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在此之前,中國鄉村之聲和《致富青年幫》節目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向全國各地的聽眾和網友征集全國兩會“三農”領域最關心的問題,大家發來了超級多的問題,內容涵蓋農民增收、結構調整、農業補貼、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等許多方面。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采訪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為朋友們解疑答惑,發現兩會中的財富商機。今天帶您聚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種什么
農民有困:
陜西省神木縣萬鎮鎮李家峁村村民李強:
“我今年29歲,在店塔鎮的一家私企上班。我的老家在丘陵地帶,現在村里撂荒現象嚴重。政府也在努力,希望進程快點吧,我們年輕人才有信心返鄉創業。”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科技的創新能夠推出更優良的品種、更先進的栽培技術,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要進行農業的組織創新,在一家一戶生產的基礎上,通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耕地的流轉集中,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
專家給建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
“在這個時期,老百姓對農產品、食品最大的關切概括起來是六個字——優質、多樣、個性。這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相對別的行業或者別的領域來講,盡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綠色安全和放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如何從需求開始調整
農民有困: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富民家庭農場的魏德東:
“我現在承包了3000畝地,主要是以種糧食(小麥和玉米)為主,近兩年玉米價格下滑造成秋季種植效益比較低下,國家也在鼓勵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我今年計劃調減玉米面積,改種大豆和花生玉米間作。”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
“從需求側來講,我們確實需要很大的糧食數量,所以過去要先保證吃飽,沒有太注重小麥的高筋和加工面包的品質小麥,但是現在糧食過剩的問題出現,在過剩的條件下沒有優質,只有不協調的時候、稀缺情況下,才有優質。”
專家給建議:
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
“要用互聯網來富農。它在生產上能夠實現節本成效,能夠讓農產品‘飛’出鄉村,把村子推向世界。貧困地區在信息化時代條件下實現‘彎道超車’甚至‘變道超車’,這是一個歷史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怎樣調結構
農民有困: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富民家庭農場的魏德東:
“我準備一是把面積進一步擴大,改種一部分大豆和小雜糧,減少秋糧玉米價格下滑帶來的風險;二是科學地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把小雜糧的質量提上去;三是針對市場,逐步實現產地和消費的無縫對接?!?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
“除了農產品市場,還有哪個產業的市場是在不斷擴大的:這么明顯且剛性的需求,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機遇。宏觀上來講,對生產者、經營者、加工者都很好;對于農業來說更是供給側,只要生產出好東西一定會有人買。”
專家給建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
“總體上來講,通過‘三區、三園和一體’的建設,來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區’就是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為了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農產品能夠保持基本自給、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三園’指的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
“‘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