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住建部力推特色小鎮建設 或為就近就地城鎮化新突破口
特色小鎮正風行各地。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名單》),認定127個鎮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同時發布的還有《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的通知》。
推進城鎮化和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兩大核心。一方面,隨著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就近、就地城鎮化,正在成為了城鎮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的一大抓手。另一方面,通過相關體制改革,培育特色產業,可以實現全國小城鎮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的提高。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秀峰認為,開展培育特色小鎮,是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綜合考慮人口空間結構,區域承載負荷所做出的戰略決策。特色小鎮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是一種低成本的城鎮化,避免了規模過大造成的“規模不經濟”(規模擴大,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有利于實現人口、資源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小城鎮發展政策設計成型
小城鎮如何發展,一直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關于小城鎮建設,已有一套包含長遠規劃、行政管理改革和信貸金融支持的完整政策設計出爐。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2016 年 7 月,住建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2020年前,將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與此次住建部特色小鎮名單同時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的通知》,則從小城鎮發展的資金支持角度出發,要求發揮政策性信貸資金對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長期政策性貸款的申請和使用,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需要指出的是,《通知》中專門強調,優先支持貧困地區。
相關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這一系列政策反映出,在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正成為新型城鎮化工作的一大抓手。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認為,特色小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條有效路徑,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帶動作用。但是,長期看,相對整個城市化進程,其規模較小,要建立合理適度的城鎮體系,堅持人口向產業聚集,而不是先聚集人口,再發展產業。
防止千鎮一面
如今,特色小鎮在各地已有風動之勢,政策紅利下,如何防止各地政府、企業和資金出現一哄而上,導致千鎮一面,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堅持突出特色被列在基礎原則第一條。《通知》提出,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防止千鎮一面。依據特色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培育對象,防止一哄而上。
這在首批公布的名單中也可見端倪。以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貴州為例,入選的五個小鎮中,西江鎮、郎岱鎮以少數民族特色聞名,舊州鎮屬于歷史文化村鎮,茅臺(600519,股吧)鎮則以釀酒業知名。
肖金成指出,從資源角度來說,所謂“特色”,可以有文化傳統,交通條件,自然資源,產業集聚等幾大類別,都可以成為特色產業。另外,尤其要警惕的是在政策紅利下,企業、資金一哄而上導致的小鎮建設泛地產化。
對此,安徽省社科院鄉鎮所所長謝培秀認為,后續培育特色小鎮,最重要的是分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規劃階段,需要政府部門為主導,為小鎮全面調研其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區位優勢,確定其特色所在。在規劃的落實階段,則應主要依靠市場化的框架來推進,予以優惠的稅收、金融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如果沒有規劃,或者說先招商,再規劃,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此外,謝培秀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小城鎮土地性質復雜,既有國有土地,也有集體土地,能加以利用的建設用地較少。農村土地市場的不穩定性,傷害了企業參與特色小鎮建設的積極性。如何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置換,提高土地利用率,值得政策部門思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