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完善農產品(000061,股吧)期貨市場,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鞏固提升,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棉油糖、肉蛋奶、蔬菜和水產品自給率保持穩定,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快速發展,基本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規劃》提出,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骨干網絡,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或物流中心升級改造,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國際農產品展銷中心,發揮價格形成中心的作用。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
在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強化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加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提供更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及重要農產品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規劃》明確,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在東北地區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強政策的靈活性。總結評估棉花和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調整完善補貼政策。改進農產品市場調控方式,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穩步有序消化超量庫存,合理確定中央儲備規模,完善中央和地方儲備管理制度,提高儲備安全性和輪換吞吐有效性。
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方面,《規劃》提出,鞏固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生產,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穩定冬小麥,恢復春小麥,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優化玉米結構,調減籽粒玉米,擴大青貯玉米,適當發展鮮食玉米,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5000萬畝以上。恢復和增加大豆生產面積,發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東北優勢產區大豆生產能力,擴大糧豆輪作范圍,力爭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左右,其中谷物面積14億畝,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支持棉花、油料、糖料優勢產區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有序消化棉花、食糖庫存,合理確定自給水平。穩定橡膠種植,提高天然橡膠生產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期貨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