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快速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強烈,“融資難”“融資貴”越來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加強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對于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新時期“三農”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農業部等部門通過推動相關金融機構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走出一條不脫農、多惠農、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李克強總理批示指出:“要從‘三農’發展的要求出發,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培育農村金融市場,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和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制度,完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機制。涉農金融機構要樹立普惠金融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下‘沉’經營重心,不脫農、多惠農,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發展農村金融已經形成廣泛共識,破解農村金融難題迎來了歷史新機遇。
銀行支農:服務便利可得產品“量體裁衣”
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板塊,在推動農村金融發展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涉農銀行機構改革,強化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服務責任,在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功能互補、相互協作,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可得性不斷增強。金融資源持續向“三農”傾斜,農業貸款投放穩步增加,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業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
經過十年改革探索,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支農能力不斷增強,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分別占全部金融機構的三分之一和近7成。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于2014年底獲國務院批準,進一步強化政策性職能,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主體和骨干作用。中國農業銀行將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覆蓋到所有縣域支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于2016年9月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著力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積極穩妥、規范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足、競爭不充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已有1045個縣(市)核準設立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54.57%;已組建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92.9%以上的貸款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
在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的有效引導下,各地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服務機制,大力推廣低成本、可復制、可持續、“量體裁衣”式的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2016年3月,人民銀行會同農業部等相關部門,在北京市大興區等232個試點縣(市、區)、天津市薊縣等59個試點縣(市、區)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的“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實現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的抵押、擔保職能。同時,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地方在金融產品、利率、期限、額度、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開展創新。特別是在傳統銀擔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廣東、上海等地探索實施了“政銀保”,江西等地探索“財政惠農信貸通”的銀行+風險補償金融資試點,有效發揮財政促進金融的作用,實現財政與金融協同支農的作用。
保險護農:提高賠付標準降低理賠條件
農業保險作為增強農業風險抵御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穩壓器”和“保護傘”、WTO規則“綠箱”政策的重要內容,是各國普遍運用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2007年以來,在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逐漸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構建了“中央支持保基本,地方支持保特色”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框架,建立了覆蓋全國所有省份、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方面的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我國現已成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農業保險市場。
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范圍由2007年最初試點的6省(區)擴大到全國,補貼品種由最初的5個種植業品種擴大至種植、養殖、林業3大類15個品種,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作物保險、主要畜產品保險、重要“菜籃子”產品保險以及森林保險得到了重點發展。地方財政還對地方特色農產品、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漁業保險等給予保費補貼支持,現已達189種。目前,全國共有27家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包括22家綜合性保險公司和5家專業農業保險公司,形成了“2+5”為核心的經營格局,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以及安信農險、安華農險、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國元農險、中原農險等7家公司的農業保險市場份額占到86%。形成了商業保險公司獨立經營、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聯辦公保等多種模式,漁業、農機領域還開辦了互助保險試點。
按照“提標擴面增品”的總體思路,2015年,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農業保險產品條款擬定工作的通知》,在全國開展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農險產品的升級改造,顯著擴大保險責任,大幅提高主要糧食作物保障水平,提高賠付標準、降低理賠條件。同時,在發揮農業保險的災害損失救助功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產量保險、收益保險、價格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創新試點,拓展農業保險功能,充分發揮農業保險支持保護功能。
2016年,農業部支持15個省開展“保險+期貨”“天氣指數保險”“保險+信貸”等試點,探索運用保險以及保險與其他金融工具融合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模式。
期貨富農:“保險+期貨”提供有效保障
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從各國實踐來看,農產品期貨是有效對沖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期貨是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比如玉米、白糖等農產品)的標準化合約。由于期貨交易透明度高,參與者眾多,市場流動性好,通過期貨交易形成的價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供需情況和未來變化趨勢,使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管理風險等重要經濟功能。
農產品期貨是世界上最早上市的期貨品種,我國期貨市場也于上世紀90年代初起步于農產品期貨。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形成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我國已上市交易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白糖、豆油、天膠等21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其中交易最活躍的是白糖、菜籽粕和豆粕等品種。2015年,我國農產品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為11.59億手和48.72萬億元,占全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的35.81%和35.70%。
此外,我國積極推動農產品期貨與其他金融工具的融合創新,特別是“保險+期貨”的推出,為農戶等過去難以參與期貨交易的經營主體提供了更有效的價格風險保障。
資本強農:增強資源供給健全金融體系
根據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在農業領域積極開展了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推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實踐,在增加金融資源供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此外,與銀行合作,利用專項建設基金在江蘇泰州和山東齊河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在河南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投融資模式試點。
2012年中央財政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規模40億元,其中財政出資10億元,主要投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農村服務業企業;2013年中央財政發起成立了現代種業發展基金,首期募集15億資金,財政出資5億元,主要對具有高成長性的種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專注于提升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2015年中央財政發起成立了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開發基金,規模100億元。目前,農業部、財政部正在積極籌建農墾發展投資基金、畜牧業發展基金。浙江、河南、甘肅、安徽、貴州等地也依托財政或農業部門成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投資正在逐步成為支持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
PPP是政府為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自2014年起,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不斷加大PPP推廣力度,財政部聯合10家金融機構成立了總規模1800億元的PPP融資支持基金。財政部現已開展三批PPP示范項目評審,其中江西省智慧農業建設PPP項目入選了第三批PPP示范項目。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特點,PPP模式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農產品批發市場、休閑農業等領域的應用具有較大潛力。
伴隨著國家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盈利能力向好,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持續增強,2007年至2015年末,共有21家農業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額159億元;2009年至2015年末,涉農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22項,涉及金額360億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11-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