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做好“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以及“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的殷切期望。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從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出發,科學精準為我區農業發展把脈定向,勾畫了我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是指引我區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推動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
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從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結構、動能結構整體謀劃,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系”為抓手,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著力優化產業結構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總書記強調要適應農產品消費加快升級的發展趨勢,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發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優勢農產品,發展富曬農業和林業經濟,抓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創建,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我區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桑蠶、食用菌、肉牛肉羊、生豬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部分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但高品質農產品不多,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率低,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與消費升級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下更大功夫,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里,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要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00億斤,確保口糧基本自給。深入推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大力發展優質稻、地方特色糧食品種和富硒有機品種。完善糧食直補訂單收購制度,健全糧食儲備體系,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
優化升級優勢特色產業。加快蔗糖業轉型升級,推進500萬畝“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研發和推廣良種良法,推動生產全程機械化,支持蔗糖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壯大奶水牛等優勢產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發展深水養殖、外海與遠洋漁業。加快調整樹種結構,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亞熱帶珍貴樹種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蠶業資源化綜合利用,發展絲綢服裝、家紡等精深加工,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重點發展秋冬菜,優化柑橘、荔枝、龍眼等大宗水果品種結構,加快發展芒果、火龍果、百香果等南亞熱帶優勢特色水果。
推動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抓好農產品質量管理,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供給,確保農產品質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積極發展生態種養,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建設綠色植保技術示范區,推廣“微生物+”生態養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態農業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農漁結合、農林結合、糧草兼顧,因地制宜推廣“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經濟等模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健全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擴面提質,科學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積極爭創芒果、柑橘、香蕉、桑蠶等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逐步實現農業園區化、要素集聚化、產業集群化。
強化基礎和技術支撐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總書記強調要傳承以水興農的優秀農耕文化,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我區農業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機械化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要適應農產品消費升級需要,應對國際農產品競爭壓力,必須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生產技術和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推動農業生產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支撐水平。
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建成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加強糧食主產區、優勢農產品區及貧困地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海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保護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基礎條件。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加強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健全畜禽良種繁育、水產原良種和林木種質資源保護三大體系。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農業科技研究,加強農作物輕簡栽培、錯季生產、富硒農業、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發。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推廣,推動農業科技服務向基層延伸、向產業延伸、向經營主體延伸。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
推進農業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加快突破糖料蔗收獲機械化瓶頸,推廣應用水稻栽插收獲、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機械化。提升產地環境質量、種養殖規范、投放品安全使用、產品分等分級、包裝標識等生產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建設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場。扎實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綜合示范園區、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創建。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強化八桂品牌培育,健全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總書記強調,將來“誰來種地”是關系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要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富裕農民、提高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宜家園。我區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發展滯后,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適度規模經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必須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實施龍頭企業成長計劃,有針對性引進一批國內外有實力、有技術、有銷售網絡的農業龍頭企業,整合組建一批國有或混合所有制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靈活運用貸款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民合作社與農民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大力扶持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快速發展。
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財政金融、科技服務、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引導有條件的農民走向職業化,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加大職業農民精準培訓,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加強返鄉下鄉人員農村創業培訓。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鼓勵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小塊并大塊”,實現農戶連片耕種。鼓勵發展社會化服務,有效組織小規模家庭經營對接大市場。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生產性服務組織,支持供銷社及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改革創新體制機制
為構建“三大體系”提供強大動力
如果說現代特色農業是一棟大廈,那么“三大體系”就是支撐大廈的三根支柱。努力實現總書記提出的“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殷切期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構建“三大體系”提供強大動力。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創新農業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確定一定比例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用于農村創業創新用地和新產業新業態用地,允許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加快組建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點及面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有效途徑,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創新農業投入機制。完善農業投融資機制,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加大以獎代補和貼息支持力度,擴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農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信用體系、擔保體系、風險補償機制建設,加快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深化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探索開展農業巨災保險。
改革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整合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力量,建立農業工程技術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和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推進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基地建設。深化農科院所改革,完善自治區、市、縣聯動的技術研發體系。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落實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規定,落實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探索“后補助”等方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建立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西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