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文章里關于貧困戶“拿不脫貧要挾干部”“脫貧路上趕著不走打著倒退”等吐槽,成為扶貧的熱點話題。這樣的貧困戶到底存不存在,扶不起來的貧困戶該不該扶?大家不妨先聽個真實的故事。
在西部一個扶貧任務極重的貧困縣里,前些年政府給貧困戶發“扶貧羊”,一戶5只成年羊用來繁育。“扶貧羊”發下去了,過了幾天包村干部到一戶貧困戶家里去,一數羊少了一只。“怎么少了一只?”答曰:“(孩子)他舅來了。”
農村里,舅舅這個崗位不同于一般的親戚,招待上輕易馬虎不得。包村干部皺著眉頭走了。又過了幾天,包村干部來了一看,羊又不見了一只。“怎么又少了一只?!”“他舅又來了。”
由于“扶貧羊”損失太大,當地政府不得不和包村干部簽訂責任書,逼著包村干部天天到貧困戶家里數羊。這個“貧困戶吃羊”的故事前些年每次去采訪扶貧,當地的干部都要講幾遍,無非是貧困戶如何如何不爭氣,累死也扶不起來等。但去年再到這個縣采訪時,卻發現沒有干部再講了,負責扶貧的一位縣領導反而對記者說,回過頭來看,貧困戶吃“扶貧羊”既是本能選擇,也是必然選擇,不能怪他們。
這位縣領導說,這地方當年很多群眾一沒羊圈,二不會養羊,最重要的是家里吃水全靠水窖積水,連臉都舍不得洗,你讓他養羊,他看不到前景,與其等羊死了還不如吃掉。再者,貧困落后地區群眾長期生活艱難,有什么東西先吃到嘴里,是天理也是公道。
去年這個縣又給貧困戶發羊了。這次不但沒有貧困戶再吃羊,羊反而成了家家戶戶的寶貝。該縣在征求貧困戶意見的基礎上,引導貧困戶有統籌地使用精準扶貧貸款,在全縣形成了“南羊北牛”格局。貧困戶養的羊都是根據當地引進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的訂單,統一購進,標準化養殖,每只羊一降生都有“身份證”。記者走進一戶貧困戶家里,外面滴水成冰,火炕上剛出生的羊羔正在美美地睡覺。“路通了,水通了,市場接通了,誰還舍得吃羊?那都是給娃娃娶媳婦的錢。”這位縣領導說。
此言大贊。一個好的扶貧方式或扶貧項目,必然要符合實際,是道德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結合體。“扶貧羊”徒具道德價值,卻難以在致富上發揮作用,最終讓貧困戶背了“黑鍋”。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扶不起來的群眾,只有不對路的法子。所謂“扶不起來”,可能是你扶的姿勢不對。
說貧困戶“扶不起來”,還有一種原因是干部自己的立場就沒站好。近日,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甚廣。文章說,一駐村幫扶的朋友聊天抱怨:幫扶隊好不容易為村里聯系到一個老板,爭取到了一個投資茶葉的產業項目,老板同意免費提供茶樹種苗,由村民種植,然后按合同收購茶葉。可后來村民變卦了,借口沒有錢,要求老板出錢買化肥,老板不愿意,提出租地種植,但價格談不攏,雙方一直僵著,項目眼看要破產。
這個事例是最近網上吐槽的“扶不起來”的典型,任誰一打眼都會覺得村民貪得無厭。但細細一想就發覺這位駐村干部所站的立場有問題,他要么站在老板那邊給其找地找勞動力,要么站在自己這邊急于完成一個扶貧政績。要是站在村民這邊,首先應該積極為村民爭取利益。試問,誰不想把自己家的東西賣個好價錢?實在談不攏,應該積極尋找村民為什么不配合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吐槽與抱怨。
記者日前去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的袁家河村采訪,男人們都在蘑菇大棚里忙碌,女人們則在自家門口將香菇的菌蓋掰下,源源不斷送入烤爐。但在兩年前項目剛開始推行時,村民沒一個配合的,給了菌棒也不種,把第一書記陳垣氣了個兩眼發黑。
陳垣買了一條煙夾在胳肢窩下,開始挨家挨戶走。連走了10多家貧困戶,他發現最“富裕”的家庭手頭也才只有500多塊現金,娃娃上學要花銷,家中病人吃藥也要花銷。貧困戶還告訴他,當地都是山坡地,菌棒根本放不住。陳垣明白了,不是群眾“扶不起”,而是他們虧不起,是干部“不接地氣”。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袁家河村先是平整土地,后來扶貧干部又帶領試種,現在蘑菇種植已成為該村脫貧的主要產業之一。
有沒有真的“扶不起來”的?當然有。記者到蘭州市北部山區一村子采訪,發現空曠的村道上,一名50多歲的男子正抬頭望遠,悠然自得。細問才知,這位“悠閑”的村民其實是低保戶,沒災沒病,就是不干,連地都不愛種。不僅如此,一沒錢就到鄉鎮去鬧,在他眼里全是“不平事”。
干部不厭其煩,有時就私自給個百十塊。自打前年去過一次北京后,他凡事必談見過某某著名主持人,仿佛有了依靠。村民見了就打趣,你又去北京了?每當聽到這句話,該低保戶往往不語,只在嘴角掛上一抹不著痕跡的微笑,高深莫測地點點頭。
拿貧困當爭取低保的籌碼,村民看不過去,三番五次把他從低保戶里選下來,村兩委又做工作把他納入。該村村支書說,我國的扶貧是舉全國之力改變貧困者的命運,必然要保短板,不保他對不對?肯定不對。不保他,他的家人就可能生活無著,古稀老母就可能老無所依,政府不能坐視不管。但這種人畢竟是極少數的,我們不能因此來否定我國的社會保障,也不能因此就質疑扶貧的公平性,更不能因此否定扶貧的偉大意義。
是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進群眾,緊密聯系群眾,就不會再有“扶不扶得起來”的爭論,群眾也才會“擼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2017-01-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