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高興明:重慶市脫貧攻堅的做法與經驗

[ 作者:高興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5 錄入:王惠敏 ]

政策落地創新驅動產業扶貧到村到戶

——重慶市脫貧攻堅的做法與經驗

重慶是一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于一體的特殊直轄市。長期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特別是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市脫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后,將脫貧攻堅提升到新的高度,出臺了“1+1+13”政策體系,確定了“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做好掃尾工作、2019年和2020年鞏固成果”的總體目標,舉全市之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已實現2個區縣整體“摘帽”、808個村脫貧銷號、95.3萬人越線達標,貧困發生率由過去的7.1%下降到3.3%。2016年計劃完成7個貧困區縣“摘帽”、885個貧困村銷號、59.3萬貧困人口脫貧。

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重慶市重點突出“六個堅持”,不斷提高脫貧攻堅實效。

一、堅持精準識別。一是在識別標準上,以是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為基本原則,以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為貧困戶識別標準,以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為脫貧戶識別標準,以因災、因病、因學為重要因素,以低保戶、殘疾人家庭為重點對象,確保應扶盡扶。二是在識別流程上,沉下身子,逐村逐戶,摸清底數。在識別確認貧困戶上,通過“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穩定發展態勢)和政策宣傳、業務培訓、識別對象、錄入更新、比對清洗、評估驗收、審批備案的流程進行審核確認。對新增貧困戶和返貧戶,則通過“八步二公示一公告”的流程進行識別認定,即:第一步,農戶自愿申請;第二步,村民小組民主評議(第一次公示);第三步,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組織入戶調查核實;第四步,農戶確認;第五步,村級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第六步,鄉鎮審核認定(對外公告);第七步,信息錄入更新;第八步數據比對清洗。對脫貧農戶的驗收認定上,通過“七步二公示一公告”的流程識別認定,即:第一步,村民小組民主評議篩選提名(第一次公示);第二步,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組織入戶調查核實;第三步,貧困戶自己認可;第四步,村級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第五步,鄉鎮審核認定(對外公告);第六步,信息錄入更新;第七步,數據比對清洗。三是在對象監測上,認真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及時清理財政供養、購買好車、入股股東、購買商品房等不符合條件的“四類”人員。今年新識別貧困人口5.7萬人,清理“四類”人員17621人,建立健全了精準扶貧臺賬。

二、堅持規劃先行。重慶市先后制定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產業精準扶貧“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旅游扶貧發展規劃》等總體規劃和多個專項扶貧規劃,18個貧困區縣也分別制定“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項目落地規劃,形成了上下一體、多方聯動的扶貧規劃體系。在此基礎上,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編制適宜的、可操作的“項目清單”,形成“增收明白卡”,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1-2個穩定增收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

三、堅持因戶施策。重慶市根據不同致貧原因“發點球”“發綠卡”,分類推進“六個一批”:

(一)是產業帶動一批。重慶市圍繞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推動貧困地區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今年1-9月,安排18個貧困區縣農業發展資金30.2億元,18個貧困區縣產業扶貧總投入27.9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432個,覆蓋(帶動)建卡貧困戶60.7萬人。同時,推進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在10個貧困區縣開展試點;在貧困區縣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8個,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8972個,1-9月實現營業收入23.2億元,帶動貧困人口3.9萬人。

(二)是搬遷安置一批。重慶市在前三年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萬人的基礎上,圍繞國家下達的3年搬遷25萬貧困人口計劃,編制搬遷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財政資金、專項基金、地方債券、政策性貸款、群眾自籌“五位一體”搬遷融資模式,按每人6萬元的搬遷資金需求,籌集資金150億元,分年度下達到區縣。制定實施差異化補助政策,對深度貧困戶實行兜底搬遷。2015年以來已完成貧困人口搬遷安置15.39萬人。

(三)是轉移就業一批。摸清貧困戶務工需求,建立勞務對接機制,大力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去年以來累計培訓貧困人口19.7萬人,實現貧困人口轉移就業17.6萬人,針對貧困人口開發公益性崗位3萬余個。

(四)是教育資助一批。去年以來資助貧困學生38萬人次,統籌實施貧困大學生“雨露計劃”;實施“三區支教計劃”“特色崗位教師計劃”,為貧困區縣累計選派“三區支教”教師和招錄特色崗位教師3950人。

(五)是醫療救助一批。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為所有貧困人口購買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扶貧小額意外保險。建立市級扶貧醫療救助專項資金5000萬元,緩解貧困人口醫保目錄外的醫療費用負擔。建立醫療救助專項資金1.8億余元,為貧困群眾提供醫療幫扶服務59萬余人次。

(六)是低保兜底一批。落實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相適應的增長機制。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將該市農村居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3600元/年,對符合條件的20.7萬名貧困人口納入低保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四、堅持長短結合。一是強化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貧困戶主動抓住脫貧機會,找準脫貧路徑,改變自身現狀。二是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貧困勞動力為重點對象,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并開展政策扶持與跟蹤服務。2015年以來,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余人。三是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對貧困人口居住集中的鄉村,以整村推進、片區開發為載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綜合措施,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促進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五、堅持創新驅動。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以改革試點為突破口,探索建立股權收益扶貧、基金收益扶貧、信貸收益扶貧、資產收益扶貧、旅游收益扶貧等助農增收利益聯結機制。二是建立金融扶貧機制。與農發行、國開行、農行、重慶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扶貧小額信貸為主要抓手,通過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風險分擔等措施,為貧困戶提供3年期限、5萬額度的扶貧小額貸款。目前全市金融機構扶貧貸款余額200億元。同時,安排財政資金8850萬元,建立以區縣為主的風險補償機制。三是建立本土人才回引機制。出臺“三給”政策,吸引人才回村任職、創業,即“給基本待遇”“給扶持政策”“給基本出路”。目前,全市1919個貧困村已回引本土人才2803名。四是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從動態管理脫貧人口、加大脫貧后續產業扶持、完善脫貧后續保障政策等十個方面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貧困對象退出后過渡期內幫扶政策不變、幫扶力量不減,扶上馬再送一程,實現穩定脫貧。

六、堅持政策落地。一方面,充分整合政策資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集中力量開展脫貧攻堅的意見》和《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市級有關部門制定了13個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整合財政資金,3年脫貧攻堅期內,將新增投入財政資金82.8億元。積極開展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試點。2015年以來,全市共投入市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85.2億元,貧困區縣累計整合其它相關涉農資金170億元。另一方面,切實強化責任擔當。全市上下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來抓,全力推動政策落地見效。適時開展各項政策“回頭看”,確保每項政策精準落地。

(作者系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2月0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香蕉啪视频在线是看 | 中文婷婷偷拍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少妇一级 | 夜夜精品一区国产 | 日韩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