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緊緊圍繞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綠色發展、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等重大需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創新引擎。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創新。發展實踐一再表明,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經難以為繼,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階段。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明顯進步,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相比都還有一定差距。“十三五”加快農業現代化,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這個動力,真正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離不開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又會推動科技創新,這兩個輪子相互支撐、缺一不可。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資源配置碎片化、科研低水平重復、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協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把科研搞上去,讓成果活起來。一方面,要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注重糧食生產為主,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從注重種養為主,向種養加、資源環境等全過程要素轉變。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圍繞解決農業發展重大瓶頸制約,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形成資源共享“一盤棋”、集成解決問題“一體化”、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一條龍”的協同創新格局。
堅持發揮行政領導和科技主導兩個積極性。要把行政資源和科技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把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促進兩股力量在解決農業重大問題中擰成一股繩,形成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關鍵要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先給科技人員插上動力的翅膀。要完善利益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研發推廣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使科技推廣成效與科技人員利益掛鉤。同時,還要調動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布局、政策爭取、條件保障等工作,擴大農業科研院所收入分配、人員聘用、崗位設置等自主權,調動各方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堅持科技創新“頂天”和“立地”兩個價值導向。農業科技創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要做到“頂天立地”,就是既要著眼長遠,做好創新力量布局,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也要立足當下,堅持需求導向,避免科技經濟“兩張皮”。具體來說,在“頂天”方面,要在戰略必爭的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率先跨越,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受制于人的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技術跨越,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在“立地”方面,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完善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研究和支持方式,切實打通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科研選題立項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上山下鄉的“最后一公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農業“大科技”時代已經來臨,揚起新發展理念的風帆,啟動創新驅動的巨輪,為進一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前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12-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