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74.7億元,參保農戶約2.3億戶次,提供風險保障近2萬億元。記者近期在粵、湘、皖、贛、黑等省調研了解到,支農惠農的農業保險解除了大量農民的后顧之憂,但在局部地區卻成為了一些違法犯罪分子的“提款機”,政策漏出效應令人憂慮。
冒保、虛保、替保問題頻發
為了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政府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給予大量補貼,根據險種不同保費補貼比例為10%至90%不等。部分地方的巨額補貼成為個別不法基層干部、保險公司等覬覦的“肥肉”,他們通過虛保、冒保、替保等手段套取資金,腐敗風險呈現出窩案化、隱蔽化的特點。
冒用他人名義參與“冒保”。某某聯合財保公司營銷部經理田某甲,在負責辦理2014年河南省某縣政策性農業保險過程中,授意本公司員工冒用村民名義進行虛假農業保險投保,套取中央、省、縣三級農業保險補貼資金128736元,事后為了兌現村干部墊付的保費和承諾的好處費,又通過虛假理賠的手段騙取保險理賠款114293元。
虛構保險標的或故意夸大保險標的規模“虛保”。2013年至2015年,安徽省某縣一個鎮畜牧水產服務中心原主任吳某利用負責能繁母豬理賠勘查現場工作的職務之便,以其親戚等24人的名義上報能繁母豬參保資料和保費,虛報能繁母豬數額、虛假報案。2013年該鎮能繁母豬保險共報案97起、2014年共報案29起,騙取保險公司理賠金125000元。
基層政府、保險公司、農戶三方合謀“替保”:個別基層政府為應付農業保險任務考核,出資墊付保險費,保險公司以保險事故理賠方式返還基層政府和農戶承擔的保險費,套取中央及省的農業保險補貼。
湖南省某縣人民檢察院近年查處的一起案件顯示,該縣早稻農業保險由中央及省、縣、農戶分別按照70%、5%、25%的比例承擔保費。但在實際操作中,該縣某鎮財政墊付了應由縣承擔的5%,鎮或部分村級財政墊付了農戶應承擔的25%的保費,保險公司隨后以虛假理賠的方式返回所有保費的30%到農戶,再由鎮政府從農戶收回其中5%交回鎮財政,25%交回鎮或村級財政。
“越紅線”經營因何而起?
基層干部群眾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中腐敗問題頻出,與保險公司鎮村業務管理弱化有密切關系,局部地方政績考核和財政壓力雙重擠壓加劇了“踩紅線”的沖動,而作為投保人的農民卻往往缺乏監督意識,也缺乏監督途徑。
鎮村干部、兼職協保員是目前農業保險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公司直接從事農險工作的員工有1000人,占員工總數的70%,其中70%在縣級機構工作。”安徽省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農業保險部副總經理沈光斌表示,該公司在每個鄉鎮配備1-2名兼職協保員,在每個行政村至少配備1名兼職協保員,全省協保員總數達到1.8萬人。
記者了解到,多數政府將政策性保險的任務層層下轉,最終的直接落實責任就落在了鎮、村干部身上,他們要完成上面安排的農業保險覆蓋率任務,也能從保險公司拿到一定的補貼。“風險管控面太廣,協保員數量多,業務培訓不足,往往難以完全杜絕他們開展工作時優親厚友、虛報損失面積等現象。”廣東一家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業務負責人說。
農業大省往往財政緊張,既要支付大量資金補貼農業保險的保費,又要完成農業保險覆蓋率的考核,雙重壓力下部分基層干部“踩紅線”的沖動加劇。以水稻保險為例,有的地方要求水稻保險覆蓋率要達到90%以上,完不成任務一票否決或扣減工資績效。廣東某地級市農業局一名副局長說,市內有300多萬畝水稻,僅此一項財政就要負擔600多萬元的保費補貼,財政捉襟見肘。
“農業保險保費的部分比例需要農民負擔,但是有的農民外出打工去了,有的則不愿意交。為了收這幾塊錢一畝的保費,我要騎著摩托車跑好幾趟才能收得到,收的錢還不夠燒的油錢,很多時候我寧愿自己墊錢給農民交保費,就為了完成考核任務,以免獎金被扣發。”廣東省茂名市一名負責農業保險推廣業務的鄉鎮干部說。
部分農民保險意識仍然淡薄,既缺乏主動監督的意識,也缺乏監督途徑。記者在全國5省10縣調研發現,仍舊有相當部分農民完全不了解農業保險,極少人了解農業保險的定損規則、賠付標準,公示承保及賠付信息仍舊大多數采用在村委會張貼布告的形式。
廣東一家專門從事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負責人說:“有的保險公司水稻保險利潤率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根本沒有按照規定的標準去賠付,而大多數農民并不清楚這個標準,保險公司說賠多少就賠多少。”
廣東省信宜市北界鎮明堂村村民梁宜全說,有的行政村有數平方公里大小,1000多戶,而公示承保、賠付信息僅僅只是在村委會門口進行張貼,公示時間和公示效果都無法保障,信息都不知道,監督更無從談起。
農業保險治腐需出重拳、動真格
近年來,農業保險的品種數、覆蓋率、保額都在持續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數額也在相應增長。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品種更是受到市場歡迎,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農業保險在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將發揮巨大推動作用,必須重拳治腐、防腐,防止惠民政策惠不到農民。
各家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應當強化對鎮村干部、基層保險業務員從事農險業務的監督。黑龍江保監局有關負責人說,各地要督促農業保險經辦公司強化對龐大的基層協保員隊伍管控和規范經營培訓,修訂農業保險承保理賠規程,推進農險業務規范化、標準化;保持監管高壓態勢,不定期深入開展農業保險專項檢查,既要查處承保理賠數據不實、經營費用不真等違法問題,也要從嚴查處違背業務程序及標準的違規行為,嚴格規范農業保險市場秩序。
由更高層級政府承擔農民及農業大縣、財政窮縣需繳納的配套保費。安徽省農險辦副主任姚云飛等建議,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進一步減輕糧食大縣、貧困縣的保費財政補貼負擔。整合涉農財政資金運用,在農民自愿投保的基礎上,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逐年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比重,減少農民個人繳費比例,鼓勵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和支柱農產品政策性保險創新試點,將具有一定品牌效應、覆蓋面較廣的險種納入全省政策性農險產品目錄。
還應當繼續推進基層農險業務透明化、公開化。廣東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建議,要借助各地農村三資交易信息平臺讓農業保險的投保、賠付信息徹底公開,并能隨時查詢;不僅要推進農業保險相關信息在村委張貼公開,還要在電視、網絡上公開;不僅要公開靜態的稻田面積、森林面積等數據,還要公開動態的投保、定損、賠付等信息。
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魏安源建議,農業部門牽頭整合本地所有農業保險投保人、承保人、承保面積(數量)、損失程度、賠付信息等,全部在市、縣政府官網顯著位置詳細公布,并動態維護,充分創造易監督、能監督的環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