,讓企業對于“兩型”的投入獲得社會認知和市場回報,激發了社會公眾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熱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質量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