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國糧去庫存須推進流通市場化改革

[ 作者:黃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14 錄入:吳玲香 ]

在《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幾年的調研中,一些老糧食人坦言,周期性的豐緊矛盾實際上是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徹底的結果,本質上講,在國家糧食收購環節仍是計劃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全國糧食總產量不斷增加,到199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沖上歷史新高,突破5億噸大關,提前實現九五計劃確定的糧食產量目標。此后連續三年保持穩定,1999年我國庫存消費比達到62%

進入2000年、2001年,糧食產量開始連年降低,到2003年當年全國糧食總量將至4.31億噸。2004年,糧食安全成為全國最為關心的問題,國家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對農民產糧進行托底收購,糧食生產再次進入連增模式。2007年以來,國內糧食產量連續9年突破5億噸大關,2012年又開始出現市場低迷、庫存高企的情況。

由緊到豐,由豐到緊,這種周期性的矛盾長期困擾我國糧食安全。相比緊缺,高庫存可謂甜蜜的負擔,但是這個負擔不處理好、解決好,是會影響整體糧食安全的。

回顧高庫存的成因,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此后,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2014年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46元、65元、66元和80元,增幅分別達到64%93%92%106%

價格連年上漲,于是國產糧入國庫。由于最低收購價制度執行的是順價銷售,市場并不認可國家定價,最后導致倉庫充盈,進而部分地區倉容異常緊張。隨之而來是巨大的財政壓力和超期儲存后的難以估量的經濟折損。

而且,高庫存內部也呈現出三個不平衡:區域不平衡——東北最嚴重,而中西部相對緩和;品種不平衡——普通品種尤甚,而優質品種基本沒有庫存積壓問題;種類不平衡——玉米最為嚴重,而小麥、水稻緊隨其后。

所以解決高庫存問題,光調整出庫政策設計,只是由表到表。同時,一刀切的政策也不能適用于整個糧食行業。去年至今,國家大力推動糧食供給側改革,這實際是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生產升級和優化。如果推進得力、效果如愿,那么在一定程度能緩解高庫存的問題。

加快推動糧食流通體制綜合改革,才能以理順根本,抓住關鍵,從源頭上切斷高庫存的制度根源,同時建立和保持正常科學的糧食庫存。近年來的糧食觀察中,不少業內權威專家提出,最低收購價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農業補貼制度。這項政策在美日等國都曾經使用過,它有一定的歷史階段性,隨著農業生產發展、全球糧食新形勢、國內糧食新問題的出現,這項政策必然要做出調整,直至將來的取消。

最低收購價制度,有兩個核心內涵:國家定價和托底收購。其中價格是影響整個行業的因素。在整個產業鏈中,原料層面的價格市場說了不算,直接帶來行業僵而不死,缺乏競爭力。托底收購,主要是解決賣糧難問題,讓中國不出現資本主義社會傾倒牛奶”“火燒棉花之類的情形。政策兜底的好意很明顯,但是當價變成價,托底收購就變得不可持續,

在新的綜合性改革中,仍然要解決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價格和兜底。

價格要堅持走市場化道路,這樣才能讓糧食行業更好地融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中,分享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系下資源配置權利,提升全球競爭力。當前在棉花、大豆等實行的目標價格制度,相對來說是對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政策選擇。

而兜底則體現了糧食不是單純商品的屬性,它還是人最低生存需求。兜底政策必須保證糧食的數量安全和價格安全。在這方面,既要調整當前的最低收購政策,還要完善強化監管、監督的市場管理制度,防止市場之手導演出囤積居奇、糧價貴過肉價此類現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報2016-12-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丝袜美腿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中国国产一级精品片免费 |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最新国产成年人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