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挑戰與機遇并存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向何處去?
15日,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合委)在北京召開換屆會議暨第五屆委員會一次會議。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近年來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9月末,全國農合機構網點達7.7萬家,資產總額29.1萬億,居全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首位。不過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沖擊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面臨諸多挑戰。
農村合作金融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三種形式。過去十多年,農合機構取得了飛速發展,銀監會農村金融部副巡視員紀艷梅介紹說:“從經營規模看,全國農合機構整體資產總額達到了28萬億元,如果把他看成單一法人,規模超過了全球最大的宇宙銀行,體量相當于建行和交行的總和。從服務能力看,全國農合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余額8.6萬億元,小微6.6萬億元,超過了政策性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涉農小微信貸投放的總和。”
隨著環境不斷變化,農合機構改革步伐也在加快。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說,現在越來越多的農信社成功改制為農商行,并積極進軍資本市場。
潘光偉:“今年全年組建的農商行是105家,總數是1071家,有的省,比如湖北、山東、安徽等,全都改制農商行。一些農商行,已經開辟了境內外上市的渠道,今年1月無錫農商行A股主板IPO獲得證監會發審會的過會,成為全國首家A股上市的農商行。隨后,江陰農商行、常熟農商行等4家農商行也成功過會,這些做法不但拓展了資本補充渠道,加強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還建立了現代化商業銀行的基本框架。”
不過潘光偉坦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合機構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省聯社面臨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問題。部分農商行面臨股權結構不優,資本來源單一等問題,盈利模式也在逐步走向困境。相比城商行雙位數增長,今年農合機構增長也就2.31%,不良率有的地區有的農商行還比較高。”
面對諸多挑戰,農合機構何處去?在潘光偉看來,農村市場是農合機構發展的立足點,如何守住這塊陣地,在此基礎上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找準市場定位和目標市場至關重要。銀監會農村金融部副巡視員紀艷梅建議,農合機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探索轉型路徑,擺脫規模擴張的路徑依賴,在差異化、特色化多做文章。而新一屆農合委主任、北京農商銀行董事長王金山則表示,面對農村金融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要想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必須發揮農合機構團結協作的傳統,全國農合機構應進一步深化合作,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協同發展,扎實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11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